台經院院長教戰 三倍券這樣用才聰明

數位券卡有利 紙本券轉賣也無妨?

「振興三倍券」政策終於定案,如何發揮最大效益,成了政府、商家及民眾的重大課題。倘若精打細算,將可同時達成刺激消費及提升消費滿足感,共創雙贏。

撰文‧陳姿蓉


▲防疫期間消費緊縮,實體商家全都苦哈哈,政府幾經討論後,終於由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拍板「振興三倍券」政策。攝影組

「振興三倍券」相關辦法正式公布, 各方評價不一; 其中, 執著於「 應該直接發現金」者自然是搞錯了重點,既然名為「振興」而非紓困或救急,此券的目的,也就不是讓民眾換取柴米油鹽等民生必需品,而是要讓疫情期間生意急凍的零售商家,能在消費火力加溫之下急速解凍振興,避免衍生更嚴重的經濟或社會問題。

不過,整套方案的另一項特殊設計,確實也讓部分經濟學者幾番思量,即是「一千元換三千元」的機制:在紙本券的部分,民眾等於必須掏出一千元,換購價值三千元的振興券。由於民眾掏出的一千元是回到國庫,不會在市場形成消費能量,因此也引來「為何政府不直接發放兩千元振興券」的疑問。

雖然在方案規畫過程中,經常接受經濟部詢問、也主動提出不少點子,但對於「用一千換三千」的理由,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坦言,「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他依據經濟學理提出自己的解讀:「我揣測,這是為了提升民眾的參與感。而對於三倍券的振興效果來說,民眾的參與感,極為關鍵。」

情況類似於行為經濟學當中的「沉沒成本」理論,簡單舉例,當你手上的演唱會門票是自己先花錢預購的,那麼,即使開唱當天傾盆大雨,你為了不辜負自己付出的成本,仍會風雨無阻前往聽唱,絕不輕言放棄這張門票。

「先付出成本,才會珍惜手中這份三倍券,精打細算地讓這三千元的效益極大化。」張建一說,只要民眾設法用三倍券創造最大的消費滿足感,在另一端,「振興零售」的目標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因為,你會開始這樣用它……。」

接下來,這位經濟學者開始提出他認為善用振興三倍券的最佳方案,一套「極大化提升消費滿足感、又能順便救台灣」的使用方案。
第一招:速列清單 愈早用、賺愈多

「首先,如果你想要賺到最多優惠,那麼就該盡快使用三倍券, 愈早用、賺愈多。」張建一強烈建議,民眾拿到三倍券的第一時間就動用,「因為廠商也在搶商機,三千元的消費額先搶先贏,所以第一波的優惠一定最大方。」據經濟部表示,目前正邀集各百貨零售、信用卡、行動支付業者等提供針對三倍券的優惠方案,並打算近期內於官方平台完整公布。

張建一建議,民眾不妨現在就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夢想清單」,三倍券入手後立刻行動,搶得早鳥好康之餘,「 對台灣經濟也有更大的貢獻。」原因在於,當新增消費額進入商家, 商家的採購意願提升,老闆或員工也會更敢花錢,「 一層一層滾動,愈早開始滾愈多,當然更有助於經濟振興。」

第二招:大額消費 一次買足更省力

其次,若要創造更多的消費滿足感,「大額消費」總是會比小額零花更加爽快。心理層面的滿足之外,商家慣用的「滿額好禮」促銷策略,在三倍券的商戰中絕對不會缺席,「一次買足比較好啦!再怎麼說,也能減少一些交通成本。」張建一說。

希望民眾「大額消費、一次買足」,除了是為提高消費滿足感之外,也是要避免紙本三倍券遭遇天敵:「找零」。一旦手中的三倍券變成現金,就有可能困在民眾的零錢包或銀行戶頭,短期不再進入市場,也就無法點燃消費火力。

雖然紙本三倍券明確規定禁止民眾向攤商要求找零,也有拆分為二百元及五百元兩種面額,但實務上若遇消費者要求,商家確實難以避免找零,一位夜市雞排攤商就說:「如果遊客給我三倍券,該找零的還是得找啊!」

也因此,張建一期待夜市攤商能發揮一貫以來的市井智慧,多花心思想想「滿額」誘因。新北九份老街商圈理事長許立育就表示,「為了盡量避免找零的需求出現,目前商圈內攤商已規畫推出許多搭配組合售賣,例如價值二三○元的商品組合,用三倍券僅需一張二百元的面額就能帶走。」
除了紙本券, 本次三倍券還可利用信用卡、行動支付、電子票證(如悠遊卡、一卡通)等方式領取,簡稱「數位券」。「紙本或數位,你希望民眾多領哪一種?」面對這個問題,張建一的答案是「數位券」,他的理由首先是從「政府角度」出發,「紙本券,是需要印製成本的。」

本次三倍券預算大約五百億元,其中,全台二千三百萬人外加十五萬擁有居留權者,每人預算兩千元,約需四六三億元,「剩下的,多半就要用在印製成本;選擇紙本券的民眾愈少,成本就愈低。」張建一說。

有別於紙本券「先付千元」的設計,「數位券」是讓消費者買滿三千元後,才回饋兩千元;問題來了,兩相比較下,如果考慮「報酬率」,前者的報酬率是兩倍(掏出一千元,一共可買到三千元的商品),後者報酬率則是六六%(掏出三千元,一共可買到五千元的商品),這麼想來,雖然民眾都是多拿兩千元,但數位券的報酬率降低不少。

所幸,「現在有規畫數位券可透過ATM領回兩千元回饋現金,這樣一來,報酬率其實就和紙本券一樣了。」張建一也提醒,即使把回饋金留在信用卡、電子票證或行動支付帳戶裡,由於這些回饋金不限用途也沒有使用期限,會比紙本券更有使用彈性,這部分,也是數位券的優勢。


▲三倍券轉賣行不行?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轉售給其他消費者,反而更有利振興效果。攝影·劉咸昌

另一個憂慮是,因為「先花三千、再領兩千」,選擇數位券的消費者可能按照自己既定慣有的消費節奏,不會刻意「快速、大額」買滿買好,恐讓振興效力有所折扣,「這的確是有可能,」張建一表示,「幸好數位券使用者接收到的消費優惠刺激會更多。」

他指出,除了實體店家的優惠,數位券則還有信用卡、平台業者的優惠加碼,「消費者的優惠更多,應該也會更樂意快速消費。」

事實上,數位平台給力,是張建一認為本次三倍券效果可望優於二○○九年消費券的原因。談及馬政府時代的消費券,張建一認為問題出在「天不時、地不利」,當時正逢農曆年節,「民眾把消費券直接用在本來就會買的年貨上。」另一關鍵,就是「當年沒有數位平台的加碼刺激。」

第四招:轉賣換現 不賣給商家就行

至於張建一的最後一個爽用三倍券提案,頗有跳框思考的味道,「如果你真的覺得用不到三倍券,或者更想換現金,那麼,把紙本券賣掉,我也很高興。」這個說法,與日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強調「哪有人那麼傻會賣給你」的論點,似乎略有差異。

「蘇院長的話可能講太快了。」張建一強調,如果把紙本券折價賣出,買方必然會善用三倍券快樂消費,賣方要不就是更需要現金救急,抑或是要買三倍券禁買的商品,無論如何,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而且振興經濟的效果不打折扣,反而可能更高。「但是不能賣給商家,以免商家直接向政府兌付!」事實上,政府也已規定,商家請領兌付時必須註明銷售日期,確保這份三倍券「有被使用過」。

甚至,張建一建議「富人階級」可考慮把三倍券當禮物送給年輕或中產族群,一方面,送者大方、收者實惠;再者,對國家經濟來說,富人不會因為「天上掉下兩千元」而刻意增加消費,相較之下,三倍券到年輕族或中產族手中,更能創造誘發消費的效果。

「無論如何,當消費者都能精打細算快樂花錢,商家、平台業者能想方設法搶賺商機, 只要不是『 沒消費就兌現』,三倍券應該都能提升民眾消費滿足感,也提升經濟。」說到最後,他回到「參與感」的話題,「這個東西,政府不要限制太多,大家一起用好、用對,就OK啦!」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25期

本文摘錄自‎

台經院院長教戰 三倍券這樣用才聰明

今周刊

2020/第1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