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開迷蔽,發現清亮堅實的本質

您是因何種動機而翻閱這本書的?是被封面的標題所吸引?對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還是試圖為某種煩悶、愁困找尋解答?……或者僅是順手掀開書頁?不管是顯意識或潛意識的動作,在那背後,一定有某種幽微的網絡在牽繫著、撥動著。這些在腦海中、冥冥中飄忽閃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種隱約的概念浮現,進而清晰地顯影、落實,在於我們能否「清楚」洞見與掌握這些念頭。
兩年前,初次接到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書訊,介紹這本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格西麥可‧羅區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時,對映入眼簾的作者身份與題目之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印象中,從未見過由僧侶所寫的商業專書……尤其是作者羅區格西並未還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躋身於紐約大都會中、經營著競爭激烈的鑽石行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上長久以來思考「結合世法與佛法修行」的問題,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書和作者的來龍去脈。

在一篇由亞馬遜書店記者布萊恩‧布雅(Brian Bruya)所做的專訪中,羅區格西提及他出家學佛的因緣、以及從一名僧人成為傑出鑽石商人的經過。一九七四年,他在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前夕,母親突然過世,不久後父親與兄弟也相繼往生。親人的驟逝,讓他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莫大的疑情,在亟於探索生、死問題之下,他離開美國、放棄原本打算繼續深造的學業,到印度達賴喇嘛駐錫的達蘭莎拉,進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讀佛學。

早先,羅區曾在紐澤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隨汪賈格西(Geshe Wangyal)學習了八年的藏文,嫻熟藏語,因此能順利進入佛學院就讀。這位啟蒙老師汪賈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揚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僧人,以慈愛、寬博接引了不少當今美國藏傳佛教界的著名學者,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Thurman、維吉尼亞大學教授Jeffery 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門弟子。

之後,羅區於一九八三年在達蘭莎拉落髮為僧,經過多年的學習、並通過各級考試後,一九九五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他在印度待了二十一年之久(一九七四至一九九五),其間在上師的建議下,於一九八一年回到美國接受「經商」的另一種人生與修持考驗,並持續往返於印度與美國兩地。幾經波折、歷練,成為紐約首屈一指的鑽石商人。在事業成功的背後,有著長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隨之而培養出的嚴謹、專注、誠信等特質做為支柱,這些人格特質,即是他在書中教導讀者用以自我訓練、成功致富的鎖鑰。

「切割鑽石」的喻旨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或者說,它值得推薦與閱讀的原因,在於羅區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鴻溝,將積極、正面的起心動念付諸實踐,並指出了寬廣、可行、充滿建設性的商業經營方法。這個實踐的過程,也同時涵攝了雙重的層面:一是就羅區格西個人對上師的承諾、面對挑戰與理想的層面而言,他弭和了世俗與出世生活的界域,將佛法融入商業生活中;另一方面,就書寫目的、內容鋪陳與章節架構來說,他也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部分,藉由敘述以僧侶身份,從事饒富競爭、壓力的鑽石行業,到獲致成功的歷程,來道出經商之路上所蘊含的空性、業緣道理,將佛法的修持與商業經營融合在一起。「鑽石與僧人」,乍看之下,雖易讓人聯想到又是一則商場傳奇,但其實箇中深藏玄詣。

從原文書名看來,「切割鑽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羅區格西在俗世的職業。

但事實上,在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傳統中,鑽石(金剛石)具有其豐富、深奧的象徵意義──堅定穩固、無堅不摧卻又清透明淨的特質,代表了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質。因此,「切割鑽石的人」,在內在的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洞澈本性、直見本心之人。這般的開悟者,在世間能無入而不自得,一如鑽石般清明、穩定,不被任何環境所撓阻。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清楚、明晰、堅定」的現象,卻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也就是「不執著」的態度上。這和書中前半部仔細描述的鑽石行業特質,縝密、信實的職場運作法則,豈非自相矛盾?然而,最為奇特、奧妙的地方,也就正是在此顯╱空不二的互倚互成!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透顯出佛法的奧妙與深意;而商業經驗的佐證,也可確知空性不可捉摸的「存在」。
在此書中,羅區格西便巧妙地融合了這「實際」的商場現實法則,與「變動不居」的起心動念,將之適時、適切地納入佛法的空性、因緣法則教授中。他也一再地表明,只要掌握以簡御繁、以空置實的道理,誠信地待人接物,在激烈競爭的商場上,便能悠遊、踏實而無往不利。

更進一步,有了對空性的認知和禪定修持的幫助,讓原本受到僵化概念桎梏的創意與行動力,能夠暢流、揮灑開來,更能增進效率、達到預設的目標。由於空性的廣大、無礙,讓蘊藏的心理銘印有了孵化的空間,而成形、展現,這便是此書後半部主述的焦點,亦是主導「鑽石能否被成功、完美切割」的關鍵。
空與顯、虛與實、出世與入世相輔相成,並行不悖;而羅區格西的經商範例與佛法修持也得以互相參照,提供了世人一個自我解套的蹊徑──在物質世界中,同樣擁有靈性修持的可能性;而在追求精神成長的同時,也可以善用眼前的物質媒介,使其成為助緣。

為此,羅區格西援引了一個兼具世俗與宗教寓意的象徵──鑽石,來闡明內在的觀點和潛能,其實比外在的現象有著更高深莫測的影響力,端看如何發現那足以切割鑽石的(空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從前半部詳實的鑽石行業描繪、到後半部的空性禪修指引,從日常生活到習性的轉化,羅區格西仔細鋪陳了一條引介讀者自我修煉、超越外在衝突與挑戰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與商業的經營,將積極、良好的心念,轉化為促使事業成功的主要動能。

僧人與商人、出世與入世

從僧人的身份,跨足詭譎多變的商場,這一路走來,羅區格西也歷經自我調適、學習與磨練的各種階段。他坦言一開始,在面對上師提出經商的建議時,也曾多所抗拒。

因為在經濟上,他承襲自父母留下的遺產,並不虞匱乏。但是,經商並非是為了賺錢或謀生而已,「上師要我經歷一般人在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困難,這樣才能了解他們,進而運用佛法來幫助人們。」最後,在一次上師給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終於了解到經商的積極意義,決心進入商界。

「我曾經在一九七五年的某次禪坐中,觀知自己未來會從事鑽石行業,因此就試著找鑽石買賣的工作。」這是他投身鑽石行業的緣起。但因不懂行規,他屢吃閉門羹,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直到遇見一位創業的老闆,才蒙錄用。「我無心賺錢,只想找到一個棲身之所就行了。」無心插柳的結果,累積了多年豐富的從商經驗後,羅區格西在此書中綜理出他「商場佛學」的心得結晶。
他認為經營商業之道有三:一是賺錢,二是樂在其中,三是以此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樂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諧與快樂,也就是此書援引《金剛經》「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說明、舉證、指引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覓得喜悅、和樂的祕訣所在。許多人為了賺取金錢,付出了莫大的代價,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樂,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

因此,羅區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對心靈的關注,也就是對身心調和的重視,他以自己為例,指出妥善運用時間、開發心靈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來,他更設立了一個名叫「證悟商業機構」(Enlightened Business Institute)的組織,專門教導商界人士如何透過禪修,來增長創意與智慧、加強「銘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當和尚遇到鑽石》亦是這個機構的參考用書之一。

在書中,羅區格西先引藏文《金剛經》的經文精華,闡明空性的「中性」特質,指出我們所有的概念與行動,皆受到「業力」──即心理銘印的深刻影響;並以鑽石行業為例,說明銘印、相互關係(因果)的作用,這些作用是決定商業成功與否的背後主因。在第七章中,則詳細羅列出讀者可能面臨的各種職場難題與改善的方法。接著,更以身體力行的「六時書」──自我檢覈、追蹤的方式,來導正心念、維護內在的清明與安定。從理論到實踐,從概念的釐清到可行的建議細則,《當和尚遇到鑽石》提供了一個具體、有效、且融會「快樂、積極、有意義」的賺錢之道。

羅區格西融合經商與修持的成功事例,對許多認為兩者互相矛盾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鼓舞和解脫。認為世法與佛法不能相容的觀點,也可能僅是某種偏執的概念而已。

此外,雖明知「佛法不離世法,離世覓佛法,猶如覓兔角。」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以日常生活為道,甚至將認定為本是互相扞格的事物,融洽地治於一爐,往往不是「知」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點或偏見;就是「行」難,理論上雖了解,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尤其是在面臨壓力、挫折和矛盾時,要如何切實地運用佛法,來自助助人?

在艱難的挑戰和抉擇當前時,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緒、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斷並勇於承擔?

在《當和尚遇到鑽石》中,從「空性」的見地出發,到「禪修」方法與「六時書」的自我心念檢覈等實踐的修法,格西羅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見、修次第,將佛法的修持與商業體系的成功法則熔於一爐,對於許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尋訪積極營生之道、或探求心靈深度與靜謐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寶貴而重要的參考。希望有緣閱讀此書的您,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和幫助,開創有意義、美好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研究藏傳佛教,並從事相關譯述,本書即為其所推薦。)

閱讀完整內容
當和尚遇到鑽石(增訂版)

本文摘錄自‎

當和尚遇到鑽石(增訂版)

麥可.羅區格西

由 橡樹林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