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理財大爆發,機器人理專怎麼挑?

2018進入「機器人理財」戰國時代
你的理專是人,還是機器人?擁有一個機器人理專,早已不是科幻情節,而是現在進行式。

2017年12月中旬,短短十天,就有三家金融機構發表機器人理財或稱「智能投顧」平台。有趣的是,這些平台在發表時根本還未上線,或尚無交易功能,向市場喊聲,卡位意味甚濃。

自從2017年7月,金管會通過「證券投顧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顧服務作業要點」,明確定義自動化投資顧問(robo advisor),自此迎來台灣的「機器人理財元年」。

「王道銀行」隨即開放相關服務,台灣首家機器人投顧「大拇哥」也獲放行,而後「復華投信」成為第一個端出機器人理財平台的國內投信業者(表1)。
根據業內人士統計,國內還有約17家金融、投資機構正打算推出類似的智能投資與顧問服務,2018年將進入機器人理財的戰國時代。包括國泰金控整合旗下資源,聯合香港新創公司Quantifeed,預計在2018年3月開放智能投資平台,會先鎖定基金商品。

國內最大ETF發行商「元大投信」,則是主打專屬AI智能投資平台,並整合ETF知識教育、指數地圖與投資策略分析,搶下另類「第一」。

規模大爆發 五年成長五倍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Statista截至2017年12月,全球使用機器人理財的人口達到1290萬人、資產規模約2263.9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1.22億使用者、1.35兆美元。成長曲線陡峭,資產規模將在五年內成長五倍(頁表2)。
到底什麼是「機器人理財」?證券投信暨投顧公會擬定的作業要點,所謂「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必須透過演算法,結合電腦系統之自動執行來提供線上理財諮詢與投資管理服務。過程中,完全經由網路互動,「全無或極少人工服務」。

政大財管系兼任助理教授翁禮祺指出,機器人理財在2008年後在美國興起,代表性業者就是Betterment、Wealthfront這兩家皆以ETF為主要投資商品。主要特色是「低成本」「智能化」與「個性化」,投資人在設定個人風險承受度、風格偏好、報酬與投資目標之後,系統就能自動演算出最適投資組合,將投資決策的過程自動化。平台更可透過海量數據做深度學習,精進演算模組,不斷優化理財顧問的品質。

「機器人理財特別能夠抓住『亨利族』(HENRY)的心!」翁禮祺表示,亨利族是指「高所得,但還沒致富」(High Earing, Not Rich Yet)的一群人,這群人生長在網路與手機的世代,屬於「數位原住民」,習慣人機互動 更甚於與真人交流。

年輕世代較買帳,但機器人理財其實也很能對應「沒時間監控」「無專業理財顧問」與「相信計量投資」族群的需求。

國內推出的廣義機器人理財平台,也有針對高資產族群,例如財富管理龍頭「瑞士銀行」(UBS)就在2013年推出門檻25萬美元的智慧財管服務,背後是一套科技諮詢財管平台,但最終仍由理財顧問來做專業判斷,並向客戶提出建議。

目前最普遍的機器人理財運作方式,是由專家團隊搭配智能演算,只不過是將專家觀點寫入程式,最後由系統跑出最適投組,並可自動調整資產配置。例如中國信託「智動GO」、王道銀行的「O!My Robot!」與復華投信的「強勢通」,皆屬這種人機協作模式。

機器人理財平台愈來愈多,該如何選擇?投資前又該有哪些心理建設?

重點1 再平衡通知 切記要執行

首先,要記得當系統通知你「再平衡」或調整資產配置時,記得要回到理財平台確認、同意執行。

「要確實執行『同意』的動作,以免樓歪囉!」復華投信電子商務行銷部協理徐瑋瑄說,若放著通知不管,那麼系統就會延續之前設定的投資組合,失去智能投顧自動調整的意義,很可能偏離報酬目標。

金管會證期局官員表示,業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不用通知客戶,就可以進行自動調整、再平衡投資組合。這個條件包括,客戶已與業者事先約定「停損/停利點」,及資產配置比例,例如股債比。

重點2 比較績效有助回溯組合表現

至於如何評估機器人理財的績效?理財專家林奇芬表示,由於目前機器人平台才剛上線,還無實際績效,但智能演算法的好處就是可以回溯測試各種投資組合的表現,投資人或許可加以參考。

林奇芬也建議,由於機器人理財的投資門檻普遍都不高,甚至有的業者還推出零元優惠,可以跨平台小本、多樣嘗試,以比較彼此差異。

重點3 檢視需求 找到最適平台

第三,各家特色不同,要看是否對應己身需求。

「『拉攏有錢人』或是『巴結未來的有錢人』,策略是大不同的!」翁禮祺說,例如有些專做ETF,有些是廣義的財富管理,以基金為主要工具。所以,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投資目的,再來選擇相對應的平台。

宣布在2018年開通「智能理財」服務,鉅亨基金交易平台總經理朱挺豪說,投資人必須跨過「習慣」與「信任」兩道門檻,才能進一步黏著於機器人理財。投資理財的風貌將有翻天覆地的轉變,投資人準備好擁抱機器人理專了嗎…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379期

本文摘錄自‎

智能理財大爆發機器人理專怎麼挑?

遠見雜誌

2018/1月第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