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多「川粉」,擔心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會和中國妥協,對台灣不利。
對拜登憂心的「罪證」之一是,二○○一年四月,美中兩國在南海軍機擦撞,一度情勢警張。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面對媒體提問「美國有無義務防衛台灣」時回答:「美國將使用一切辦法協防台灣。」
韓戰改變美國不再對台袖手旁觀
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批評布希打破美國一直對兩岸問題採取的「戰略模糊」策略。他並稱,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除後,美國已無義務保衛台灣。
到底歷來美國總統的台灣戰略各是如何?共和黨與民主黨有明顯差別嗎?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國府節節敗退,當時美國總統是民主黨籍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他和時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不滿國府腐敗,不願美國被捲入中國內戰。
八月間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批評蔣介石腐敗,稱美國對中國內戰沒有責任。之後美國也停止對國府軍援。隔年一月杜魯門又發表被稱「袖手旁觀」的聲明,強調不介入台海爭端。
不過,當時宋美齡主導的「中國遊說團」,結合孔宋家族、國府駐美外交人員以及美國的政客、媒體老闆與富商,在美國國會影響力很大,不少國會議員都挺在台灣的蔣介石政權。
五○年六月韓戰爆發改變了美國對台灣戰略。美國擔心共產勢力擴張,決定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五一年台美簽署《聯防互助協定》,美國派軍事顧問團來台。
五二年共和黨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贏得總統大選,他的搭檔是以反共出名的三十九歲加州參議員尼克森(Richard Nixon)。
尼克森在五三年十一月訪問台灣,住在士林官邸,備受蔣介石禮遇。他向蔣氏保證,美國會維持台澎安全。隔年台美就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過條約中美國未承諾協防金門、馬祖。
艾森豪台灣決議案清晰防衛台灣
五五年艾森豪發表國情諮文,其中要求國會授權總統必要時得動用美軍以確保台澎安全,此即「台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戰略清晰」防衛台灣,但還是未明確納入金門、馬祖。到了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共軍封鎖台灣對金門海上運補,艾森豪才下令第七艦隊護航台灣運補船。
六○年六月,艾森豪旋風式訪問台灣,也是至今唯一任內訪台的美國現任美國總統。七十歲的艾森豪從第七艦隊旗艦聖保羅號搭乘直升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與蔣介石兩度會談。他在圓山飯店住一晚,不到二十四小時就離台。
艾森豪是最挺台灣的總統。耗資一.四五億美元的艾森豪總統紀念堂於今年在華府落成,興建經費中包括了台灣捐贈的一百萬美元。
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甘迺迪對上共和黨尼克森,那年是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首次登場,要不要協防金門成了電視辯論交鋒主題。甘迺迪認為要防衛台灣,但金門離大陸太近難以防禦,他主張比照撤離大陳島方式,幫助國府從金馬撤軍。尼克森則主張協防金門,他強調,攻打金門等是中共拿下台灣前奏,一旦放棄金門、馬祖,將引起連鎖效應;共產黨不只想要金門、台灣,而是全世界。
反共鐵人尼克森去了中國
六九年,尼克森當上三十七屆美國總統。這位曾經是「中國遊說團」支持者的「反共鐵人」,卻成了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始作俑者。因為他過去的反共形象,讓他不會被懷疑媚共,留下「只有尼克森可以去中國」(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