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與幸福感無關,愈愛比較,愈不快樂

專訪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研究學者赫利維爾

財富與幸福感無關,愈愛比較,愈不快樂


採訪整理—劉光瑩


▲芬蘭在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總是名列前茅,他們的祕訣在哪?也許就是單純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在乎跟別人比較。(Shutterstock)

二○二○年,全球被新冠疫情烏雲罩頂,大家還幸福嗎?

今年三月,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發表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這是聯合國少數有納入台灣的評比。芬蘭連續四年居冠,台灣名列第十九名,三年總和則排第二十四,是東亞最幸福的國家。(見表)

聯合國認證:台灣是東亞最快樂國家


▲註:新加坡排名依據為2018-2019調查分數。資料來源:聯合國2021年《世界幸福報告》

「雖然我們不知道世界是否比十年前更幸福,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比十年前更重視幸福,」計劃主持人、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發表會上說,報告的目的,在於讓大家窺見全球幸福的樣貌,讓大家更能追求幸福。

然而,怎麼定義幸福?這份報告透過蓋洛普世界民調一百多題問卷,推斷出全球各國人對生活各方面的滿意度,包括人均GDP、預期健康壽命、社會支持、社會自由度、對他人慷慨程度,以及對政府信任等六個層面。

在疫情肆虐年,團隊很好奇:疫情如何影響全球人民的生活,以及各國對疫情的處理又如何影響人民幸福感?

「我們驚訝地發現,儘管疫情當頭,全球對生活整體滿意度沒有太大的起伏,」負責撰寫報告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赫利維爾(John Helliwell),在報告發表工作坊上說,「這顯示人們很有韌性。」

他們也發現,假如人們信任身邊的人會願意伸出援手,以及對國家運作的機制有信心,通常控制疫情手段會比較成功,人民幸福感也比較高。

他還舉英國勞氏基金會民調發現,「知道錢包如果被陌生人撿到,會送回到你手上」,這點對幸福感的加分,遠勝於加薪。

為了更完整解讀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以及跟《天下雜誌》做的「幸福生活指數」調查(見42頁)有所參照,《天下》越洋專訪赫利維爾,談談我們該如何衡量幸福?為什麼財富不一定帶來幸福?以及為何台灣愈追求排名,愈不快樂?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亞太國家疫情控制普遍比西方國家好,但是除了中國以外,為何他們的人民幸福感並未明顯提升?

答:有些心理學家的實驗指出,亞太國家人民在揭露自我快樂的程度方面,會偏保守,不太會給極端的回答。

近年西方學界開始調整問問題的方式。東亞國家的客觀條件好,但幸福指數不高,有沒有可能是問錯問題了?我們發現很多日本與韓國人儘管經濟表現好、社會信任程度也高,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快樂」,因為生活壓力很大。

未來的蓋洛普調查會加上一題:「你的心靈平衡、和諧程度如何?」未來如果加問這題,亞洲國家人民對自己幸福程度的評價應該會更加正向。

信任,是幸福的關鍵

問:世界幸福報告指出,個人對國家機構的信任,以及相信他人會在他需要時伸出援手,跟幸福程度有很大關聯。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人類是社會的動物。我們重視跟他人互動、幫助他人的機會。如果認為錢包如果掉了不會被找到,表示大家對他人缺乏信任以及善意。我們發現,「信任」這一點,比暴力犯罪跟幸福程度的關聯還要大。

問:台灣歷年的幸福指數調查,發現人們對環境的滿意度是最低的,包括空氣和水質。然而台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我們該怎麼面對這問題?

答:大家都希望環境更好。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經濟成長,卻忘了所處的環境是否能承受。問題並不在嚴刑峻法,而是要讓人們發自內心關心環境,把環境和自己的幸福視為一體,而非掠奪有限的資源。

看待環境的心態改變,是最關鍵的。環境並不是身外之物,而是我們的一部份,要共榮才能成長。


▲一輩子研究幸福的赫利維爾提醒,「財富並不保證幸福,」別等到富有了才想到來問自己「我快樂嗎?」(赫利維爾提供)

幸福,別跟其他人比較

問:你怎麼看人們與他人、他國比較,所產生的落差感?

答:韓國因為職場與學業壓力大,人與人激烈競爭,會降低信任和合作,人們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其他人跟社會,把人生當成零和遊戲。但不該是如此。

做這樣的全球幸福評比,其實一開始就讓我很不安。我發現每個國家都不斷跟他人比較,想找出落後的原因。

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看到其他人有多不幸,然後覺得自己幸福,而是應該跟自己比,讓大家都更幸福。

問:你們是否觀察到,跟西方國家相比,亞洲國家在表達對幸福的感受較為保守?或是對於政府的期待較高,導致幸福感低?

答:所有制度,包括教育、醫療、工作,都應該重新設計,讓每個人更容易幫助彼此。

在加拿大薩斯卡通(Saskatoon)有個實驗小學的課程,是把孩子帶到老人院裡跟老人互動一整年。

有人可能批評,這會影響孩子的成績,但這是生命跟生活教育。學者去問老人與孩子的感受,他們都覺得更快樂。
互助,讓彼此更快樂

我們發現,如果人們認為自己能幫助他人、對社會有貢獻,會有助提升幸福感。

對一件事是否會感到幸福,沒有客觀標準,取決於心態。

一位丹麥企業執行長跟我說,他們的企業文化扁平,執行長跟基層員工同桌吃飯,每個人都可以直接挑戰執行長,他們的員工很幸福。

美國有個研究,發現認為自己是公司「伙伴」的人,週末與週間的幸福感差不多;但若認為自己是「員工」,週間幸福感明顯低於週末。

因此,最好的企業,就是能把客戶、員工都看成事業伙伴。

同樣地,要達到生活與工作平衡,不該認為工時愈短愈好,而是看整體生活品質,要讓工作和休閒的時間一樣開心,才有幸福人生。

財富,與幸福感無關

問:幸福感高的國家,有什麼共通點嗎?

答:我們往往高估了收入跟幸福的關聯性。很多人富有之後,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我還是不快樂?

其實一開始就不該把收入變成決定快樂的因素,我們應該重視的是生活中真正與幸福相關的事。

我們不該認為,要等到富有時,才去問自己「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很可能你會發現,這一輩子的路都走錯了,因為很多人致富後,才發覺自己並不快樂,我們在許多東亞國家看到這樣的例子。

全球對於幸福的想法轉變了。過去大家想要「跟美國人一樣有錢」,現在則是希望「跟北歐人一樣快樂」。

芬蘭高居幸福國度第一名的祕密,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從不在意這排名。

世界變了:過去大家想要「跟美國人一樣有錢」,現在則是希望「跟北歐人一樣快樂」。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25期

本文摘錄自‎

財富與幸福感無關,愈愛比較,愈不快樂

天下雜誌

2021/第7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