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元且包容的競爭力【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跨國現場直擊 走一條跟美國不同的路

當川普高唱「美國優先」,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反而喊出「多元是我們的力量」。讓加拿大一夕間成為全球媒體焦點。

同為北美洲大國,光芒卻往往被強勢鄰國所遮掩,但在世界情勢愈形嚴峻,戰爭、難民、人口問題紛至,加拿大開放包容的態度,猶如暗夜中的燈火。

建國一百五十年,累積自由多元的底蘊,成為最好的競爭武器,吸引高科技龍頭投資,打造出僅次美國的AI重鎮,更榮登全球最快樂國家第六名、生活品質滿意度第九名,加拿大的魅力究竟從何處來?
一 個二十一世紀的國家,能不能跳脫上世紀民族國家的窠臼,不以血統、出生地來決定對國家的忠誠?

一個移民社會,能不能不以先來後到,論斷誰才是主人?

這是一直糾結台灣社會的問題,以省籍分化群眾,藍綠對立愈演愈烈,也是難民大批湧入的歐洲目前激烈思辨的難題。

去年,德國洪堡大學教授慕克勒所寫的《新德國人:當「未來」來到一個國家面前》,一出版就連續五週成為暢銷書。書中探討,當人口負成長的德國,必須擁抱移民,純日耳曼民族變成多元血統,不靠血統,新德國人要靠什麼凝聚?

加拿大,一個把未來活成現在的國家。一個走過歧視、以武裝暴動爭取獨立,將多元文化入憲、開始轉型正義,以包容作為競爭力的國家。

加拿大人口普查表很特別。因為祖先由歐洲移民太久了,不可考而自稱加拿大人的比例只有三一.六%。其餘七成人口,人人像交代族譜似地,說自己是英國、蘇格蘭、法國、愛爾蘭、中國人等。

文化馬賽克×AI重鎮×福利國

加拿大人外國出生人口七五四萬,已佔總人口比二一.九%。加拿大駐台代表馬禮安預估,居住在台灣,擁有加拿大國籍者就有六萬人,在台灣已經可以支持上一席立法委員。

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大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傅友祥是加拿大移民,在蒙特婁念完博士回台教書。他分析比起美國被形容成「熔爐」(melting pot),加拿大更像是「馬賽克 」(mosaic),遠看是幅畫,近看則片片不同。

加拿大允許雙重國籍,包容每個人的過去。加拿大對自己的另一個描述是「一碗沙拉」(salad bowl),不需要抹除每個人的過去,保持沙拉的各式蔬菜、水果原味,只靠醬汁混合。

今年,加拿大經濟成長率預估達三%(見表1),是OECD國家最高。儘管,加拿大經濟主要仰賴原物料出口,但近兩年,人口只有三千六百萬的加拿大,一躍成為僅次於兩億人口的美國之外的新AI重鎮。(見八十六頁表4)

Google、微軟、臉書等科技大傢伙幾乎全數到齊。當前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深度學習核心技術,是出自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見一一○頁)

長期處在巨人的陰影下,但加拿大顯然與美國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美國是全球資本主義的領頭羊,加拿大則是高稅率的福利國家。

十三年前,以《No Logo》引領反全球化風潮的作家娜歐蜜.克萊恩是加拿大人。台灣人熟悉的服飾品牌Roots,則是當年反越戰的兩位美國青年,逃兵到加拿大所創立。

亮點一「加拿大夢」取代「美國夢」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推升了一直被世界低估的「加拿大價值」,讓加拿大反倒成為「美國夢」的繼承者。美國百年雜誌《大西洋月刊》甚至直言,「﹃美國夢﹄就是成為加拿大人。」

「讓我們Think Big,Think Beyond the Border,」鏡頭轉向九月二十五日,中國電商阿里巴巴在多倫多市舉辦的Gateway’17大會,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一字一句,似乎正好對仗著川普的名言「America First,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語帶機鋒的杜魯多,身穿年輕的淺藍色西裝,不打領帶,花紋襪子、淺咖啡色皮鞋。他正是全球政治領導人世代交替的啟動者。兩年前當選總理時,他才四十三歲。他終結了嬰兒潮世代長達三十年的統治。(見九十六頁)

小檔案 加拿大

人口:3,671萬人
面積:998萬平方公里(全球面積第二大國家)
首都:渥太華
政體:君主立憲制
平均國民所得:44,773美元(約135萬台幣)(2017年預估值)
降低移民入籍門檻

今年十月,杜魯多政府放寬移民成為加拿大公民的門檻。外界視為兩年後的大選預做準備。但對比於川普的緊縮移民、難民政策,如今的加拿大與德國,同成為西方世界開放與自由的保衛陣線。

「川普的崛起,反而讓加拿大人更意識到自己多元文化的價值,讓加拿大社會更加捍衛這些價值。川普提升了加拿大長年渴望的國際地位,」加拿大裔自由撰述人凱伊(Jonathan Kay)在《外交事務雜誌》中評論。

多元文化、和平、秩序與好的治理,是《天下》加拿大此行隨時隨地可以聽到的「咒語」。對這些價值的追求,正是取代血統、移民先後,讓人民願意繳高稅、共同建設國家的向心力。
亮點二 多元文化主義當國家信仰

加拿大首府渥太華,距離總理府與國會山莊等政府核心區,走路約十五分鐘,《國會山莊時報》位在一棟超過二十年的老辦公樓裡。

這份首都政治圈必讀報紙的辦公室,彷彿加拿大移民社會的縮影。

「我們的辦公室裡,有原住民加拿大人、有從亞洲、非洲、歐洲來的,從世界各地來,集結了世界各地的智慧,我們都是加拿大人,」《國會山莊時報》發行人凱瑞斯基(Jim Creskey)在紐約出生長大,移民加拿大已經五十年。

事實上,加拿大社會篤信的「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並非憑空而降。

歷史上,加拿大最早由法國殖民,十八世紀,英法七年戰爭後,由英國實際控制,因此同時擁有英法兩大強勢文化。

但英國統治較久,長期下來,英裔從人口到文化政經上佔據優勢。六、七○年代,魁北克省的法裔族群感到自身民族文化受到中央集權的聯邦體制打壓,魁北克獨立運動崛起。(見八十七頁)

當時,現任總理杜魯多的父親,出身魁北克、英法雙語流利的皮耶.杜魯多(Pierre Trudeau)擔任總理,派兵鎮壓綁架英國外交官和魁北克省政要的魁獨組織,讓軍隊進入蒙特婁。這個舉動讓法裔加拿大人感到被背叛,暴力衝突事件不斷。

「我當時剛出生,母親正要從醫院把我帶回家,車子要經過路上的檢查哨,軍人拿著槍檢查,」當時出生於蒙特婁的保守黨籍市議員善史提夫(Steve Shanahan)轉述,母親告訴他的「那一段艱難時光」。

為了平息法裔人士的獨立運動,老杜魯多在一九七一年推動了關鍵的多元文化政策,一九八八年獲聯邦議會通過為法案,寫入憲法。更重要的是,老杜魯多以法裔、原住民多元文化為槓桿,爭取進一步脫離英國皇室的控制。在他執政期間,將《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寫入新憲法,使加拿大真正脫離英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不像美國以獨立戰爭脫離英國,二次戰後,加拿大仍是大英國協的一個自治國,關鍵法案需要通過英國國會同意。趁著暴動,老杜魯多向宗主國說明,加拿大不是只有英國人,還有原住民、法國人,因此加拿大必須完全自治。
▲加拿大是高稅率的福利國,榮登全球最快樂國家第六名
▲年輕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也努力發展網路、AI等新經濟。
用多元爭取和平獨立

多元文化成了加拿大的護身符,成為加拿大公民權的主要特徵。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在《亞洲週刊》中指出,老杜魯多將「文化多元主義」變成加拿大國策,也扭轉過去曾存在的白人至上傾向。

「將國家對思想、信仰、輿論自由的保護制度化,突出保障婦女、同性戀者和少數族裔的權利,意在促進以文化多元主義為核心的﹃加拿大人﹄身分認同,」沈旭暉分析。

這被視為加拿大最有人權色彩的軟實力和執政理念,也讓加拿大躍升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移民國家之一。

事實上,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本來就需要移民。早在二十多年前,加拿大就做過預測,人口紅利將在明年結束,必須引入移民,因此從一九八六年實施投資移民(見八十六頁表2)。「加拿大生育率才一.四和美國差不多,都很低。老年化社會,我們需要移民來幫助國家成長,我們承認並正視這樣的現實,」前移民部部長,現任自由黨聯邦眾議員史葛洛(Judy Sgro)對《天下》說。而台灣的生育率不到一.一,比加拿大更低。

不論是現實算盤,或人道考量,上從政府下到人民,對多元文化的信仰,讓移民第一代就獲得進入加拿大主流社會的平等機會。

亮點三 把移民當自己人

來加拿大五十年,七十二歲的台裔公務員張克彥非常有感。他在加拿大聯邦政府做到局長退休。

一九六七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張克彥到加拿大繼續攻讀電信碩博士。當時,加拿大政府想在曼尼托巴省做一個範圍更大的實驗,把光纖維直接用在一個城鎮。張克彥獲邀進入通訊部。那年,他博士班畢業六年,進入政府當文官。那是加拿大推動多元文化政策第七年。

張克彥進入政府機構,加拿大政府落實英法雙語政策,除了英語,他還苦學法語,一路晉升從通訊部、工業部官員到曾代表加拿大擔任APEC通訊委員會主席。

隨著開放移民,多元是一條不歸路,到現在「加拿大也不想要純白人政府,」張克彥認為。歷經自由黨與保守黨兩大政黨的執政,他觀察加拿大已是多種族國家,無論執政或在野政黨,組閣也都把握必須反映「多元文化」的重要原則。

政府內閣族群、性別多元

以杜魯多內閣來說,二十二位內閣成員,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有印度裔、華裔等,還有同志省長。

「如果我們要做好的政府,政府成員也要能反映不同(族裔)聲音,需要橋梁跟不同人對話。這不只是膚色而已,我們需要年輕人、女人、老人、同志等,我們需要多元,」四十歲的卑詩省省議會議員康安禮說。康安禮是加拿大第一次當選的三位台裔省議員之一。(見九十二頁)

多元與包容讓移民得到機會,而切身有感的「國家服務」:和平、秩序、好的政府治理,則是讓加拿大人願意當加拿大人的理由。

亮點四 讓人信賴的國家治理

根據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全球貪污指數排行,加拿大排名第九,僅次於北歐、新加坡與紐西蘭,奠定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在IMD評比中的「基礎建設」,聯邦制、各州權限很大的加拿大,在與人民切身相關的醫療與教育兩個項目,於六十三國中排行十一與十二。特別在「大學教育」及「生活品質」細項,排行第四及第九,滿意度高。

也難怪加拿大名列全球最快樂國家第六名,美國遠遠排在第十三。

已經七十五歲的《國會山莊時報》發行人凱瑞斯基偶爾需要上醫院。「我覺得最棒的是,當我走進醫院坐在等待室裡,你會看到各個階層的人,窮人、有錢人、中產階級、勞工階級,坐在那等同一個醫生,使用同一種健保,這就是一種普及性(universal),」凱瑞斯基說,「這就是加拿大價值的所在。」

難道,大家都願意繳這麼高的稅嗎?不會有政黨反對嗎?

稅收共識成就生活品質

「這是算術問題,分屬左右兩個政治光譜的政黨都理解、也尊重,」加拿大知名的評論家凱伊評論。

他一六年上繳了所得的四六%給加拿大聯邦政府和所居住的安大略省府。他掐指一算發現,同樣的收入在美國芝加哥市,他可能只需上繳所得的三六%,低十個百分點。

凱伊說,底特律到加拿大有一條運貨的主要幹道。底特律端的橋年久失修,一看就是沒持續做基礎建設投資,「這十個百分點,可以讓我享有健保、高品質公立學校、社會安全網、低於美國的所得不公平,以及良好基礎建設和融合得更好的移民。」

不過,加拿大也不是沒有挑戰。公部門龐大,造成政府效能不彰。

新創公司R3加拿大區域總監麥丹尼說得直白,加拿大因為天然資源多,迄今依舊是靠祖產的多。「你們台灣小,沒有母市場,卻因此必須彈性速度快,才能求生,」加拿大都靠吃祖產,顯得保守緩慢,麥丹尼正在加拿大金融機構推區塊鏈技術,速度牛步。

加拿大的出口,原物料為大宗,光原油就佔一八%。能否靠新經濟、AI轉型,尚言之過早。不過,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Google Brain研發副總裁辛頓觀察,針對AI議題,現在各省、各城市的競爭已經開始。

台灣畢竟不是加拿大。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龐大的國土當後盾,面對多變的世界,小國台灣必須敏捷應對。

但加拿大展示了一種可能。不以血統、移民先來後到來決定忠誠,而是用信仰的共同價值,對於國家治理的認同與想望,來凝聚眾人。

對比與加拿大只有三一%回答,自己是加拿大人,在民調中,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早已穩定佔多數的台灣,其實早就不需再分裂、懷疑。

包容的力量,二十一世紀國家的挑戰與必要。也是台灣最需要的力量。
▲加拿大出口貿易,靠的仍是祖產原物料及天然資源。

台灣同志:同性伴侶在這裡有保障

12 年前,加拿大是全球第四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去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親自參與同志大遊行,表達「挺同」立場。

走在多倫多同志村Church-Wellesley Village內,外界認為保守的銀行、保險公司外牆漆著七色彩虹、部份公寓、餐廳、購物中心高掛著彩虹旗,一對對同志伴侶,自在的走在街上,成群在咖啡廳聊天,非常自然一點也沒有引起異樣眼光。不少台灣的同志伴侶,選擇移民加拿大展開生活。

來自台灣、目前在多倫多約克大學念社工系二年級的同志小希,為了和男友阿達找到一個能共同生活的地方,輾轉搜尋最後選擇到加拿大。

在這裡,認同不用奢求

跟美國相比,加拿大對學生與工作簽證的申請較彈性與寬鬆。讓來加拿大工作與念書的工作者與學生,生活上的壓力較輕。「我先申請加拿大的打工度假計劃,來了邊工作邊申請學校,申請到之後,我男友就可以跟著來這,找到工作,我們就辦移民,」小希俐落說著。

小希畢業後有3年的工作簽證,且在學時他拿學生簽證,男友辦理工作簽證,小希在學時也能打工,這樣對外來移民及學生的友善,是隔鄰美國所沒有的。

小希和男友阿達也結婚了。「結婚後我們能一起辦簽證,健保、私人保險也都能一起用,兩個人在這裡很有保障,也能互相扶持幫忙,」小希坦言。

阿達說,在多倫多,即使老闆同事知道你的同志性向和婚姻,也習以為常根本不會特別關切,人際間的壓力少了很多。甚至身分證背後也不用填配偶。

加拿大政府目前正在調查,之前公部門是否有對待LGBTQ的不當行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承諾,將在2017年底公開道歉,甚至成立小組,撰寫這份意義重大的道歉宣告,承認過去錯誤對待這群性別弱勢族群,也是加拿大社會轉型正義的一環。(黃亦筠)

小辭典 LGBTQ

指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等族群。
▲多倫多同志村一景,同志伴侶自在地在週末午後逛街。

外交官明秀妍:我是韓裔,我信猶太教
去年1 0 月, 一部描述韓國移民在多倫多經營便利商店的電視劇《金家便利店》(Kim’s Convenience),在加拿大開播。看在韓裔外交官明秀妍的眼裡,心底五味雜陳。

「我求學時,同學以為我是中國人,我說我不是,他們又猜我是日本人,我再否認。我告訴他們,我是韓國人,他們反問:韓國是什麼?」明秀妍回想。

明秀妍3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她印象很深刻的是,鄰居都是移民,越南難民特別多。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就是,每當社區裡不同國籍的移民歡慶民俗節慶,她就有機會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明秀妍一路在加拿大長大,受加拿大的國民教育。由於對國際事務感興趣,她拿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考取外交官,成為加拿大政府公務人員。

不同族裔、宗教都活得自在

明秀妍說,不只她,加拿大善待移民,很多移民第二代都有高等學歷。她以她的保母為例,來自菲律賓,3個小孩事業有成,有車也有房子。

明秀妍的先生是德國人,信仰猶太教,後來明秀妍跟著信教。身為猶太教徒,週五入夜到週六入夜是安息日,不上班也不在家工作,也嚴禁按任何按鈕,例如電梯按鈕。台灣同事嚴文君回想,每到週五下午,明秀妍要趕在天黑前到家,所有辦公室同仁都見怪不怪。

同事甚至有次還為她開了個會,讓她說明,猶太教有哪些禁忌、哪些食物不吃,以利同事間後續相處。

5年前,她外派到台灣,老二才4歲。今年8月才搬回加拿大。「我女兒告訴我,她喜歡加拿大,因為她喜歡玩雪,但她生活有一半在台灣,所以她一半是台灣人,一半是加拿大人,」明秀妍笑說。(盧沛樺)

史上第一批台裔省議員:好的政府,需要我們當橋梁

今年5月,溫哥華所在地的卑詩省大選,新民主黨(NDP)拿下近半席次,靠著關鍵少數綠黨的支持,推翻執政16年的卑詩自由黨。

這次大選也首次選出台裔省議員,40歲的康安禮和34歲的陳葦蓁,一人來自彰化,一人來自台中。

▲康安禮 康安禮6歲和全家人移民,父親是牧師,康安禮在教會長大。過去10年,卑詩自由黨企圖廢除中小學小班制,減少教師員額,擴大班級人數,這讓省政府和當地教師工會槓上法院。最終最高法院判教師工會勝訴。時任音樂老師的康安禮,也曾參與罷工。這場官司惹得新生代家庭的父母不滿,擔心兒童教育品質,才對前執政黨投下不信任票。康安禮所屬的新民主黨,一上台就允諾恢復小班制,並擴大招聘教師。

17年前,陳葦蓁隻身一人到溫哥華求學,畢業後,她在NGO當社工,每天挨家挨戶拜訪當地低收入戶,才發現溫哥華貧窮有多嚴重,成為她轉戰政壇的契機。

今年5月兩人當選後,雙雙受到黨內青睞,遴選為內閣成員,康安禮負責高齡政策,陳葦蓁負責兒童照護。

不管「從哪裡來」,人人有機會

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政治組組長潘少鈞觀察,卑詩省的政壇不是看國籍,是看個人努力。康安禮和陳葦蓁兩人都有公眾服務經驗,當過市議員、國會助理等,才能獲得黨內資深前輩提拔,獲得提名。

▲陳葦蓁 其實不只新民主黨支持其他族裔參選,卑詩自由黨此次大選,也提名日裔和台裔候選人。

身為黨內最年輕的閣員、本身又是移民的陳葦蓁,對加拿大接納移民感受格外深刻。她說,當被徵詢出任內閣閣員,她感到驚訝,「但這讓我對這個政府很有信心,因為它是一個無論你從哪裡來都有機會的政府,」陳葦蓁感性地說。

康安禮深有同感,「一個好的政府,需要橋梁跟不同的人對話,」康安禮解釋,「我年輕、是個女人、又是華裔, 因此他們才需要我。」(盧沛樺)…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36期

本文摘錄自‎

加拿大,多元且包容的競爭力

天下雜誌

2017/11月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