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加密貨幣的後續發展

今年可以說是加密貨幣大爆發的一年。所有加密貨幣的總市值,最高曾經達到二兆美元,目前雖然回跌,也還有一兆左右。儘管大多數金融界人士仍把加密貨幣視為洪水猛獸、一場過度炒作的龐氏騙局,然而,去中心化金融和區塊鏈技術還是值得關注。在加密貨幣系統裡,一切的交易都是點對點,沒有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券商等。或許,這是一個全新模式的開始:無中介的金融。我們看到,PayPal 和Facebook 分別宣稱要發行穩定幣(stablecoin),此外,各國央行也紛紛投入研究、實驗數位貨幣的發行。似乎,一場革命即將展開。

文☉林茂昌


▲加密貨幣至今發展不過十多年,未來仍有相當大的變數。Adobe Stock

加密貨幣的演進

比特幣這類的區塊鏈,基本上建立在一個沒有中央伺服器的對等網路上,每個點的位階相同,而且互不信任。每一個節點,各自保有一套完整的交易歷史資料,時時互相交換資訊。當一筆新交易發生,產生交易的電腦就會按照規則將交易資料加密,分送到其他電腦。新資料由各個採礦電腦負責驗算,得到51% 以上的電腦驗算無誤後,才會確認此一交易。簡單說,系統採分散式帳戶,每一部電腦都有完整資料互相驗證,任意竄改其中一部的資料是沒效的。這對交易安全提供相當的保障。

但有一個缺點:因為時時在做加密演算,而且每一筆交易都要通過51% 以上的確認,非常耗費運算資源也非常花時間。一筆交易通常要10 分鐘確認,當交易頻繁、系統擁擠時,甚至要等上好幾個小時。這麼漫長的等待時間,很難符合現代金融的要求。

另外,比特幣的發行,單靠電腦挖礦,沒有黃金、美元等實質資產做準備,對習慣傳統金融的人來說,很難接受。如果加密貨幣的發行,能夠仿照傳統,有足夠的黃金、美元或其他類型資產做存底,安全性和市場接受度必然大幅提升。

針對這二點, 大約在2014、2015 年左右,加密貨幣出現二個新品種:以太幣(Ethereum, 簡稱ETH) 和泰達幣(USDTether,簡稱USDT)。以太幣的平台以太坊,技術較比特幣更進步、更有效率,除此之外,又加入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的概念,平台上除了可以做買進賣出的動作之外,還能夠進行借貸、保險等功能,提供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重點是每一筆交易所需的時間縮短到十幾秒,解決玩家漫長等待的痛苦。目前以太幣的市值僅次於比特幣,有人稱之為第二代的加密貨幣。

泰達幣(USDT)則是由香港的Bitfinex的子公司Tether 所發行,價值鎖定1 美元,目的在創造一種安定的加密貨幣,用起來就像數位版的美元,解決玩家進出比特幣時,頻頻兌換實體美元的銀行費用問題。USDT是最早出現的一檔穩定幣。Tether 公司宣稱泰達幣擁有100% 的美元準備,雖然曾經爆發疑似挪用準備金事件,經過多次澄清,大家似乎還能接受。泰達幣目前還是市值最高的穩定幣,約750 億美元。

泰達幣由於幣值穩定,交易隱密又安全,逐漸成為各路人馬洗錢的工具,雖不至於惡名昭彰,還是受到各國政府的關切。然而,以穩定幣作為數位版美元的概念,已經帶給世人許多啟發,想像空間越來越大。例如Visa 就宣布接受另一檔釘住美元的穩定幣USDC 作為支付工具。至此,加密貨幣已經正式和實體經濟產生連結,不再只是虛擬世界。

Big Tech(大型科技公司)之一的臉書公司,今年預計推出籌畫多時的穩定幣Diem,目前尚待政府核准。若順利通過,預料將帶來新的震撼。因為加密貨幣本質上是無國界的,極有利於跨國交易或貿易。而且,區塊鏈系統完全擺脫金融中介機構,作為全球最大企業之一的臉書可以發行貨幣,直接通達全世界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其威力無可想像。爾後如果還有更多巨型企業跟進,將更具震撼力。這等於把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金融,交到Big Tech 企業手上。而Big Tech 在擁有資金和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擁有金融大數據,將來會如何操作,我們拭目以待。

各國央行的實驗

作為官方的各國央行,也看到加密貨幣的潛力,紛紛進行研究和實驗,看看發行電子貨幣,會有什麼問題和效果。筆者搜尋各國央行貨幣實驗的資料顯示,多數針對小額消費規劃,普遍遇到的問題,仍然是區塊鏈交易過於緩慢、過於耗費資源。根據粗略統計,比特幣網路一秒約可處理5 到7 筆交易,以太坊為15 到20 筆。各位知道Visa信用卡系統一秒鐘可以處理多少筆交易嗎?24,000 筆!在消費旺季,如聖誕節前夕或雙十一,消費者大量使用區塊鏈加密貨幣,必定造成大塞車、大當機。即使是平常日子,尖峰時間也是會卡卡的,反不如電子支付實用方便。
有報告表示,央行的電子貨幣可以採類似電子支付或電子錢包的系統,徹底解決塞車問題。如此一來,技術上就很簡單了,直接找現有的電子支付廠商協助開發,而消費者在使用上也將更為駕輕就熟。至於區塊鏈演算法,就僅供參考了。但這就不再是去中心化系統。也就是說,每一筆交易、每一塊錢,儘管央行宣稱「小額匿名」,實際上都有詳盡資料,可以完全掌控。也好,這反而有利洗錢防制的工作。

這樣的電子現金,理論上由央行發給民眾,實務上,從頭到尾都離不開金融中介機構,舉凡電子錢包開通、加值、消費扣款、兌換現鈔等,在在都要靠銀行,即所謂的雙層式發行。中國人民銀行所推出的數字人民幣,就委由六家銀行共同承辦。這樣做出來的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簡稱CBDC),感覺上好像是央行版的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但如此一來,完全就是國內金融的概念,幾乎沒有加密貨幣的跨境優勢。

讀者或許要問,臉書的Diem 難道就沒有區塊鏈塞車等待的問題嗎?這點,筆者也一樣疑惑。據一些採訪稿顯示,Diem 在區塊鏈的資料結構和演算法上做了許多的改進,和比特幣原始版已經有相當的差異。至於台灣央行有沒有必要跟上潮流發行CBDC,相信央行早已了然於心。如果採用區塊鏈系統,技術上可能還有一些問題要克服;如果和中國一樣,採用修正式的電子支付系統,那就是央行版的街口支付和LINE Pay 了。

最後,筆者必須老實說,加密貨幣的出現,不過是十多年的事,至今仍不斷演進。因此,本文只是現階段的一個觀察,未來相信還有更大的變動,特別是Big Tech 和華爾街金融業之間的競合關係,好戲還沒上場呢。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第226期

本文摘錄自‎

期待加密貨幣的後續發展

看雜誌

2021/第2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