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在身邊 預防勝過事後補救

匿名時代 每一句話都能是傷人武器

網路霸凌在身邊 預防勝過事後補救


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有過在網路匿名發言的經驗,但你想過這有什麼後果嗎?一句「無心評論」都能是網路霸凌,除了帶來憂鬱,更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

撰文.楊雅馨


▲看到霸凌訊息,應不予以回應且不要重複看,採截圖、保留訊息,並主動尋求好友、師長、主管等人協助。shutterstoc

「你可知道多年前的一部電影《BBS鄉民的正義》?」雷亞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林子堯問道,劇中女主角李澄湘因被網友和同學網路霸凌,壓力大企圖跳樓並哭喊:「我要他們永遠記得,他們曾經用BBS殺死一個女孩子!」

網路霸凌範圍非常廣,舉凡透過電腦網路、電子通訊、社群媒體、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管道,散播負面訊息如誹謗、騷擾、恥笑或八卦等,造成特定人士或群體身心、名譽受到不良影響,讓對方感到極度痛苦,都可以泛稱為網路霸凌。

林子堯說:「網路霸凌與開玩笑有時候只差一線之隔,一旦超過那條合理的界線,造成對方明顯心理的不舒服,而你還不顧對方痛苦持續攻擊,這就是霸凌。」

匿名也有罪 應謹言慎行

面對網路霸凌,究竟該如何處理?林子堯認為,減少網路霸凌的傷害和社會影響可以分成三方面,分別是預防、介入和減傷三部分。
預防:加強宣導網路空間也是社會的一環,人際關係仍應有適當尊重、維持道德界線,在網路匿名謾罵極有可能觸犯《刑法》三○五條的恐嚇罪、三○九條的公然侮辱罪、三一○條的誹謗罪、加重誹謗罪。

此外民眾都應該有認知,在網路上發文時或在通訊軟體群組發言時,一定要想到說的任何話都有可能被截圖、錄音錄影而散播, 用字遣詞上應謹慎。

「在門診,曾有學生在LINE群組,因為彼此熟悉, 覺得都是好朋友, 就暢所欲言、表達對某位同學的負面看法。結果對話被截圖外流,不僅與該位同學關係決裂,亦導致該生蒙受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焦慮症和憂鬱症現象,最後被家人帶來就醫。」林子堯認為事情應當防患於未然,否則「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介入:遭受網路霸凌,第一時間該怎麼做?林子堯建議「先截圖,存檔備證。」只要擁有截圖或證據,就算對方後來刪文或刪帳號,仍可作為討論、求援或尋求司法途徑的具體依據。

林子堯認為,網路霸凌與現實生活裡的霸凌,兩者處理方式類似,被霸凌者或是周遭介入者,應了解整件事件的來龍去脈、霸凌方的動機和過程為何,是不是有所誤會才會造成雙方誤解,進而產生霸凌;如果是誤會,可以嘗試澄清解釋。

網路霸凌對當事人可能造成心理創傷,當被霸凌者察覺自己因霸凌事件持續出現情緒低落憂鬱、吃不下、睡不著、焦慮、哭泣甚至想自殺,一定要盡速尋求他人協助,包括親友、師長、主管、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盡早介入盡快改善。

減傷:面對網路霸凌,有時候霸凌方就是希望看你驚慌、痛苦或掙扎,建議「冷處理」面對,因為愈有反應,只會讓霸凌方見獵心喜,可採不予理會,維持往常的社交生活;至於霸凌方是否會演變為「冷暴力」,林子堯說:「通常不至於,就算有,往往過段時間也會慢慢減少和消失。」
價值觀難辯論 應互相尊重

林子堯也提到, 雖然俗話說:「 真理是愈辯愈明」, 但主觀價值觀如政治、宗教、感情和美醜等,這些往往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反而會「愈辯愈黑」,遇到此類議題,適時的冷處理有時候反而會漸漸改善。

然而, 對於部分網路霸凌的內容,如人身攻擊、外表受到嘲笑怎麼辦?林子堯以自己為例,他也曾被嘲笑是「肥宅」,但他將嘲笑轉化為善意提醒,不去刻意承認或否認,反而變成自我檢視的機會,一旦自覺沒問題,更不用隨之起舞。

但若他人持續攻擊,則可以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表明自己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請對方不要一直嘲笑,千萬別急著怒罵對方,如此只會讓霸凌事件愈來愈嚴重。

如果是網路上他人的言語或觀感,無法不理或釋懷,此時適當的「少看」、「拒看」或「封鎖」,也有減傷一定的效果。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1249期

本文摘錄自‎

網路霸凌在身邊 預防勝過事後補救

今周刊

2020/第12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