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還是社畜?談工作與生活平衡

工作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找死,要如登山一般,量力而為,不要為了登頂的榮耀,而失去生活品質、個人健康甚至家庭關係。

撰文/李東峰 圖片/Pexels


何時才下班?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2022年臺灣勞工平均年總工時為2008小時,相較前一年高出8小時,且遠超日韓,在受調查的39個國家中排第6,在亞洲地區僅比新加坡工時來得短。對於上班族來說,工作不僅是投入勞力、智力與心力來獲取薪水,滿足生存所需的手段,也是貢獻社會與自我實現的重要生命層面。不過,除了工作角色之外,每一位「上班族」在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關係與角色,但工作往往佔掉太多時間,故而需面對取捨衝突,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已是臺灣上班族的普遍困境。

就數字來看,一年工作2008小時相對於整年365天似乎僅佔23%的生命時間。但許多認真的上班族下班後,仍因心繫工作而沒有私人生活,或被上班的壓力耗盡心力。日本甚至出現結合「會社」與「家畜」二詞的「社畜」(日語:しゃちく Shachiku)嘲諷用語,意為「公司的牲畜」,用來自嘲或嘲笑為了企業而放棄身為人類尊嚴,對於睡眠、飲食和與家人朋友社交等基本生活層面都草草了事,甚至「因為有重要的會議,所以就算發燒也不能休息」的現象。不僅東方社會如此,英語社會也有「wage slave」(薪資奴隸)的類似用語,用來批判剝削勞工的企業文化。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首度將「過勞」納入其中,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未能有效控制而引發的身心綜合症。

臺灣上班族存在普遍過勞的可能性,從社會新聞報導可見一斑。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光電大廠廠長因為365天無休、連夜間也常有會議,而驚傳猝逝;或是遊覽車司機因超時工作,在開車時心臟病發等新聞也屢見不鮮。除此之外,臺灣的企業文化,往往存在重視員工「投入」勝過「產出」的扭曲現象,甚至在海外擴廠被國外員工抱怨「一天工作12小時、睡公司」時,還嚴正回應「不願值班不要來!」更突顯臺灣企業主管將高工時錯認為競爭優勢的企業文化,正侵蝕著臺灣上班族的生活品質!

能者多勞的「倉鼠滾輪」

對於行政人員A而言,由於主管不重視工作效率,對於敷衍拖延的員工缺乏監督懲罰機制,而對專心努力有效率完成工作的員工,不僅沒有獎勵,還加派更多工作,美其名為「能者多勞」讓有能力的員工逐漸失去努力的動力,導致公司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最終A只能宛如倉鼠跑滾輪一樣的裝忙,在上班時間過著努力不如打混的日子。


兔死狐悲的過勞警訊

B是科技界的成功者,以「拼命三郎」的名號成為一線大廠最年輕的廠長後,在例行檢查中,發現自己的健檢報告出現許多紅色標記,和亦師亦友的主管談到此事時,對方還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如果你們這些得力大將不得高血壓,那麼得高血壓的人,就是我們這一群副總了!」因為這一句玩笑話,他有好一陣子都把健康檢查的紅字合理化成「業界常態」。直到他也成為副總後,在海外出差回程的飛機上覺得不適,落地後直奔醫院檢查發現竟是小中風!在休養時,收到前輩因為心臟病發過世的消息,才赫然發現如果再不慢下來,自己也可能步上「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的後塵!他感慨的說「工作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找死」,再高的報酬及成就,都彌補不了失去健康的損失,因此選擇轉職。

為理想而拼命,卻給家人留下遺憾

C是一個自認不是頂尖聰明,卻相信勤能補拙的人,因此一直都是認真專注,以求使命必達。在學時是以課業為重的好學生,在職場也是以工作為中心的好員工。結婚、生子後,仍以工作為第一優先。即使因為忽略家庭及伴侶關係的經營,而陷入婚姻危機,他仍然無法理解,他努力工作以求給家人安定的生活究竟有什麼不對,為何會鬧到「妻離子散」的下場?在尋求心理協助後,他才發現工作是謀生的手段,卻在不知不覺成了目的,於是調整生活的重心,開始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為了追求學術突破而灌注全部心力的副教授D,常為了投入實驗數日不吃不睡,也從不喊苦。論文完成後,才大吃大喝及大睡三天來犒賞自己。即使因為久坐及操勞出現三高警訊,卻認為自己還年輕,只要衝上教授之後再休息也為時不晚。最終卻因腦中風讓生命停在學生畢業論文口試的教室中,留下父老子幼的遺憾。

量力而為,重視歷程不求盲目達標

喜好登山的E,用「爬山模式」來平衡工作與休閒。雖然為了山上的美景,可以忍受攀爬長走的辛苦,但是他奉行英國作家艾德‧道格拉斯(Ed Douglas)的「災厄喜馬拉雅」之說:每年都有數千人經由嚮導帶領擠上聖母峰,也有數百人登頂,嚐到勝利的滋味;聖母峰是他們的夢想、野心與一生的執著。然而,最令人扼腕的是,有不少登山者因為登上聖母峰而成為國家英雄,卻在回程時死在路上。因此,E的領悟是,工作如登山,要量力而為,不要為了一次登頂的榮耀,而丟了小命。

伙伴分工、系統合作

職業婦女F,經常一支蠟燭兩頭燒,比同是上班族的先生G面對更大的壓力。所幸夫妻將生活事項區分優先輕重,進行分工,並運用各種學校、社區或公司的資源,不僅工作上各自表現優異,家庭和樂,還先後完成在職進修。喜歡金融業工作挑戰的H和在教育界服務的I,也是一對雙薪夫妻,當太太H了工作而外派時,I則在臺灣照顧孩子,成為一個支持合作的家庭團隊。


允許自己慢下來,適當休息充電

軟體科技巨擘微軟公司(Microsoft)的創辦人比爾蓋茲,是擅於調整ON的工作狀態及OFF暫停狀態的時間管理高手。平日以「5分鐘」為單位擬定時間計劃,緊湊地管理日常的行程,但他規劃每年兩次、一次一週放下一切,與外部徹底隔絕,只閱讀書籍、論文、重要報告書等,並思考微軟的未來。他稱此期間為「思考週(Think Week)」,自1980年起,數十年間從未間斷,是奉行ON/OFF哲學的實踐者。

喜歡彈吉他的J,認為休息如調音,因為弦繃得太緊或放太鬆,都彈不出好聲音。因此,平時敢衝,讓他成為公司的明星業務;每天睡前10分鐘的靜坐,讓他學會傾聽自己身心的聲音;每個月至少一個週末運動、一個週末陪伴家人的節奏,讓他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去面對工作。學會適當休息之後,他發現自己在工作時,頭腦更清晰、決策更明快、品質也提高了。

能有意識地從工作的ON的狀態,適時切換至休息的OFF狀態,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讓工作成為圓滿人生的手段,或許才是重建生命步調及創造生活樂趣的好方法。

李東峰
資管博士及資工、資管、諮商三碩士。現任理心潛能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及所長、管理顧問;曾任彰師大會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及上櫃科技公司董事。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4/4月 第556期

本文摘錄自‎

〈職涯風火輪〉上班族還是社畜?談工作與生活平衡

張老師月刊

2024/4月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