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聯手小學生、八年級女生 吸引青年重返梨鄉
小學除了社區中心、文化中心外,還變成一個經濟中心? 當我們沿著崎嶇山路,由苗栗卓蘭鎮開向雙連國小時,率先映入眼簾的,竟是一群群又笑又跳、扛著鮮黃色箱子跑過馬路的小朋友。 「星期天有馬拉松比賽,我們要用箱子,堆一個梨子寶寶放在這邊!」一位小朋友說,原來,這是幫選手們加油的現成道具。不僅如此,每隔幾個路口,都還掛有他們手寫的中英文標語看板,歪歪扭扭的「Fighting !加油!」字樣,光看就覺得充滿元氣。 曾一隻腳踏在廢校邊緣⋯⋯「原本大型活動幾乎都是喪禮,年輕人、小朋友也越來越少」 順著梨田再往下走,只見黑貓宅急便的貨車,停在一棟貼著「雙連梨」字樣的鐵皮小屋前,司機正來來回回,將疊成小山的水果禮盒搬上車——這間成立六年的社會企業,二○二二年營收約五百五十萬元,不僅固定將三○%獲利交給國小,更將當地栽種的梨子賣進漢神巨蛋、city’super與PChome等知名通路。它,正是促成當地一連串改變的關鍵推手。 這裡的一切看似生機勃勃,但在六年前,卻完全不是這番光景。 「我們剛來的時候,附近舉行的大型活動幾乎都是喪禮,因為老人家多啊。老人也不希望年輕人回來,覺得(務農)看天吃飯,太辛苦了。沒有年輕人,小朋友也越來越少⋯⋯。」雙連梨執行長蘇上容回憶。 當時的雙連國小,是間一隻腳已踏在廢校邊緣、岌岌可危的學校,全校學生合計只有二十多人,家長都是附近耕作的果農。然而,當地人口外移嚴重,青壯年多集中到卓蘭鎮或轉往外縣市工作,村子放眼望去,不是白髮蒼蒼的老農,就是隔代教養的小孩。 隨著學校被列入「待裁撤」名單,恐怕不久後的將來,孩子們就連上學,都得遠赴五公里外的鎮上就讀。 「但是對偏鄉而言,小學就是文化和社區的核心。一旦小學沒了,社區會立刻加速瓦解!」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陳以亨說。 他舉例,當小學關閉,家有學齡兒童的果農家長們,極有可能為了小孩教育搬到別處,形成人口的惡性循環:「 現在很多人在講『地方創生』,說為偏鄉帶來多少商機,但我認為,創生的基本邏輯還是(增加當地)人口,而對人口影響最大的,就是小學!」 得知這件事時,他正擔任教育部「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主持人,決定將雙連國小納入專案,更找來自己的兩名學生: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李明彥、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李芸蘋,一位擅長分析商業模式,一位著重在社區田野調查,兩人分進合擊,開啟了這場「搶救廢校」大作戰。 二○一五年,與雙連國小談定合作後,李芸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學生們長期蹲點。一行人總共造訪三趟,每趟為期至少一週,晚上住在國小圖書館內,白天就在村裡進行田野調查,建立與社區的關係,或幫忙農民做些簡單的農活。 讓梨農自定賣價、小學上梨鄉課程 他們把企業、農民、學校拉上創生小船 不僅如此,她還要求學生們設立「雙連梨」臉書粉絲團,記錄下在村裡生活的所見所聞,日記般的文青式寫法,再加上拯救廢校議題,竟引發大批移居外地的雙連遊子和校友轉傳,幾個月內,粉絲數就衝到了近千人。 關注度和田調都有了,然後呢?「綜合以上資訊,我們就有了一個想法:有沒有可能讓小學除了社區中心、文化中心之外,還變成一個經濟中心?」李明彥說。換言之,後續發展的創生產業,一定得跟學校連動! 這個想法,再加上千人關注的粉絲團,成為雙連梨社會企業運作的雛形。他們成立公司,更設計出商業模式——保證收購梨子,由農民自行定價,價格可比市場行情高出一○%,但品質也必須夠好,公司才能搶進客單價更高的通路。 國小則環繞著「梨鄉」議題,提供相對應課程,讓學生更理解農產業,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而公司固定將每年獲利的三○%回饋給學校、三○%回饋給農民,將公司、農民、學校三方擺上了同一條船。 曾是家中公主、如今田裡修整蔬果 一句「誰欺負妳」讓她終於變夥伴 乍聽很理想,但在三方說明會上,兩人被一個問題殺得措手不及。一位農民舉手提問:「老師,那你們下次什麼時候會來?」 原來,偏鄉缺的從來不是商模或資源,而是人!過去,雙連已有過太多外部計畫嘗試介入,卻都是蜻蜓點水來個幾次,就宣告結束。究竟該讓誰待在這裡?起初,幾名碩士班學生都有意願常駐,但幾年過去,只有一位真正留了下來。 一九九一年出生的蘇上容,在來到雙連以前,是個標準的小公主。從小到大,她沒切過水果、沒操作過洗衣機,離家讀大學之際,媽媽甚至得帶著她去ATM,示範如何領錢。 畢業後,她憑著一股熱血加入雙連梨團隊,第一年就遭遇重磅打擊。原來,那年正逢霸王級寒流,全台多處飄雪,也導致梨子歉收,價格從平均一斤六十元飆升至史上最高的上百元。奇貨可居之下,原本已談好要簽約供貨的二十位農民竟幾乎跑光,改將收成交給合作多年的中盤商,只有四位農民選擇如期合作。 「我當然很難過啊!覺得中盤商平時這麼剝削,為什麼還是選擇(把梨子)給他們?」蘇上容回憶。但轉念一想,自己初來乍到,連梨子好壞都不會分,雙方又沒有信任基礎,光憑商業模式就想讓別人埋單,「換作是我,肯定也覺得這批人很鬧吧!」於是,她格外珍惜肯留下來的四位農民,既然是門外漢,她就用加倍的努力,來贏取信任。 過去總睡到中午的她,如今,天還沒亮就到田裡報到,和農民們一起修整蔬果;十點多再趕赴倉庫包貨、摺著堆起來比人還高的紙盒,好趕在下午讓宅配出貨;夜晚,在農民們回家的路上,總會看見她的小倉庫還亮著燈,繼續key單到凌晨;每逢週末,她又會拜託農民載貨到高速公路休息站擺攤,削著一顆顆梨子請人試吃,力求曝光。 轉捩點,發生在她工作一年後。那天,她和幾位農民到某間寺廟去交貨,卻因為窗口溝通失準,帶了錯誤的箱數,住持以為她是故意的,數了數鈔票,竟整疊往地上一砸,撒得滿地都是。 當下,蘇上容腦中一片空白。她蹲下去撿鈔票,一邊撿,眼淚就無法控制的掉了下來。農民也陪著一起撿,回到車上後,她才忍不住放聲大哭。 不用多久,這件事就在村中傳開了。農民們普遍拙於言辭,也不懂安慰,只能不斷重複著:「太可惡了!要窗口給個交代!」「誰欺負妳,就等於欺負我們所有人!」 「聽到這句話,我終於有種成為夥伴的感覺,」她笑道。過去,農民們偶爾會虧她「念到碩士還不是來賣梨子」,這種背靠背相互支持的感受,讓她靈機一動:「賣梨子,也有我才能幫到大家的賣法!」 和李明彥討論後,她決定運用科學,協助農民提升作物品質。她請中興大學來做藥物殘留檢測、土壤檢測,更花錢幫大家申請生產履歷,不會操作電腦的,就由她一筆筆協助。 此外,他們也打破行口(指中盤商或批發商)通常一個個私下議價、避免農民交流價格的潛規則,直接請大家共同定價,這會有兩個好處:一是雙連梨的農民價格全數統一,形同從競爭者轉為夥伴,更願意彼此交流;二是農民自行定價,比較不會一味壓低成本,更願意花心思改良耕種方式,讓梨子更好吃。 學童赴台北做民調、手繪小卡幫行銷 把梨賣進漢神,連「二代也回來了」 學校則是另一個重點。為吻合當初「讓學校成為經濟中心」的概念,他們與雙連國小教導主任徐素貞密切合作,推出一系列家鄉特色課。 例如背包客課程,就是讓高年級小朋友到大安森林公園與夜市裡訪問,進行梨子的消費者喜好調查,包括喜歡幾顆包裝、多大尺寸等等,並在畢業典禮前安排公開發表;又例如雙語課程,在訪問農民甘苦談後,畫出名為「梨子寶寶」的中英文繪本,部分內容甚至被製成明信片,放入水梨禮盒中,成為別具意義的贈品。 漸漸的, 雙連梨打開了知名度。從city’super等超市通路,到無毒農、「直接跟農夫買」等電商,以及百貨南霸天漢神巨蛋,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不打悲情牌卻又形象鮮明,也讓它踏入企業贈禮市場,包括王道銀行、中華開發金控、宏致電子等,都是它的客戶,也讓其年營收從兩百多萬一路突破五百萬元。 由於梨子一年僅一收,他們擴張產品線到橘子、葡萄、番茄等多種蔬果,合作農民也由最初的四位,一路增加到九至十二位。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更令人驚喜的發展,出現在近兩年。 「二代開始回來了!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蘇上容語帶驕傲。這批農家二代,有人是中餐廚師、有人是大卡車司機,卻都陸續返鄉轉行務農,除了父母年邁、雙連梨可自行定價,產業前景更有保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雙連國小則更讓人跌破眼鏡。當少子化浪潮越演越烈,他們的學生人數竟微幅反彈,目前仍維持在二十六名左右,更有趣的是,家長們不再只有果農了,高達七成都來自卓蘭鎮,因為認同其家鄉特色課程,反而帶著孩子們跨區上山就讀。 增巴士、特色課,孩子不再往城市跑 「好多不認識的人都進來,很熱鬧!」 「我們希望藉由這些課,避免把孩子不斷往城市裡推。上週有一家人,小朋友才幼稚園中班,就帶他來學校參觀環境,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情!」徐素貞笑道。 對此,雙連梨在去年又增加一項創舉:除了固定挹注的三○%利潤,還另外加開了一班社區巴士,每日來回卓蘭鎮與學校,方便小朋友上學,也無形中增加人口拉力。 採訪結束前,我們拜訪了幾位雙連梨的元老農民,問他們有感受到村中變化嗎?以及最令我們好奇的一件事:簽約之初,為何他們沒有和同業一樣離開? 「村裡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了。年輕人、學生、大學老師、政府官員⋯⋯好多不認識的人都進來,變得很熱鬧!」在地務農超過三十年的邱立焜、張榮星笑道。至於當初為何選擇留下,兩人思考幾秒,才分別用不連貫的語句拼湊出意思:「我只是覺得,人都要互相幫忙。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大家互相一下,困難就過去了,就是這樣而已啦!」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