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悶經濟、大內卷到台灣的新文藝復興

大陸最近流行「內卷」(Involution)這個詞,台灣的讀者或許會感到陌生,但我們對內卷所描述的景象一定很孰悉。

文☉林茂昌


▲「內卷化」現在普遍被用來指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現象。例如升學考試,名額就那麼多,每個人都想上名校,最後就是大家拼命讀書解題。Adobe Stock

何謂「大內卷」、「悶經濟」?

原來,內卷是一個罕用的社會科學詞彙,1963 年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用以描述印尼永久輪迴幾乎沒有改變的農耕經濟,在這經濟模式下,人力投入土地的邊際報酬遞減,並趨近於零。再進一步探討,人一多,不免產生惡性競爭,於是「內卷化」現在普遍被用來指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現象,特別是,個人的努力增加,整體卻沒有進步。這和中國當前經濟現況相符,引起群眾的普遍共鳴。

例如升學考試,名額就那麼多,每個人都想上名校,最後就是大家拼命讀書解題,直到滾瓜爛熟仍不罷休。而且,升學競爭從大學一路延伸到中、小學甚至幼稚園托兒所。苦了孩子,苦了家長,也苦了老師。但這些努力,也就是為了擠進大學而已,和做學問其實還是有所區別的。由於競爭激烈,一分之差就能決定誰上第一志願,誰上第二志願,導致莘莘學子浪費多少青春歲月在些微分數上爭高下,所以說,教育被內卷化了。

進公家單位要高考,可想而知,也是內卷化。因為名額就那些,全中國有多少人想從事公職?競爭之激烈,超乎想像。為了高考,苦讀多年最後一事無成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私人機構也是內卷化,當同事都在加班,朝九晚九,你敢正常上下班,時間一到立刻閃人?尤其是在不景氣時候,公司隨時會裁員減薪。但公司的業務就那麼多,大家卻無差別地把工時拉長,其實是沒有具體貢獻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家都耗在那裡。

似乎,現在的大陸不論什麼事都有人說是內卷化,進入一個所謂的「大內卷」時代。

其實,以上種種現象,台灣都曾發生,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現在狀況或許好一些了,但我們都記憶猶新,就是所謂的「悶經濟」。大約十多年前,台灣經濟從亞洲四小龍執資訊工業之牛耳急轉直下,廠商爭先恐後地外移西進,衛星工廠體系全面凋零,許多工業區由盛轉衰。然後,年輕人就業困難,到處是低薪、無薪假、派遣工的報導。留在學校讀書深造也只是暫時的逃避,最後仍要面對長達十多年將近一個世代的悶經濟。清潔隊、郵局徵基層員工,只要高中學歷,卻來了許多大學生,甚至不乏碩士、博士。雞排博士更一度成為輿論焦點。更慘的是,在薪水不漲、就業困難的同時,物價和房價卻一路「驚驚漲」,導致年輕人生活更加艱難。


▲每個離開大都市的覺醒青年,除了要對抗傳統價值觀之外,還要經歷一個自我學習上的文藝復興革命。Adobe Stock

「新文藝復興革命」是解方

從經濟角度看,不論是中國或台灣,都不可能陷入1960 年代印尼農業的永久輪迴。反而,悶經濟和大內卷正好是社會進行自我調整的一個重要環節。經由價格因素,如薪水、房租、物價等,非價格因素,如工時長、過勞、派遣、失業、職場惡性競爭、慣老闆等,讓人們感受到強烈壓力,必須反省調整。一方面原有的模式——讀書考試然後到大都市成家立業——越來越困難,甚至不可行;另一方面返鄉務農開店、接父母的小生意、出國闖天下變得越來越可行,甚至更為滋潤愜意。一個推力,一個拉力,讓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的調整。

怎麼調整呢?從大都市大企業回歸鄉里要如何調適呢?
一般而言,現代大都市的高薪工作非常講究專業,從業人員比的是學經歷、證照資格和專業知識,簡單說,就是專業、專業、再專業,根本沒時間浪費在雜事上。那是一種窄而深入的知識,有效解決單一領域裡的各種問題。

但是回鄉務農,經營小事業卻完全相反,需要的是全面的知識,解決各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跨領域問題。例如:「今年種什麼作物比較好?」這個問題你要考慮氣候、土質、作物特性、病蟲害、市場行情、行銷通路、甚至其他農友動態等。這需要一種既人文又科學,既理性又感性,既細微又大而化之的素養,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式的全人學問。

因此,每個離開大都市的覺醒青年,除了要對抗傳統價值觀(認為在大都市奮鬥才有出息)之外,還要經歷一個自我學習上的文藝復興革命。從原本為考試而讀書、為專業而努力的明確目標,轉而抱持一顆好奇心,不斷探索。這絕對需要時間,但只要下足功夫,就可以打造一個具有個人特色的事業,哪怕是一畝田、一家餐館、或是一間文創工作室。

筆者一直很關注這方面的報導,認為台灣這些年來的確發生了一波寧靜的文藝復興革命。儘管規模不大,統計數字上也看不大出來,甚至找不出具體的領導人物,但現在你隨便走進一個偏鄉,都不再是窮鄉惡水的荒蕪景象,而是一個又一個隱於其間的達人或文青。他們默默努力了十多年,為我們這塊土地帶來難能可貴的經濟多樣性。

如今台灣大致上已經走出悶經濟的困局,大部分人把這歸功於成功的科技業,特別是半導體企業。固然,半導體業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但請不要忽略這群覺醒青年的新文藝復興革命,因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豐富而有活力的經濟生態,有機地和土地結合在一起。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第218期

本文摘錄自‎

從悶經濟、大內卷到台灣的新文藝復興

看雜誌

2020/第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