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運急凍 華航如何單季賺24億元?

疫情重創航空業客運,貨運支撐起航空公司營收,其中華航第二季逆勢賺逾二十四億元。現階段華航靠「以貨養客」穩住,十一月將迎來新貨機搶市,也維持現金流穩定,靜待曙光。

撰文‧戴慧瑀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國際上不時傳出航空公司裁員甚至破產倒閉潮,但中華航空在疫情期間的第二季,竟交出單季稅後賺逾二十四億元的成績單,跌破眾人眼鏡,成了極少數逆勢賺錢的航空公司!
華航第二季能虧轉盈,關鍵在於航空貨運業績大爆發。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估,二○二○年航空貨運營收可望達一一一○億美元,哪怕僅略高於疫情爆發前水平,卻遠比客運營收腰斬要好。換句話說,相較客運急凍,因客機腹艙載運減少造成的缺口,使整個全球貨運需求勁揚。

「九○%營收來自貨運!」華航資深副總經理王正明不諱言,疫情前,全球有一半的空運貨品由客機腹艙運送,隨上半年疫情爆發,客機航班驟減,貨運能力嚴重短缺。但第二季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需求大增,因時間緊急,市場多靠貨機載送,四月時,就有很多人要包機送醫療物資到美國、歐洲,華航貨機因此運能全開,班次增加,就連客機也拿來做純載貨班次,「五月貨運最好時,營收逾九十億元,創下華航有史以來(單月同期)新高。」

但問題來了, 各航空公司都有貨運能量,為何華航能「一枝獨秀」?

搶運量 改裝客機吃貨運財

答案來自「供給端」。原來,華航的全貨機有十八架,這個數字在全球航空業是前段班。也因此,包括韓航、韓亞航等全貨機機隊較多的航空公司,同樣在第二季寫下獲利的表現;反觀只有五架全貨機的長榮航在內,全貨機機隊絕對數字較少的航空公司,就顯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王正明補充說, 當全貨機滿載時,華航也會把客機當貨機用,就為了搶時效、搶運量。但一般來說,全貨機的運量是客機腹艙運送的三倍,也因此用客機載貨的運能還是不能跟全貨機比;至於「客改貨」不是不行,但改裝需要時間,「一架波音七三七客機要改成貨機,大概要六個月,」他解釋,波音七三七是中短程客機,一架載貨量不到三十噸。如果是更大型的客機要改裝,還要更長時間。
正因疫情爆發初期貨運業務需求強勁、運費高及低油價等利多,讓手握更高貨運運能的華航,能吃下更多商機。

不只如此,一名業內人士透露,過去中國許多貨品是透過香港轉運,輸往歐美,藉此規避高關稅;但「反送中」事件過後,中國因素讓外界對香港有疑慮,如今得另尋出路。王正明說,今年從香港到台灣的貨品確實很多,除中國因素外,香港飛往歐美的客機航班大減,貨品只能靠貨機載送,也是其中原因。

數字會說話。華航最新公布的九月營收為八十八.五三億元,其中,貨運收入占比逾八成、年成長更達一○二.四四%;反觀客運營收則年減近九成,此消彼長下,整體營收年減約三成,衰退幅度比長榮航同期年減近六成更收斂,便是貨運的挹注發揮了功效。

「現在華航貨運業務的能見度是七天!」王正明坦言,過去航空貨運景氣不佳時,貨機連前一天都不知道隔天要不要飛,哪怕現在還不比景氣最好時的十天能見度,也算是不錯的水位。


▲貨運目前是華航營運主力,華航資深副總經理王正明表示,今年底到明年陸續有新機加入,到明年上半年,貨運市場依然看好。

添運能 引進三架777全貨機

展望後市,他觀察,今年因為疫情歐美失業率激增,隨著人們收入減少、延遲消費,確實會有隱憂。不過,疫情帶動遠距、居家辦公等宅經濟需求,例如筆記型電腦、螢幕等科技消費產品,將支撐傳統第四季的航空貨運旺季表現。

王正明眼中,現階段,華航面對疫情衝擊營運的策略是「以貨養客」,也就是以航空貨運創造現金流,再等待客運市場逐漸回溫。他直言,客運市場要恢復疫情前的水準,要慢慢的,不會那麼快,距離疫苗問世被證明有效、大家有信心旅遊前,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對華航來說, 另一個好消息是,原貨機汰舊換新計畫中,將陸續引進至少三架節油逾二○%的波音七七七全貨機,第一架今年十一月就將報到,成為貨機機隊的生力軍,預計明年第一季,三架全貨機將全數到位,屆時又將挹注貨運的營收和獲利,「我個人看,貨運還會有一段時間會很好,到明年上半年都不看淡!」王正明的語氣中,滿是信心與期待。

目前,華航貨運航班以美國為主,王正明透露,伴隨新機陸續交付,華航持續規畫新的貨運航點、航班,赴歐洲、澳洲拓點,或亞洲區域內增加班次,都是考慮選項。新的航點甚至不排除延伸至中南美、非洲,與地區性的貨運航空公司合作,把貨品送到更多地方,把優勢做大。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44期

本文摘錄自‎

全球客運急凍 華航如何單季賺24億元?

今周刊

2020/第12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