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顛覆城市的充電樁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世紀前的都市是什麼樣子?在城市變遷的理論中,2000年來人類城市最快卻最大的變化,大約1900年在發生,由於工業革命的具體成果,高樓開始林立,汽車開始上街。

劉育東
高樓和汽車這二件當時時髦的新產品,其實讓城市很頭痛。先看高樓,同一塊大小的基地,蓋20層樓比原有蓋的2層建築,增加至少10倍人口,因此,地下看不見的給水管、排水管、汙水管等等,統統不夠用,整套地下管線系統必須全面重做,地上的生活機能也嚴重不足,為了容納單位元面積10倍密度高的人流,商店、餐廳、休閒、娛樂空間也統統不夠用,整個街廓幾乎要重新規劃。

政策佈局,綠能車已是現代城市新風景

再看汽車,由於跑得很快很遠,影響的層面更廣,由高樓林立的市區、人口不多的郊區、到自然風景區,人類早有的道路系統,都必須被顛覆。2000年來的道路主要提供馬匹、馬車、行人使用,數量有限、速度不高、路面不硬、寬度不大。有了汽車之後,舊道路系統趕不上新時代,新道路系統必須拆屋拓寬舊路、路面平整有彈性、提供高速行駛,除此之外,在一定的距離內設置建築史上從未見過的新類型—加油站、停車場。

停車問題和加油問題,正式成為城市規劃和管理上的新重點。在21世紀初期的今天,在各地熱鬧的都會區,加油已不成問題,但停車仍是噩夢。
隨著石油危機和氣候變遷,低碳城市和綠能政策,再次成為今日城市規劃和管理上的新重點,2015年的巴黎氣候峰會,各國都簽定協議,訂出減碳的具體時間表。高樓和汽車嗅覺更早,建築物啟動的早,各國都已採用低碳建材標章的綠建築,汽車也急起直追,各大車廠已開始生產不用汽油柴油的綠能車,雖然目前綠能車的比例還不很普及,以台灣而言,目前824萬部汽車中只有7400部綠能車,還不到千分之一,但隨著時代趨勢、政府政策、車廠佈局的多重指標,綠能車的占比,已成為21世紀城市的新指標。

公寓、辦公大樓法令也要趕上綠能時代

雖然綠能車是大眾注目的焦點,也是政府和媒體寵兒,為什麼普及率卻這麼低?一方面原因來自汽車工業本身,但另一方面就回到城市和建築的議題。
就像1990年代數位相機已研發成功,但各大相機製造廠卻明顯原地踏步,因為相機和相紙相關工業已是百年工業,根深柢固,數位科技會完全顛覆甚至摧毀既有體系。但人們的愛用習慣打破了這樣恐懼,讓相機廠脫胎換骨迎向新時代,短短十年後,傳統相機已成古董。現在綠能車也是這樣,各車廠都已開始生產,不落人後,但恐懼百年基業會被摧毀而放慢腳步,但也會像數位相機一樣,快速在時代中更新。

大量生產的綠能車如何充電,就成為唯一難題。現有的加油站和新的充電樁,在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上明顯不同,加滿油只需3分鐘,但台灣普遍的2950座充電樁,充飽電卻要大約8小時,而台灣僅有約30座快速充電樁也要1小時。所以,即使台灣現有的2484間加油站全部改為充電樁,即使日夜大排長龍也無法因應。

需要充電1到8小時的綠能車,必須有新思惟,不能以加油站式的充電站來解決,而是在所有停車位上都設置充電樁。家用和上班車位,設置便宜的8小時充電樁,公共車位則需投入快速充電樁。回家和上班時慢慢充電,講求價廉,出門時快速充電,講求時效。

台灣應以2035年為目標,完成第二次城市的管線大改造。除了各大車廠已紛紛公佈的時間表外,政府要立即修法,讓新舊建築都達到上述充電樁配備,尤其人口稠密的現有公寓和辦公大樓,更要提供獎勵機制,列出在2021至2035年,逐年必須完成充電樁占比的時間表。巴黎氣候峰會的承諾該如何達成,不起眼的充電樁,其實是關鍵項目之一。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419期

本文摘錄自‎

再次顛覆城市的充電樁

遠見雜誌

2021/第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