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突破 臺灣工具機業砥礪前行

高附加值市場的挑戰與契機

創新突破 臺灣工具機業砥礪前行


臺灣工具機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積極轉型,持續強化技術研發與市場布局。隨著電動車、半導體與新能源等高值產業需求成長,業者正朝智慧製造與專用機市場發展,展現產業韌性。

文■黃泓嘉 圖■陳素芳


▲莊大立說,臺灣工具機產業因企業同質性太高,導致不易在國際市場競爭,因此業者積極尋求差異化發展策略,逐步向高值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強化研發與技術能力。

2024 年臺灣四大工業產值皆呈正成長,尤其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根據工研院數據,2024 年臺灣半導體產業將首度突破新臺幣5 兆元大關,達到新臺幣5 兆1,134 億元,年增率為17.7%,臺灣2024 年GDP 成長也創下近4%亮眼數據。

但細看數據,臺灣工具機產業處境則較顯艱困,2024 年1 月至12 月,臺灣工具機出口總額為22 億1,800 萬美元,較2023 年同期減少14.8%。這種下滑並非單一現象,而是全球性市場疲軟的縮影,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坦言:「工具機是生產財,在全球充滿眾多不確定性因素下,對未來的投資也漸趨保守,全球工具機市場需求量自然下滑。」

目前,臺灣工具機前三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28%)、美國(15.4%)與土耳其(8.7%)。其中,中國大陸需求減弱顯著,主要因其內部經濟結構調整與競爭激烈,中小企業的採購需求下降;同時,土耳其市場因高利率阻礙採購能力;美國則在推動製造業回流計畫,但需求回升仍有賴相關技術人力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國際經貿挑戰,臺灣工具機業者如何快速調整策略,以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臺灣主要競爭對手策略 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模式比較

莊大立認為,臺灣工具機產業長久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企業「同質性太高」。臺灣的工具機廠商數量雖多,但多為中小型企業,導致在國際市場上互相競爭且過於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特別是在中低端市場,中國大陸挾帶資本與人力成本優勢,積極向海外市場拓展,加劇了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日本製工具機憑藉品牌信譽與高性價比,在高端市場上吸引眾多採購目光,就連許多臺灣業者也轉而購買日本工具機。此外,韓國企業透過大規模併購形成大集團壓低成本,這些挑戰讓臺灣業者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更顯不易。

儘管如此,臺灣業者也積極尋求差異化發展策略,逐步向高值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強化研發與技術能力。然而,面對國際競爭者的強勢模式,深入探討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的策略,有助於臺灣企業找到應對之道。

• 日本模式:高端製程與工程集約技術

日本的工具機產業也曾面臨過挑戰。20 多年前,《廣場協議》導致日圓急速升值,增加了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壓力。然而,日本業者迅速調整策略,積極投入高端製程與工程集約技術的開發。這些技術不僅提高加工效率,還整合更多複雜製程,使得一臺機器即可完成多種加工任務。

此外,為應對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挑戰,日本工具機業者不斷創新,在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上投入大量資源。例如,日本廠商推出「智慧製造」方案,結合自動化設備與能源效率管理,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加工解決方案。這些努力使得日本工具機在國際市場上始終處於高端領域的領先地位。

• 韓國模式:財團化運營與成本壓低策略

韓國工具機業者的成功模式之一在於其財團化的運營方式。透過大規模併購,形成規模經濟,進一步壓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競爭力。以斗山集團(Doosan)為例,該公司是韓國最大的工具機製造商之一,先後併購韓國重工業和大宇綜合機械,整合資源後大幅擴大市場占有率。

這種併購策略讓韓國廠商能以更低的價格進軍國際市場,特別是在中高端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同時,韓國企業也積極推動智慧製造,通過自動化和數位化技術,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這些策略在國際市場中形成穩固的競爭地位。

莊大立認為,日本靠著高端製程、韓國則是透過財團併購、中國大陸透過政策驅動,那麼臺灣的生存策略是必須要重新聚焦於專用型工具機,尤以高價值產業鏈為切入點。

• 中國大陸模式:政策驅動與產業升級

中國大陸工具機產業的崛起得益於政策的大力支持與資本優勢。自2015 年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以來,中國大陸政策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旨在提升高端數控機床和智慧製造領域的競爭力。該計畫要求到2025 年,核心零件和材料的國產化率達到70%。

例如,海天集團與紐威數控等中國大陸主要廠商,通過大規模生產與出口補貼,成功搶占中低端市場。同時,中國大陸業者也逐步向高端市場進軍,如透過智慧製造和自動化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部分企業已開始在國際展會中展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設備。


▲各國策略不同,但產業升級及轉型是必然趨勢,如中國大陸已開始在部分國際展會上展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設備。圖■達志影像

泛用型工具機轉向專用型 切入高價值產業求存

對於臺灣業者而言,關鍵在於如何借鏡國際成功模式,揚長避短,針對高端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同時,結合政策支持,推動技術升級與市場轉型,將是突破當前困境的重要契機。雖然臺灣多數工具機廠商為中小型企業,資源有限,但若能專注於高附加值產業,例如航太、醫療與電動車,仍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中突圍。

莊大立坦言,過去業者為了追求利潤,逐漸從專用機市場轉向標準機型與泛用型機型,因而喪失了一部分市場優勢。如今,面對中國大陸與韓國廠商在中低端市場上的價格競爭,以及日本廠商在高端市場上的品牌與技術領先地位,臺灣業者的市占率正逐步被瓜分。因此,重新聚焦於專用型工具機市場,特別是切入高價值產業鏈,成為一條具挑戰但必要的生存之路。

然而,專用機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且轉型初期需忍受陣痛期。為克服這一過渡階段,臺灣業者需要以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為核心,提升產品競爭力。技術升級方面,導入AI、自動化與機器人協作雖具有一定難度,但卻是不得不走的路。事實上,業界已有成功案例,如某些廠商將主軸技術應用於高精密加工,成功切入半導體製造供應鏈,為後續升級提供參考模板。

在國際市場對節能減碳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綠色製造成為另一重大議題。雖然目前國際對碳排放的要求尚未全面強制,但未來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規範逐步實施,將對出口產生直接影響。臺灣業者應提前布局,從產品設計與製程開始導入節能減碳措施,例如採用可回收材料、優化能源效率。不僅能符合國際標準,還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為長期競爭力奠定基礎。


▲臺灣產業轉型、升級途徑也可聚焦半導體、新能源、電動車等面向進行發展。圖■達志影像

掌握高附加值產業 迎戰全球市場競爭

臺灣工具機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必須著眼於新興產業與市場需求的變化。電動車、半導體、醫療與航太等高附加值產業的需求逐年增加,為臺灣業者提供轉型升級的契機。例如:電動車市場對高精密加工機的需求正穩步成長,尤其是生產新型零部件如電機與傳動元件的需求。此外,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持續攀升,專用工具機的開發也成為市場焦點。

然而,對於新興市場的布局仍需謹慎。東南亞地區的越南與印尼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但當地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加之創業意願低,導致對工具機需求有限。與此同時,美國因製造業回流政策帶來新機遇,市場需求有所回升,但受限於技術人力的流失,仍需克服相關挑戰。

印度作為另一個潛力龐大的市場,近年來對工具機需求快速增長,2024年印度已成臺灣工具機出口第四大市場,較上年同期成長20.8%。特別是在電動車和新能源相關產業,印度市場對高效能工具機的需求正在快速攀升。然而,印度同時面臨基礎設施不足與市場進入障礙等挑戰,建議臺灣業者考慮透過設廠方式進一步深耕市場。

總結來看,雖然臺灣工具機產業面臨來自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與需求減弱的壓力,但只要能善用技術升級與市場布局的策略,特別是在電動車、半導體與新能源等高附加值產業,仍然有機會在未來的全球市場中鞏固地位並實現新突破。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5/2月 第662期

本文摘錄自‎

創新突破 臺灣工具機業砥礪前行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2月 第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