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團三疑慮制度面如何化解?

癥結探討》不賠錢?不會挑?怕被騙!


勞動部長一句「可討論」,讓不少關注勞退自選投資議題的學者再度翻出舊資料。因為,勞團目前對於勞退自選的許多疑慮,他們已經研究許久,也備妥了制度面的建議解方。

幸好,她的這句話應該只是『舉例』而已⋯⋯。」一位熟悉「勞退自選」議題的學者這麼說。

學者所指的,是勞動部長許銘春日前接受媒體專訪的報導內容。對於是否開放勞退自選,她說「可討論,但須優先保障勞工權益。」至於何謂優先保障勞工權益?依報導所指,許銘春的舉例是「投信業者是否能提供保證收益的設計」。

之所以說「幸好只是舉例」,是因為在實務運作上,投信業者不可能提供「保證收益」商品。「就連對投資人限制一堆才能勉強提供一定比率本金保證的『保本基金』,金管會都嚴格要求,基金資料必須刊印『不表示絕無風險』的警語,遑論想要『保證收益』。」學者說


▲集保推出的「好好退休準備平台」,被認為是另一場讓勞工熟悉自選投資的實驗。

一場自二○○五年就已開始的勞退自選辯論,隨著勞動部最新民調「支持自選比率大幅上升」的結果出爐(詳見前文),以及勞動部長的一句「可討論」,似乎論戰已進入「如何用制度配套化解勞工疑慮」的新階段。盤點各勞工團體提出的疑慮,除了「希望保證賺錢」,「勞工沒有能力自行選擇」、「勞工會被基金公司騙」,應是現階段勞團主要憂心的。

不過,十七年的辯論過程中,這些疑慮一直是產官學界翻來覆去琢磨研究的重點,也早已陸續從架構設計、制度配套上提出各種可行解方。一切,不妨就先從「保證賺錢」、也就是許銘春所舉例的「保證收益」開始談起。

確實,投信業者不可能做到保證收益。以私校退撫儲金制度來看,保守型方案雖提供了「至少兩年期定存利率」的收益率保證,但,這份保證其實不是來自基金商品或投信公司的擔保,而是「由國庫補足」。
天底下沒有保證賺錢的商品 保證收益率須有國庫撐腰

要保證,只能靠國庫。攤開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所建議的勞退自選架構規畫(見上圖),右方一大塊是相對複雜的「自選平台」結構;至於左邊的「政府管理基金」,就是我們熟悉的現行勞退制度、也就是有政府保證收益的部分。事實上,無論學者、退休基金協會或是各方歷來修法版本,這一塊由政府擔保收益「穩賺」的部分,始終未曾動搖。

其實,在「自選平台」這一塊,學者也努力嘗試提出「類保證收益」的解方,這必須仰賴壽險業者提供「附保證年金險」商品,此類商品型態多元,其中「保證最低滿期金額」、「保證最低年金金額」等樣態,被認為略有保證收益的概念。

去年九月,金管會透過集中保管結算所規畫的「好好退休準備平台」上路,除了基金,也引進了部分保險商品,可惜至今未見年金險保單,僅有定期壽險、重大疾病險等「保障型」商品上架。「老實說,這些保單與退休金累積的關係不大。」業界人士揣測,「至少在這場實驗的初期,業者還不打算把『好賣』的商品拿到平台上。未來恐怕需要與業者進行更多溝通。」

「在自選投資的議題上,保守型的投資商品怎麼篩選,確實是個問題。」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這麼說,但他為勞工朋友煩惱的,不是「能不能穩賺」的問題,「相反,是保守型不能太過保守,這會讓退休金被通膨吃掉,何況未來還有『長壽風險』問題啊!」

商品過度保守無法護老本 配置股票以平衡通膨、長壽風險

這份擔心,從一向倡導簡單投資、數度被股神巴菲特公開讚揚的「指數型基金教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投資理念中,也能窺得一二。

在柏格創立的基金公司先鋒集團旗下,推出了一籮筐專為投資人累積退休金之用的系列基金,從距離退休還有長達四十五年時間、二○○○年前後出生者適合投資的「目標退休二○六五」基金,到目前適合退休未久人士的「目標退休二○二○」基金,林林總總,共計十二檔之多。

十二檔基金,就有十二種對應不同年齡層的投資組合,這首先說明了「退休金投資不能只靠一套組合通吃」,也就是不同世代應有各自適當的資產配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就連給六十歲到六十五歲屆退族的「二○二五」基金投資組合,先鋒也還保留了將近五五%「相對高風險」的股票部位,意味在這套股神也佩服的資產配置學問裡,就算屆臨退休,也須搭配半數「非穩賺、但可能賺更多」的部位,藉此「抗通膨」、「迎長壽」。據今年五月底資料,這檔「屆退族專屬」基金在過去五年為屆退族創造的年化報酬率約為六.三%,與台灣勞退新制近五年的六.六%年化報酬率差距有限,但我們的勞退新制,是不分年齡、從屆退族到Z世代都綁在一起。

回到退休基金協會提出的勞退自選架構,架構左邊的「保證收益」部分,雇主必須為勞工提撥至少六%薪資投入其中,而當這部分的收益率在國際標準上僅能與「屆退族」所需的報酬率相比,那麼,在架構右方的「自選平台」,讓民眾能將另一半勞退部位(自提六%薪資)挑選更多報酬空間的商品,不僅合理,甚至已是必須。

只是,勞工是否有能力挑選基金,「從國外經驗來看,這確實可能有些問題。」金管會前主委、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表示,以香港強積金、美國401(k)的經驗來看,企業雇主挑選合作的退休金計畫提供者之後,勞工仍得面臨五花八門的基金商品,的確存在選擇難度。

投資商品選擇障礙怎解? 可由政府篩出合格選項

「所以,要先有一個『基金池』讓大家來選。」對於選擇困難的疑慮,王儷玲開始提出她的解方:「主管機關可先成立一個委員會,依照科學標準選出適合用於退休的基金,例如成立時間、績效表現、風險指標等門檻。」

這套作法,等於是政府先幫勞工篩選一層適合用於退休理財的基金。事實上,在一九年金管會催生的「好享退」專案,以及去年九月推出的「好好退休準備平台」中,都已陸續採用了類似作法,比較兩次「實驗」的門檻標準,也能看出篩選基金的條件持續進化。

舉例來說,在「好享退」專案上路時,基金上架的門檻除了須獲得基金評鑑機構晨星給予「三顆星」以上(最多五顆星),其餘就只考慮基金規模,境外基金需達百億元、境內則為五億元。到了「好好退休」時代,則一次加入了三項與波動風險有關的基金指標作為篩選門檻。

三項指標中,首先要求基金的三年期年化標準差須在二○%以下,這個門檻可能就踢掉一大串基金,因為就連緊跟台股大盤指數的「元大台灣卓越五○」(○○五○),三年年化標準差都已來到二二%左右。其他指標則包括了衡量基金績效穩定度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索提諾比率(Sortino Ratio)等。

指標說來艱深,但意義都與「選出操盤相對穩健的基金」有關,也能看出這兩次由金管會指導的實驗,確實正累積「為勞工把關退休金商品篩選」的實戰經驗。


▲對一般勞工來說,一次面對眾多基金,確實可能難以選擇,若開放勞退自選,「政府嚴選基金池」應是重要配套。

開放前的配套:先篩選後監管 取法國外規範金融機構經驗

不過,主管機關要把關的部分不僅止於此,「讓基金公司賣商品給勞工當退休理財工具,當然也要有一個機制,讓表現不如預期的基金下架。」王儷玲的說法,其實也正在「好好退休」平台上進行實驗,據了解,目前該平台上的四十檔基金中,至少就有一檔已被列入今年內可能下架的名單。

在王儷玲的定義中,下架機制,就是主管機關在勞退自選開放後必要的監督配套之一,「更重要的,是各種角色的法定責任必須釐清。」她口中的各種角色,包含了相關金融機構在退休議題下專有的「善良管理人」規範,以及專屬退休理財的理專認證等。

「老實說,這些國外都有規範。」某種程度,也都是經過退休金自選制度上路後亂象的改革,就像香港,強積金雖在二○○○年上路,但直到○五年港府才制定了規範相關金融機構的《強積金核准受託人合規標準》。

在合理且必要的勞退自選之路上,台灣慢了不只一大步,往好處想,這給了我們更多時間思索周延配套,也讓我們更有機會看到國外的亡羊補牢監管作法,「這些逐漸周延的監管作法,就是為了避免我最不想看到的事:基金公司用不當行銷誤導廣大勞工。」用這句話,王儷玲回應了勞團的最後一道疑問。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6月 第1329期

本文摘錄自‎

勞團三疑慮制度面如何化解?

今周刊

2022/6月 第13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