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

加密貨幣、NFT、DeFi浪潮全解析

風險與投機,是人們最常拿來描述加密貨幣的形容詞,不過,其底層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經過12年的醞釀與發展,已逐漸走向成熟,比起讓人心跳加速的幣價,區塊鏈上的金融創新,更值得關注。

無論是資產買賣或金融交易,透過區塊鏈施展的魔法走向虛擬化,實體與虛擬世界的界線逐漸融合,一個全新的世界,儼然成形。

製作人/高敬原 採訪‧撰文/高敬原‧陳建鈞‧吳元熙‧陳君毅‧周雨萱‧陳映璇攝影/蔡仁譯 編輯/林美欣‧張庭銉 美術/李晴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2009年問世以來,最知名的應用就是比特幣(Bitcoin)了,這款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以往只有少數技術狂熱者對此感到關注,一般大眾看比特幣,大多會聯想到投機、高風險、神祕這幾個形容詞。

2021年是關鍵轉折,加密貨幣整體市值在今年4月首度突破2兆美元,根據追蹤網站CoinMarketCap數據,5月時加密貨幣市值一度來到近2.5兆美元高點;比特幣價格4月也來到6萬美元新高。

看著不斷破紀錄的數字,人們情緒沸騰,不再只問「比特幣是什麼?」而是開始好奇「怎麼買?去哪裡開戶?」不願意錯過難得一見的好光景。

聚焦全球目光,加密貨幣小配角變大人物?

全球最大投資集團之一的花旗集團(Citi GPS),甚至在3月出版的報告《比特幣:正在主流應用爆發的邊緣(BITCOIN: At the Tipping Point)》中指出,「比特幣的中立、全球影響力,可能讓其成為國際貿易的首選貨幣。」過去被傳統金融圈視為「小配角」的加密貨幣,真的如同花旗所說,即將爆發成主流嗎?

比特幣2017年也曾歷過價格狂漲熱潮,這次會重演泡沫嗎?今年的情況,有三點較大的不同。

首先是經濟因素,大量資金湧入購買加密貨幣的狂歡派對,跟過去一年肆虐全球的疫情有很大關係,因為人們擔心央行應對疫情的經濟刺激措施,最終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在經濟前景不明確的情況下,透過購買加密貨幣分散風險。

其次,是大型企業開始參與。全台最大數位資產交易所MaiCoin執行長劉世偉觀察,在全球低利、美元貶值的金融環境下,企業產生了多元配置資產的需求。包括美國上市公司微策略(MicroStrategy)、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等都開始購入比特幣,作為部分公司資產配置,一反過去 10 多年來只有散戶買賣的情況,幣價自然直直飆。

第三,是大環境的改變。劉世偉認為,疫情讓各國相繼封城、遠距工作,許多商業行為都轉往虛擬世界,期間涉及的金錢流動也轉向數位化,加密貨幣作為一種虛擬支付方式,自然受到更多關注。

名人的鼓吹也推升了加密貨幣的熱潮。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他頻頻在Twitter發表比特幣相關言論,直接影響價格漲跌。

這股熱潮也受到政府關注,從4月下旬開始,就開始有國家對加密貨幣提出更嚴厲的管制,其中動作最大的是中國,以加密貨幣價格劇烈波動會擾亂「經濟金融正常秩序」為由,要求金融機構全面清查加密貨幣交易所。

全球最大交易所幣安(Binance)也被英國、日本等國監管機構以未獲許可為由,要求停止業務營運。至此,比特幣價格一路走跌,從高點時的6萬美元,最低滑破3萬美元。

加密貨幣價格的劇烈波動,依舊充滿高度風險,離直接用來買咖啡等日常生活的應用,還有好一段差距,但背後技術——區塊鏈在金融領域上的應用,受到了前所未有了關注,比起看幣價的大起大落,更值得好好深究。

一張jpg檔賣19.5億元!NFT熱潮大爆發

不只有「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各種金融應用,也在過去一年相繼爆發,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以及DeFi(Decentralize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就是兩大代表。

今年3月,一位叫做Beeple的美國數位藝術家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賣以6,930萬美元(約新台幣19.5億元)賣出,這幅作品是使用NFT的新型態數位資產方式售出,引爆全球關注。

在實體世界中,你的房子、收藏品都能以地契、商品購買證書等方式證明「所有權」。進入虛擬世界,由於數位資產易於複製和傳播,長期以來缺乏一套理想的所有權認證機制;即使有,保護效果也過於薄弱。

NFT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透過區塊鏈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的特性,將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記錄下來,透過憑證(token)的方式交易,舉凡音樂、藝術創作、體育卡牌等,都可以有一個數位版的所有權,用來驗明正身。

就連NBA、Gucci這類知名品牌也開始將產品以NFT型式出售,讓NFT技術走入一般民眾生活中。據數據網站NonFungible統計,光是2021年第一季,NFT的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元,超越去年一整年的金額(2.5億美元)。

3兆資金都在這!DeFi為何受到人們追捧?

當加密貨幣、NFT的交易金額屢創新高,已經形成一定程度的規模,如同虛擬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體,人們需要一套可以交易加密資產的機制,DeFi(去中心化金融)也受到關注。

其實,所有在區塊鏈上金融應用,都可以稱為DeFi,指在具有開源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功能的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上,開發出銀行、保險、借貸等在現實生活中的金融服務,目的是解決傳統金融體系中手續繁瑣、交易成本高等缺點。由於DeFi幾乎都能做到實體銀行的功能,因此又被稱為「幣圈華爾街」。
「賺錢」則是DeFi另一個吸引人的原因,因為少了銀行作為中間商的抽成,只要把手中持有的加密貨幣存入DeFi服務中,就可以賺取高額利息,吸引許多資金投入。不過,由於缺乏專責機構管控,一旦出現程式碼漏洞、被駭客入侵,投資的資產極有可能付之一炬。

總鎖倉量(Total Value Locked, TVL)是判斷DeFi 整體規模的重要指標,把DeFi 想像成一間金融機構,那麼TVL就好比這家金融機構的資產的規模,代表所有DeFi 應用的資產規模。

2021年TVL首度突破千億美元大關,換算下來,等於有將近3兆新台幣的錢,鎖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根據數據網站DefiLlama數據,截稿前,DeFi生態系中的資金規模有1081.9億美元。

未來世界的模樣:實體資產串連虛擬資產

隨著貨幣、財產的「數位化」,未來人們看待財產的方式,或許不再只有銀行裡有多少錢、手上有房契、地契,收藏品未必再是CD、裱框名畫等,還要看在你的數位錢包中,有多少「虛擬資產」。

擁有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特性的區塊鏈技術,就如同虛擬世界中的土壤,所有以此技術發展的貨幣、資產憑證,都可以視為虛擬資產。

沒有國界區分的區塊鏈世界,勢必會持續受到現實世界中的「監管」。2021年4月,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加密貨幣發行商Circle也打算以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方式在紐約上市,顯見強調「去中心化」概念的加密產業,也打算透過到「中心化」的交易市場上市,強化大眾的信任與接受度。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2018年發表的《全球加密資產白皮書》中,就已經預測加密資產將成為未來金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鍵的區塊鏈技術,將重塑你我的生活、用錢、賺錢的方式,疫情的發生,正加速這股趨勢的轉動,無論是NFT、DeFi或加密貨幣,都會跟現實的金融世界相互並存,兩種體系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或許誰也不會取代誰,而是提供人們無論是投資或支付,在既有的體制外,一個全新的選擇。

在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預言,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建立一個現實以外的虛擬世界,稱為「元宇宙」(Metaverse),每個人在元宇宙裡都會有個分身與現實生活連結,我們的生活將會虛實整合。「元宇宙的經濟規模,有一天會超越實體世界,」而加密貨幣、NFT這些虛擬資產,就會在元宇宙中使用。

區塊鏈開源特性,造出金融新世界

區塊鏈技術在2009年誕生,如同土壤一般,孕育出許多新事物。第一顆果實是比特幣,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讓地球上的任何兩方都能快速彼此交易;第二顆果實是以太坊,具有智慧合約功能,可以讓開發者設計出各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程式,能作為所有權證明的NFT,就是最火熱的應用之一。另一個知名應用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DeFi同樣是以以太坊區塊鏈為基礎,開發者也利用此技術,開發出銀行、券商等功能的應用,打造區塊鏈上的華爾街。

DeFi :所有金融服務都能做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是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創新應用,它不需要銀行等中介機構,只需要利用程式碼約定的規則,便可完成交易、借貸、融資等金融服務。
以太坊:加密貨幣、各類應用百花齊放

繼比特幣之後,以太坊基於同樣的區塊鏈技術,加上智慧合約功能,可透過程式碼的約定自動執行交易,背後無須人為撮合操作,試圖打造無需信任基礎、去中心化的平台。這項區塊鏈技術不只用於加密貨幣,也延伸到遊戲、藝術品等各類數位應用。

區塊鏈:去中心化世界的基礎建設

區塊鏈是一種記錄資料的技術,特色是去中心化,不受第三方控制,任何人都能參與,一切過程公開透明且無法被竄改,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而後所有的加密貨幣,都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發行。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327期

本文摘錄自‎

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

數位時代

2021/第3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