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拚不斷電 為何外界不買單

跳電隱憂:獨家掌握全台跳電熱區、台電改善大計


撰文/陳子萱

「台電電網韌性計畫,原本是十年完成,我說不行!現在要用四年的時間把它做好。」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大膽喊話,要加速電網計畫,更要求台電提出跳電盤點報告,優先改善風險熱區。

面對部長要求將計畫從十年變四年,台電董座曾文生日前表示,將以局部跳電改善工程、強固及保護工程優先施工,力拚達標。

儘管如此,外界看來,台電既得確保不缺電,又要穩定供電,身處火線第一排,挑戰確實大。

雖然電網韌性計畫上路已近兩年,針對即將到期的兩年短期目標,包括十五條直供園區輸電線路、十五座變電所屋內化、線路擴充及更新工程等,台電預估在今年九月底可全數提前完成。

然而,最關鍵的中、長期計畫,攸關變電所增設及電網分散工程,恐才是最大卡關,難有突破進展。


▲因地方抗爭多,讓台電不易增設變電所,為電網韌性再添難度。攝影·吳東岳

上半年停電事故 意外大增近兩成

電網韌性計畫肩負分散電網風險、強固輸配電系統等任務,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用電需求大增的態勢下,確保電力能穩定配送,降低停電風險。事實上,改善電網、降低停電事故,台電過去一直都有做,根據台電統計,停電事故由二○一七年的一萬五二六四件,逐年減少至二三年的六一三三件。七年多來,台灣停電事故已下降了近六成。

只不過,二四年一至六月停電件數來到三五五三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五九○件,陡升十九.九%,再度勾起民間對供電穩定度的不安全感,為了避免進而加深缺電疑慮,此時,優先確保高風險區的供電穩定,無疑是重中之重。

《今周刊》獨家掌握台電盤點狀況,發現列為高風險的「紅色熱區」,占比接近三成。

台電依據人口成長、用電成長、設備老化三項指標,盤點跳電風險,按照風險高低,依序分為紅色、黃色、綠色三大區。在全國二十四個區營業處、涵蓋三六八個行政區裡,有一一○區被列為風險較高的「紅色熱區」,占比二九.九%。「黃色熱區」共一三六區,占三七%,「綠色區域」則為一二二區,占三三.一%。

台電配電處副處長吳昆穎受訪時指出,近期的停電事故幾乎都落在紅色熱區。目前台電另外撥出三三四億元經費,用來改善配電系統,尤其針對紅色熱區,提高設備巡檢頻率一年最高四次,目標在明年六月底前全數改善完成。再加上「電網韌性計畫」計畫也涉及部分配電系統的汰舊換新,台電希望雙管齊下,強化電力韌性。

不過看在外界眼裡,並不買單。


學者:設備更新沒跟上 依然無用

「紅、黃、綠的比率竟然相近,尤其紅色熱區還包含科學園區,這難道不是產業競爭的巨大風險嗎?」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質疑,配電改善並不直接隸屬於電網韌性計畫,是單獨編列三三四億元的預算,「但從未來的衝擊影響來看,這樣的規畫是否充足?經費真的夠嗎?」

而即使台電積極優先改善紅色熱區,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卻認為,不能只是每季巡檢,若設備更新沒跟上,依然無用,「這些使用超過三十年的變壓系統、電纜線,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全數更新?」他也指出,改善守備範圍應擴大,針對黃色熱區更要有預防措施,尤其各地用電成長快速,「黃色很快就會變成紅色。」


為何停電?外力、設備因素占最多

攤開台電的停電事故原因分析,從二一年一月至二四年六月間,共兩萬六千多件停電事故裡,「外力因素」占比最高,約四五%;其次則為「設備因素」,屬於設備老舊故障,約四三%。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認為,外力因素涉及台電的「管理問題」,如何在用電設備場所加強有效隔離,是當務之急。而設備因素則牽涉採購廠商,他建議,台電應進一步分析,是不是同一家廠商的設備特別容易壞?或者,須釐清在設備的安裝、使用年限、維護等方面,哪些才是事故主因?未來應在公開招標時加嚴規範。

此外,盧展南也示警,「天災因素未來可能愈來愈多。」尤其極端氣候影響已逐漸浮現,近期地震、強降雨的淹水,都開始影響電力設施,台電現在就應有所準備。

不只是下游的配電系統,須盡速改善,在中上游端的輸電設施,同樣是穩定供電的關鍵。

台電在二二年九月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原本預定以十年時間,投入五六四五億元,分短、中、長三個期程,進行電網改造。

台電系統規畫處資深工程師莊政宏指出,整個計畫涵蓋八十七項子計畫工程,目前已完成二十五項,總進度達成率約二八.七%,但困難的都在後頭。莊政宏坦言,目前卡關主要在於變電所興建工程,因涉及用地取得、政府執照許可、民眾接受度等問題,「這些都不是台電能掌握的。」在某些地區連做一個改善工程,就會遭民眾激烈抗議。

根據電網韌性計畫書,台電規畫北區一期、北區二期、中區一期、南區一期等專案,總共預計在全台新設十七個變電(所)工程,目前僅完成一項「蘇東變電所裝設電抗器工程」,其餘仍未完工。而且其中的桃園八德廣豐變電所、新北板翠變電所、台南新吉變電所三案,因等待地方政府作業程序、民眾抗爭等因素,迄今未取得用地。

就算已經取得用地,卡在地方無共識,開工依舊遙遙無期。按原本計畫書進度的設定,相關工程預計在二六年、二八年、二九年陸續完工,目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

台電輸工處經理鍾林鴻就舉例,位於台北南港的玉成變電所,是台電自有土地,二十幾年前就規畫好,迄今仍無法動工,「土地早就畫好,市府都市計畫也同意了,興建時民眾卻有意見,台電這幾十年來的溝通效果其實有限。」

反倒是, 變電所室內化已經跨出第一步。新北的土城變電所,成功將變電設施屋內化,結合綠地廊帶,消弭地方反對聲浪,成為好典範。但台電也表示,即使是將「既有的」變電所改建為屋內化,仍須面臨地方陳情抗議。因為民眾依舊會要求變電所遷移,且施工期間為維持送電,須採分階段停電改接施工。種種原因,都讓既有變電所的屋內化工程,同樣具有難度。

眼前除了變電所增設卡關之外,因計畫工程繁多,電業人力明顯不足,同樣會拖累進度。經濟部表示,正持續建請勞動部協助「電器承裝業」引進外勞相關法規鬆綁。


電費獎勵誘因強度可增加

但比起引進移工,牛煦庭則建議,台電應加強與技職體系的產學合作,例如目前在沙鹿高工已有台電建教合作專班,「台電不是沒有這樣的基礎。」他強調,藉此強化國內人才的培育,經濟部應和教育部共同研商輔導機制。

至於整體電網如何更具韌性,工研院長劉文雄指出,「需量反應」措施可扮演供電穩定的關鍵角色,也就是透過電費扣減等誘因,促使用戶節能,來降低或轉移尖峰時間的電力負載,藉由供需兩造合作,調度電力資源。雖然台電早已推動相關機制,不過劉文雄認為,誘因強度都可以再加強。

他舉例,如美國加州政府為穩定夏季供電,就曾要求電力公司,在電網供電緊澀時,給予節能用戶「兩倍」的補償價格,以擴大需量反應機制。這成功讓加州地區在二二年九月的熱浪斷電危機時,靠全民協力、在幾小時內省下一千MW(千瓩)的電量,而免於分區限電,值得台灣借鏡。

盧展南則認為,長遠來看,電業自由化仍是目標,「當輸電系統、電網可以有民間投資,與民眾協調的積極度、線路建置效率,都會比公務體系來得好。」若仍要維持台電獨大,他認為,應在行政院下設置如「電力安全委員會」的二級獨立機關,避免台電「球員兼裁判」,才能實質監督電網狀況。

隨著新興市鎮人口成長快速,以及未來強勁的工業用電需求,電力供給仍苦苦追趕,滿足用電需求的同時,電網韌性更是刻不容緩。中央在喊話之餘,更須為台電投注資源、解決痛點,否則部長的誓言,恐怕僅淪為一番空話。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8月 第1443期

本文摘錄自‎

台電拚不斷電 為何外界不買單

今周刊

2024/8月 第14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