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讓植物抗極端氣候 搶攻千億「綠肥」商機

開發期比業界平均少逾4年 正瀚成首家創新板農業生技公司


提供對抗氣候異常與減少碳排的解方,持續在研發下功夫,是正瀚成立十年來每年都賺錢、平均毛利超過八成的關鍵。

撰文/段詩潔

走進南投縣中科中興園區的正瀚生技總部暨研發中心,花木扶疏襯托外型設計摩登的建築裡,一名又一名身穿白袍的員工盯著顯微鏡,不禁令人疑惑,這真的是做農藥和肥料的公司?

「這些植物都長得不太好看,因為它們正接受各種嚴苛環境的考驗,這就是現在的極端性氣候變化。植物瀕死如何掙扎?要把它強韌的生命力逼出來⋯⋯。」一一走過十間人工氣候室,正瀚董事長吳正邦仔細端詳著植物不同的姿態。

吳正邦指著小麥說,小麥葉子要等到變黃時才能採收,但只要綠色的時間能多延長一天,產量可以多一%。又例如牛吃的紫花苜蓿草,蛋白質含量愈高、牛的泌乳量就愈高。如何提高紫花苜蓿草的蛋白質含量?「這些就是我們在做的事。」


▲正瀚董事長吳正邦「拈花惹草」十年,靠研發打造核心競爭力。攝影·劉咸昌

成立十年的正瀚,主力產品為植物生長調節劑與肥料,最大客戶是全球最大農業產品通路商Nutrien,預計年底將成為首家登錄創新板的農業生技公司。

研發至上 費用占營收逾兩成

受惠提供對抗氣候異常與減少碳排的解方,讓正瀚近期交出一張不俗的成績單。翻開財報,正瀚前三季營收十三.七億元,營收雖與去年持平,但EPS五.五六元,已賺贏去年全年的四.七九元。

事實上,正瀚的核心競爭力,和總部內貼滿藥證的「壁紙牆」有關。其中,包含十三張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核發的原體登記證。

吳正邦直言,正瀚是與「天」競爭,不做Me Too,不做學名藥互相廝殺。他指著旁邊一大罐種子處理劑,「製造這個不用三塊美元,但售價超過兩百美元,我賣多少錢,沒有人跟我競爭。」

在他眼中,植物比人更麻煩。「藥品是在可控的真空環境,我們是暴露在野外,微生物、菌類會不會來干擾?都是變數。」也因此,正瀚的員工高達八成都是碩博士生,近五年的研發費用都占營收兩成以上。

持續在研發下功夫,是正瀚成立十年來每年都賺錢、平均毛利逾八成的關鍵。

問題來了,不少人看到高毛利也想跟進,為何難以仿冒?「杜邦、巴斯夫有沒有在研發?英、美、日、以、德有沒有人在做?會不會比我們早?」吳正邦不諱言,關鍵就在正瀚的系統整合,例如對生命現象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瞭如指掌,也要隨時注意競爭態勢,商業情報蒐集是每天的功課。「這個競爭是論秒的,就像滑冰選手的腳伸出去,誰先按到那個鍵,就是技術的領先。」

正瀚擁有跨領域大數據資料庫、系統開發平台、完善田間試驗模式,可讓一個新成分產品的開發期,由業界平均的十一.三年,縮短四至六.五年。

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認為,正瀚能走入科技農業,關鍵在精準速效。「與開發人體藥品一樣,不能吃多少、有沒有效果都不知道,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

熟悉正瀚營運模式的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特聘教授盧虎生觀察,正瀚在台灣研發做配方,用專利調出作物生長用的產品,而配方原料藥是正瀚自己的專利,這很難得。正瀚在台灣做小規模田間試驗,大規模田間試驗就到美國做,也就是上市前最後的關鍵一哩路。「消費者就是農民,要賣到產地就必須到產地做試驗。」

而台灣研發,生產在美國,盧虎生透露,就像可口可樂,九九%以上都是水,正瀚關鍵配方只占很小部分,當然不可能在台灣加水送到美國去。而正瀚的利潤分享模式也很特別,關鍵在於讓農民產量的提升,換算成值多少錢?才開始討論中間一層一層的分潤。「所以在台灣研發必須夠強,才不會到美國進行大規模田間試驗時凸槌。」
搭減碳政策順風車 前景看好

如今,正瀚登錄創新板在即,加上其產品被認為有望搭上國際政策順風車,談起未來展望,吳正邦滿是自信與期待。

原來,歐盟「綠色新政」目標,要求二○三○年農藥減量五○%、肥料減少二○%,「但是減量也會造成農作物產量與質量下降,所以必須要有新的科學去解決。」吳正邦說,正瀚開發的專用性肥料及其他富肽系列產品,就是為了配合肥料減量二○%政策。「負碳還可以賣碳,大家都努力減碳,而植物就是專門吸收二氧化碳的!這個市場有幾千億,不會比半導體小。」

但正瀚不是沒有挑戰,由於主要出貨地區集中在北半球,淡旺季明顯,吳正邦指出,有機肥料每年的自然成長約十二%,今年營收成長未達常態,原因來自北美密西西比河淹大水,影響正常農業栽種。正瀚則計畫透過加強新品研發能力,並分散至東南亞、歐盟等地市場因應。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3/12月 第1408期

本文摘錄自‎

它讓植物抗極端氣候 搶攻千億「綠肥」商機

今周刊

2023/12月 第1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