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疫情高峰 台灣有獨門武器

中研院士郭沛恩:善用健保資料庫 預立治療計畫

專家預估,到五月下旬,國內新冠確診數高峰恐突破十萬,中研院士郭沛恩接受《今周刊》訪談,具體建議防疫政策調整方針,盼助指揮中心控制疫情。

撰文‧陳偉周

編按: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郭沛恩,五月四日主動以英文致函前副總統陳建仁,分析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特性,並對防疫政策提出建言,全文經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中譯發表後,引起廣泛回響。

《今周刊》進一步就降低重症與致死率的可行對策,訪談郭沛恩。他除呼籲集中資源保護高風險族群以外,也具體建議指揮中心善用健保資料庫,提前鎖定高風險族群及其適合的口服藥物,讓高風險族群在確診兩小時內服藥,降低重症率。

以下為訪談摘要( 由英文轉譯, 吳明賢協助校訂):


▲《Profile》郭沛恩
現職: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
經歷: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皮膚科、遺傳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有機化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博士
成就: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學會生物科學學門會士、世界科學院院士

很明顯的,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比過去幾種變異株高很多,甚至有人將Omicron與病毒中傳染性最強的麻疹比擬。根據目前的理解,在未完整接種疫苗(指最後一劑在四個月內。若超過四個月,可能必須打追加劑)的情況下,確診者的住院率與致死率和過去幾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差不多;如果完整接種疫苗,確診者住院率與致死率只有過去變異株的八分之一。

大部分已結束Omicron大流行的國家,大約有十五%人口確診、確診者中約有千分之一死亡,根據這個數字推估,台灣將有約三六○萬人確診、三五八五人確診死亡。大多數國家的Omicron疫情波段會持續兩個月、高峰時每天約有○.四四%人口感疫,我據以推估台灣在高峰時單日約有十.五萬人確診,高峰應該會在接下來的五至十天內發生(五月九日受訪)。

接種疫苗的人愈多 重症率、死亡率就愈低

基於Omicron的特性,我建議指揮中心將目標從壓低確診者轉為保護高風險族群(六十五歲以上及慢性病患者),指揮中心政策已朝這個方向進行,但因為Omicron的疫情曲線正急速上升,必須迅速導入幾項新措施以因應非常高的確診量。以下是台灣指揮中心與其他機構可以聯手執行的幾項關鍵改變:

第一,僅在出現症狀才採檢。目前台灣有太多人因為懷疑與確診者接觸,或因為日託中心、學校、辦公室、工廠等單位要求而自我檢測。但Omicron的傳染性高且潛伏期很短,讓追蹤接觸者成為不可能任務,如果只針對有症狀的人檢測,就能騰出大量資源,專注於保護高風險族群。

第二, 對高風險族群採「抗原快篩陽性即治療」原則。等待PCR檢測結果,對降低住院率與致死率是最沒效率的作法,因為太多高齡者不會立即前往PCR檢測站,失去對病況的追蹤監控。

第三,縮短確診到治療的時間。要達成這目標,高風險族群與同住家人必須在症狀發生後盡快採檢,最好能在醫療人員的視訊遠端指導下採檢。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非常強大,系統理應能在高風險族群出現症狀前,提前判斷他們染疫後應該使用哪一種口服藥,幫助醫師做出最佳處置,另外要善用物流將藥物配送到高風險者手中,讓他們在確診兩小時內服藥,而非到藥局排隊等候。
第四,持續說服親友與長者接種疫苗與追加劑。Omicron大流行還要數周才會結束,接種疫苗的人愈多,感染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就愈低。

第五, 建議指揮中心將隔離規定調整為「流感程序」(Flu protocol)。只有輕微症狀的確診者不須強制隔離,自行在家休養到可以出門就好,但必須從確診發病日起,將口罩戴好戴滿五到七天。一個國家在Omicron疫情高峰的四周內、需要充裕的人力因應時,「靈活性」非常重要,美國就是因為要求醫院、航空公司等第一線工作者必須強制隔離一段時間,而付出慘痛代價。

第六, 台灣媒體應該停止渲染那些已用盡一切努力保護自己,卻仍確診死亡的少數個案。在最幸運的國家裡,Omicron仍有萬分之五的致死率,無論怎麼做,台灣都會面臨同樣狀況。

關於新冠病毒口服藥的數量,我估計台灣約二○%人口屬高風險族群(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約十七%,六十五歲以下慢性病患者約三%),以十五%感染率推算,約七十一.七萬人, 預估其中二五%不能服用Paxlovid,所以需五十三.七萬份Paxlovid、十七.九萬份Molnupiravir。依採購量來看,有充裕的Paxlovid,但Molnupiravir略嫌不足。

可以考慮只將口服藥拿來治療有全身症狀(發燒、發冷、深咳)的病患,降低對藥物的需求,但對高風險族群,最好一發生症狀就投藥。


▲五月十日國內新冠肺炎單日確診數來到五萬,全國各醫療院所嚴陣以待。攝影·陳睿緯

在疫情即將進入高峰之際,我對每個人的建議是,確保你已完全接種疫苗,如果最後一次接種疫苗至今已超過四個月,請接種追加劑。我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果和沒戴口罩的人共處一室,請戴上N95口罩保護自己;與高風險族群一起生活的人,在室內請佩戴醫療口罩保護他們。

根據我們從美國和歐洲國家學到的經驗,台灣在對抗疫情上已經做得很好。如果我們盡最大努力保護弱勢群體,讓每個人都接種疫苗,並在確診後立即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相信台灣會做得比日本或新加坡更好。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5月第1325期

本文摘錄自‎

對抗疫情高峰 台灣有獨門武器

今周刊

2022/5月第13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