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架 國際社會必問的三件事


民進黨破紀錄取得連續三度執政,美國等國際盟友雖消除了台灣親中疑慮,但立院三分天下,仍為賴清德政府增添不少不確定性。國際社會如何觀察這次大選結果?

撰文/松田康博 譯者/李浩宇

編按:大選落幕, 面對政治新局,國際社會後續將如何調整對台灣的觀察重點? 對此,本刊特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撰文分析。松田康博為知名「台海專家」,長期鑽研台灣、中國政治領域,並為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代表成員。


▲松田康博認為,賴政府在延續蔡政府的脈絡下,有助台灣的國際發展,而在野黨維持局勢穩定也責無旁貸。松田康博提供

二○二四年一月十三日台灣舉行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之下,由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由於這次的三位候選人皆具有一定實力,因此賴清德僅獲得相對多數的四○.○五%得票率, 立法院則「三黨不過半」,執政黨須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

此前國際社會之所以關注台海形勢,是擔心台灣會繼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後,可能有爆發台海戰爭的風險。但,國際社會的關注並不僅限於「戰爭」的危險性,實際上,對於其他問題的關注度也在提升中。

三大疑慮籠罩台灣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 都無法完全搞定


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對台灣政府的期待或疑慮,主要有以下三項。第一,台灣「挑釁」中國的後果,是否會導致中國對台發動戰爭。第二,受台灣親中影響,該地區的勢力平衡,是否會向中國傾斜。第三,是否會謀求區域穩定,使經濟活動順利進行。

回顧過往,在陳水扁政府期間,雖然讓第二點穩定下來,但卻在第一、第三點讓人感到擔憂。換句話說,台灣雖然沒有親中的可能性,但若當時的態勢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兩岸還是有可能爆發衝突,或是兩岸對話停滯,導致區域供應鏈的建構產生障礙等疑慮出現。

馬英九政府雖然讓第一及第三點穩定下來,卻在第二點讓人抱有疑慮。馬英九政府以「九二共識」提出兩岸和解,降低了戰爭的可能性,並且透過對話簽訂了許多兩岸協定,使得商業環境的可預測性提高。

不過,馬政府並未兌現增加國防經費的承諾,將兵役縮短至四個月,最後在完全未知會美方的情況下,奔走於舉辦「馬習會」。結果馬政府開始親中,國際社會也開始產生台海地區的勢力平衡,將會轉變為親中形勢的疑慮。
國際環境變化助攻
英政府獲高度評價 賴政府將繼承路線


蔡英文政府自執政伊始,就對此三點疑慮煞費苦心,在對應上幾乎取得了成功。關於第一點,執政八年都始終如一,保持不挑釁中國的低姿態。第二點方面,重視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增加國防開支, 實現潛艦國造, 並決定延長兵役。至於第三點,與美國協調,推進重組一條不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這樣的蔡英文路線,獲得了國際的高度評價。

蔡政府的成功,也可以從國際環境的變化來說明。第一點方面,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戰爭威脅更多來自於野心勃勃的習近平政府單方面攻擊,而非蔡政府所引起。

關於第三點的部分,中美關係良好的「全球化時代」已然告終,取而代之的是美中戰略競爭的加劇,形成了美國同盟國與友好國家之間的供應鏈重組局面。

賴清德與曾在李登輝政府底下工作的蔡英文不同,是單純由民進黨培養出的政治家,自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因此,在第一點方面,「挑釁」中國,進而招來中國對台動武的疑慮不可謂沒有,但是賴清德已反覆主張將繼承蔡英文路線;此外,扁政府的失敗,也仍是民進黨精英階層揮之不去的記憶。加上立法院存在執政黨與在野黨分歧的局面,在此情況下,很難認為賴會說出對中挑釁的言論。

台灣在野黨任重道遠
《反滲透法》、軍購案 牽動台海情勢


反過來說,較讓人感到強烈疑慮的是第二點。現在為了構築防堵中國的形勢,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社會,正馬不停蹄地努力著;台灣雖然不會親中,但究竟會否將國際社會的這份努力持續下去?台灣與美國不同,總統對於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沒有否決權,扁政府時期,占多數的在野黨,阻止了幾十次軍購案預算的往事,對大眾來說依然記憶猶新,因此,未來蔡政府時期制定的《反滲透法》遭到廢除,或軍購案被阻擋的可能性並非為零。

不僅是民進黨, 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候選人皆在選舉前出訪美、日,呼籲加強台灣國防。現在不論執政黨或在野黨,都肩負著台灣安全保障,以及東亞區域穩定的重大責任。台灣的執政黨與在野黨是否會推動「責任政治」,國際社會正密切關注中。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1月 第1413期

本文摘錄自‎

新政府上架 國際社會必問的三件事

今周刊

2024/1月 第1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