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本應抗通膨,為何大暴跌?Fed揭開「數位黃金」3弱點

◎郭家宏

2020 年第四季,比特幣快速「登大人」,從大約1 萬美元的價位,在半年內抽高到6 萬,漲幅高達500%,吸引全球投資人的眼光,而馬斯克的一言一行,更是牽動整個幣圈的走勢。與此同時,「數位黃金」的說法甚囂塵上,投資人將加密貨幣視為新一代的保值性資產,地位等同黃金。機構投資人的態度也轉向,從反對轉為接納,愈來愈多資產管理公司將加密貨幣納入投資組合。

但比特幣去年11 月攀上6 萬9000 美元的高點後,隨即反轉下跌。半年內,比特幣接連跌破4 萬、3 萬等關卡,更在6 月18 日跌破2 萬,跌幅超過70%,幾乎吐回過去兩年的漲幅。除了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也大跌70% 以上。但在這段時間當中,黃金價格卻是持平,維持在1,850 美元左右的價位。為何號稱「數位黃金」的加密貨幣,走勢與黃金截然不同?


▲比特幣已從高點暴跌70%,同時黃金價格卻持平,為何「數位黃金」失靈?(資料照,美聯社)


比特幣具備稀缺、去中心化特性,與黃金類似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聯準會為了刺激經濟,於當年3 月實施降息與量化寬鬆,造成市場資金高漲,美元貶值,投資人除了將資金投入股市、房地產、黃金,也投入加密貨幣市場。此後,「數位黃金」的說法開始盛行,不只是散戶,機構投資人也漸漸看好加密貨幣,市場充斥樂觀態度。

傳統貨幣為人詬病的是,央行可以透過印鈔的方式,控制市場上的貨幣數量,造成通貨膨脹。相較之下,由於比特幣總供給量固定2100 萬枚,不會有通膨的問題。這是投資人認為加密貨幣是數位黃金,能作為保值資產的關鍵論述。暱稱腦哥的區塊鏈YouTuber 黃文逸也分析,比特幣的資產屬性與黃金類似,同樣具有稀缺性、去中心化、不會隨時間衰變等特性,因此被視為數位黃金,在通膨壓力大的時候,被投資人視為黃金的替代品。

從理論來看,比特幣應該要跟黃金一樣抗通膨,而這一年來的通膨高漲,就是對其抗通膨能力的檢驗。摩根大通(JP Morgan)曾在去年十月,比特幣鄰近歷史高點時表示,「投資人對通膨的擔憂重啟他們對比特幣抗通膨的興趣,貨幣的價值下降,比特幣的價值應該保持。從歷史來看,比特幣的走勢與其他資產無關連,例如股票,所以持有比特幣也能避免股市下跌的傷害。」摩根大通的這番話,顯現當時投資界對比特幣的看好。

遺憾的是,比特幣並未通過驗證,從去年11 月的6 萬9000 美元高點下跌,並於6 月18 日跌破2 萬,跌幅超過70%,目前仍未有觸底的跡象。不只是比特幣,以太幣、狗狗幣等知名加密貨幣也大跌;與美元掛鉤,全球市值第三大的穩定幣Terra,更在幾週的時間內喪失99.9% 的市值。總體而言,所有加密貨幣市值已蒸發掉超過兩兆美元,從三兆跌到一兆以下。相較之下,黃金價格不但維持在1,850 美元左右的價位,還在烏俄戰爭開打初期衝破2 萬,以2,070.42 美元直逼歷史高點。

由此可見,比特幣走勢與黃金完全脫鉤,更接近科技股。在這段時間內,那斯達克指數下跌約31%,進入技術分析的熊市。

加密貨幣被視為風險性資產,成為升息下的祭品

探討加密貨幣大跌的原因時,我們得有個認知,雖然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名稱有「貨幣」兩字,但多數人並非使用它來購買商品,而是用來投資,因此加密資產(crypto asset)能更精確描述其屬性。既然被視為投資標的,除了基本面、總體經濟等因素,投資人心理也是影響走勢的要素,特別是波動性、投機性大的資產。

其中一個解釋是,先前的比特幣暴漲已脫離基本面。過去兩年,比特幣從1 萬美元漲破6 萬,還衝到逼近7 萬的歷史新高。多數投資人買入比特幣,並非看好其保值功能,而是投機賺價差,短線買賣,造成價格暴漲,偏離基本面。

第二個原因是,加密貨幣波動劇烈,多數人仍將其視為風險資產。聯準會升息後,風險性資產首當其衝,投資人將資金撤出幣圈,轉向更為穩定的資產。除了加密貨幣,科技股、創投等領域也有同樣的狀況。

幣圈發生的事件,進一步引發投資人的恐慌性賣壓。今年五月,市值原為180 億美元,全球第三大穩定幣Terra 暴跌99.9%。穩定幣的幣值必須與法幣等值,為了讓Terra 幣值回到1 美元,發行公司Terraform Labs 賣出比特幣儲備,不但沒有成功,還讓幣圈蒸發400 億美元,總市值跌到1.5 兆美元。六月,加密貨幣借貸平台Celsius Network 無預警暫時凍結用戶提款與轉帳。Celsius 是目前最大的加密貨幣借貸平台之一,放貸金額達80 億美元,同時經手120 億美元的資產,堪稱加密貨幣界的銀行,外界擔憂Celsius 的還款能力出現問題,引爆幣圈賣壓,總市值跌破1 兆美元。

比特幣的走勢,象徵科技產業的興衰

我們也能從基本面的角度,探討比特幣與科技股的連動。黃文逸表示,區塊鏈已發展成新興科技業,投資人對比特幣的觀點也漸漸成為區塊鏈技術的指標,比特幣的走勢,象徵該產業的興衰,因此造成比特幣走勢與科技股走勢非常類似的現象。

而傳統金融機構擴大投資加密貨幣,也增加其與股市的連動性。加密貨幣造市商B2C2 的量化交易員Chris Dick 表示,由於愈來愈多機構投資人持有加密貨幣,導致加密貨幣與股市的關聯性增加,因此幣圈走勢更接近那斯達克指數。

此外,多數加密貨幣的經濟基礎薄弱,也就是說,它們的價格根基於投資人的想像,而非資產的實際用途(例如原物料)與帶來的現金流(例如股票、債券),若投機泡沫破裂,將失去支撐價格的基礎,導致走勢一瀉千里。

聯準會:比特幣「弄假成真」,它實際的保值能力有限

聯準會也針對數位黃金的議題,發表一份名為《為何比特幣不是數位黃金?》( Why is Bitcoin not a digitalgold?)的文件。聯準會表示,貨幣有三項功能,分別是帳戶單位、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目前常見的論述是,比特幣可作為保值的工具,但聯準會提出以下3 項理由,質疑比特幣的保值性。

第一,比特幣並非抵押貨幣(collateral currency)。央行持有黃金的目的,是因為它可以做為外匯使用,特別是兌換美元。在理想的狀況下,外國央行會與聯準會建立互換線(swapline)協議,能在緊急情況下,將自己的貨幣換成美元,讓當地銀行取得美元部位的資金,避免違約風險。對外國央行來說,互換線是保險;但對聯準會來說,互換線是風險,如果外國違約,聯準會就會因為外幣貶值而蒙受損失。因此黃金成了替代方案,外國央行能用黃金兌換美元,取得流動性,這就是黃金有價值的原因。但目前比特幣沒有作為抵押貨幣的功能。

第二,比特幣的價值其實是「弄假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比特幣的投機,建立在投資人對華爾街、主流市場與政府等機構的參與預期。打個比方,如果政府立法,表示龜殼能用來還債,那麼龜殼價格就會飆漲。對合法性的預期,是導致比特幣上漲的原因。

第三,比特幣波動性過大,這是它無法保值的明顯原因。如果資產要用來儲存價值,必須具備穩定、波動小等條件,但比特幣波動過大,甚至有可能歸零,沒有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部門願意接受這種資產。

但仍有投資人看好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交易所Luno 的企業發展暨國際副總Vijay Ayyar 表示,比特幣供給量固定,也具備去中心化的特性,不受政府影響,代表它的基本面沒問題。若比特幣要有保值的功能,它需要被廣泛採用。

總結而言,雖然加密貨幣具備黃金的稀缺、去中心化特性,但隨著區塊鏈的發展,加密貨幣也成為該產業的興衰象徵,與科技股的連動性加大。加上對多數投資人來說,加密貨幣屬於風險性資產,因此在激烈升息下,投資人將資金從加密貨幣抽走,流入黃金、美元等傳統標的,導致加密貨幣與黃金走勢截然不同,引起投資人對「數位黃金」失靈的質疑。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7月 第1844期

本文摘錄自‎

比特幣本應抗通膨,為何大暴跌?Fed揭開「數位黃金」3弱點

新新聞

2022/7月 第18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