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商借不到錢 下一步是購屋族?

ESG風險,銀行集體跟錢過不去


以前銀行只說不借錢給燃煤電廠,最新變化是,連煤炭進口商都借不到錢了。永續大浪,還可能滲透到購屋族的房貸。

文—盧沛樺


▲ESG投、融資成為顯學,愈來愈多銀行決定跟高排碳企業劃清界線。(達志影像/路透社)

低碳永續的時代終於來了,但對企業而言未必是好消息,」從事企業永續顧問長達十餘年的黃正忠,最近在公開場合語重心長地說。

因為台灣企業毛利不高,原本就像擰毛巾擠出獲利,但現在情況更惡劣,不只成本增加,連資金周轉都有問題。

國泰世華銀行證實,十一月有煤炭進口商原先的借款到期後,國泰不再提供新的貸款。

儘管國泰聲稱這不是第一例,但依然跟原先大多數銀行只拒絕燃煤電廠生意,有很大的不同。從電廠擴大到燃煤業供應鏈,意味打擊面擴大,金流斷鏈將從想像變成現實。

台灣銀行業競爭激烈,且銀行存款多,以前銀行為了賺錢,把錢端到客戶面前,但現在銀行擺起架子,不只明列拒絕往來的黑名單,甚至不惜跟舊客戶翻臉。

金流斷鏈的新現實

除了國泰以外,星展集團預計二○三九年,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將不會有任何一筆對燃煤業的放款;富邦金控六月宣示,對電廠、煤礦業、水泥業、石化業及鋼鐵業五大高碳排敏感性產業,採取有條件的放款,譬如,若水泥業者仍採露天開採,則不再往來。開發金和玉山金則明訂淨零碳排目標。

為什麼現在銀行要跟錢過不去?

除了考量企業聲譽,還有來自外資股東和政府監管的壓力。去年金管會已要求產險業將氣候變遷納入壓力測試的項目,未來將逐步推動到銀行業、保險業,目的是了解極端氣候下,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能力夠不夠。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舉例,隨著海平面上升,將導致銀行持有的不動產擔保品價值減損,甚至因旱澇頻仍,企業被迫停工,恐影響企業還款能力,形成銀行潛在壞帳風險。

另一方面,本國銀行也受迫國際情勢,加速跟排碳大戶劃清界線。十一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6,已將綠色金融列為重中之重。

趕在會議前,OECD大多數會員國已同意停止為燃煤電廠提供出口信貸,意思是政府不再提供利息補貼或信用擔保,將削弱燃煤相關業者的出口競爭力。

KPMG預估,未來國內約有超過一兆貸款到期,客戶會面臨借不到錢或借不夠錢的情況。

因為KPMG盤點去年我國前十五大銀行的前十大放款客戶,總放款金額一.五兆中,約七八%屬於國際定義的ESG中高風險產業,恐涉土地污染、廢氣排放、能源等環境爭議。這筆金額還不包括借給台電的錢。

時間已進入倒數。林泉興明白地說,二○二五年將是關鍵,因為歐盟碳稅發展成熟,屆時又是巴黎氣候協定的第二次檢核,各方壓力山雨欲來。
所幸,現在情況還沒那麼糟。一方面,本國銀行加入赤道原則只佔少數,因此客戶依然有其他選擇。

赤道原則是○三年由花旗、巴克萊等國際大行制定的放款原則,在銀行承作大金額的專案融資業務時,必須考量客戶ESG相關風險。不含純網銀,共三十七家本國銀行,目前僅九家導入赤道原則。

另一方面,有集團撐腰的燃煤事業,可向母公司調度資金。因為母公司向銀行借錢,仍不受影響,如隸屬台塑的麥寮電廠。

企業愈綠,愈好借錢

銀行的另一個選擇是,加碼綠色放款,稀釋銀行對高碳排產業放款佔總放款的比重。

直接影響是,銀行員的工作內容變得不一樣了。

台北富邦銀行風控長陳弘儒笑說,以前銀行只跟企業財務長往來,現在要找法人關係部或品牌公關部,才能了解企業永續做法,甚至直接跟客戶要水電費帳單,協助盤點用水用電情形。

今年來,永續連結貸款成為各家銀行的主力業務。做法是,企業若在申貸期間,落實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達一定程度,銀行願意減碼利率作為鼓勵。申貸企業包括大聯大、美律、長興材料、和潤、星能等。
以前銀行只跟財務長往來,現在甚至直接跟客戶要水電費帳單。
這也代表,企業愈綠,不只愈容易借錢,而且利率條件愈有競爭力。

事實上,企業界的危機感也助長綠色放款的高速成長。

陳弘儒說,由於蘋果、Nike等大廠都已經承諾淨零或碳中和目標,台灣供應鏈被迫綠化,但光靠主力供應商轉型還不夠,如果上游原材料或零組件廠商沒跟進,依舊不符客戶的標準。

因此,大公司找上北富銀,由銀行提供較長的還款期限,讓原本預算不足的中小企業,也有餘裕投資綠能設備。

根據金管會統計,全體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融資一.三二兆、離岸風電融資二五八七億、綠能優惠貸款餘額三十八.六億。以北富銀為例,今年上半,新承作的綠色放款約一千五百億,已超越去年全年的承作量。

購屋族也受波及?

一般人也不能掉以輕心,長此以往,銀行放款政策的調整,也會波及個人。

因為多家銀行都在盤點,考量降雨量、都市排水標準、淹水潛勢等,對銀行已貸出的房貸餘額影響多大。譬如,第一金控發現,二○三○年前,台北萬華區和新北新莊區的不動產擔保品,減損幅度較高。

走得快的銀行像北富銀,已經把氣候風險納入房貸鑑價模型,譬如低窪易淹水區的房貸,將限制客戶申貸的放款成數,代表購屋族要有更多的自備款,才買得起房。可預期,未來會有愈來愈來多銀行跟進。

「趨勢真的很迅猛,我們感受很深,」站在把關銀行整體授信品質的前線,陳弘儒拉高音量說。如今銀行搖身一變成氣候尖兵,有資金往來需求的企業、個人,都將無法自外於永續潮流。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5期

本文摘錄自‎

煤炭商借不到錢 下一步是購屋族?

天下雜誌

2021/第7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