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客戶成快閃族 金融穩定需新冷卻機制

總論篇》診斷SVB風波與對策

當客戶成快閃族 金融穩定需新冷卻機制


矽谷銀行所引發的金融風波雖然逐漸平息,但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態金融風險,必須正確診斷此事件的成因,並且對症下藥,規劃合理的冷卻機制,降低擠兌風險,刻不容緩。

撰文:陳鴻達


▲矽谷銀行引發的金融風波雖逐漸平息,但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態金融風險,必須正確診斷事件成因,並對症下藥,讓未來的金融環境更加健全。(圖/達志影像)

在美國矽谷銀行(SVB)發生擠兌前,有史以來最大的擠兌潮發生在2008年的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 bank),該次擠兌在10天內總共領走167億美元。而這個紀錄在今年3月被打破了!矽谷銀行一天就被擠兌420億美元。更可怕的是,該行並無投機高槓桿操作,或重大人謀不臧,而是眾多新型態金融風險疊加後的結果。

SVB倒閉是「管理不善的教科書等級案例」

事後美國聯準會(Fed)副主席巴爾(MichaelBarr)指出,矽谷銀行倒閉是「管理不善的教科書等級案例」,而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也是導致該銀行火速倒閉的推手之一。對於社群媒體在此事件的角色,持相同看法的人還包括: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Martin Gruenberg、花旗集團執行長Jane Fraser、瑞銀首席經濟學家Paul Donovan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系統風險中心主任Jon Danielsson等人。銀行相關負面消息在社群媒體中快速散播, 並且不斷放大。再加上線上轉帳便利化,即使財務非常健全的銀行,也禁不起這種擠兌的折騰。

這次矽谷銀行所引發的金融風波雖然逐漸平息,但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態金融風險,必須正確診斷此事件的成因,並且對症下藥,讓未來的金融環境更加健全,才不會浪費這次危機。也就是說,金融業者的經營管理必須更為精進外,各國的金融監理機關也將藉此經驗調整其監理要求,以及規劃未來類似事件的緊急應變措施。


▲矽谷銀行事件後,聯準會成立「銀行定期融資計畫」,銀行可以債券票面價格申請抵押貸款,避免為取得現金而急於虧損出售。(圖/達志影像)

矽谷銀行體質特異 86%存款不在存款保險內

首先, 矽谷銀行是一家體質特異的銀行,比較像是投資銀行。其存款來源主要來自一些科技業的創投公司,客源較為集中,且每位客戶的存款金額大。在資產配置上不像一般銀行以放款業務為主,而是持有大部位的債券。近來聯準會為了打擊通膨而升息,造成該銀行債券投資出現巨額虧損。該公司公開增資不順,造成股價暴跌,進而這些存款戶對銀行的信心發生動搖,擠兌的結果就造成此次銀行的倒閉。

為什麼矽谷銀行客戶急著跑?因為絕大部分存款戶的存款金額都超過25萬美元,超過部分不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護。再加上這些客戶的背景較具金融敏感性,因此一有風吹草動,馬上採取斷然行動。在此事件發生前,矽谷銀行約有86%的存款不在存款保險內。這個比例非常高,在美國應該是屬於前百分之一,因此引爆後的威力巨大。

根據聯準會最新統計,由於過去一年快速升息,目前美國大約有十分之一的銀行,因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未實現損失超過矽谷銀行,如果儲戶沒有對銀行進行擠兌,這些銀行可能將這些債券「持有到期」來處理,不會「認賠」賣出來籌措現金給客戶提領。這樣就不需要實現這些債券的虧損,進而影響銀行的淨值;如果發生擠兌,銀行被迫賣出這些債券變現,實現損失,甚至發生資不抵債的困境。因此,未來銀行經營者對其資產和負債錯配的風險,應更為審慎。

注資行動制度化 可冷卻擠兌潮

銀行的健全經營是建立在對銀行的信心上,一旦存款戶在杯弓蛇影下集體做出衝動行為,那麼再健全的銀行也禁不起這種打擊。過去客戶要臨櫃辦理時,為了要恢復客戶的理智,常見的作法就是在各分行醒目的地方放成堆的現金。現在金融服務數位化後,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行轉帳,也就是說,客戶集體衝動行為,對銀行健全經營的衝擊比過去還大。有人提議提高資本適足率來降低流動性風險,但這恐怕事倍功半,數位時代應有新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虛假訊息在各種社群媒體快速散布的今天。

矽谷銀行風波之後,有鑑於超過存款保險上限的金額是誘發擠兌的原因,因此,美國有參議員開始鼓吹調高存款保險的上限。美國財長葉倫也表示,「不會在沒有法律授權下,無限制的調高存款保險上限。」言下之意,只要有法律依據,是可適度的調高。在各種國際調查中,台灣的人均金融資產在全球名列前茅。目前台灣銀行存款保險的上限是300萬元新台幣,是否調高,值得討論。

此外,矽谷銀行倒閉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爆發擠兌。這時美國財政部、聯準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通貨監理局迅速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已聯合11家銀行向該行注資存款300億美元,以協助該銀行渡過難關。對該行及時注資,本質上就有點「預支存款保險」的味道。事實證明,美國這項「超前部署」是成功的,若是等到銀行倒閉再來處理,那將事倍功半,整個社會的損失更大,未來應可考慮將這次的注資行動制度化,銀行可在面臨擠兌之初,申請「預支存款保險」,例如在觸及相關設定條件時,存款保險資金提前進駐相關銀行,以此來冷卻擠兌潮。也就是說提前運用存款保險,以發揮積極救急功能,而不是消極用來處理善後。


▲第一共和銀行爆發擠兌,美國財政部、聯準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通貨監理局迅速發布聯合聲明將注資,協助該銀行渡過難關,迅速解決危機。 (圖/達志影像)

後續應變措施 值得台灣借鑑

當然,上述冷卻機制要救的是正常營運的銀行,因此監理機關必須掌握該行的經營情況,並認為符合相關條件。過去監理機關對銀行的監理,不管是要求業者申報相關資料,或是實際到銀行進行金融檢查,都會有時間落差的問題,看到的資料可能都不是最新的資料。因此,未來應加強監理科技的推動,才能進行即時監理,甚至發揮早期預警的功能,避免事情惡化到不可收拾。

過去許多金融風暴的起因是高度槓桿操作等投機行為,但這次矽谷銀行並無這類的脫序事情發生,並且其導火線之一是因為持有大量的債券,遇到升息而造成價值損失。為了避免類似情形發生,日前聯準會成立「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銀行可以債券票面價格申請抵押貸款,避免為取得現金而急於虧損出售。雖然台灣的升息較為溫和,應不會發生在美國的類似情況。因此,此議題雖然對台灣沒有迫切性,但美國快速推出這種配套措施的決策模式,還是值得台灣參考。

巴塞爾三支柱的不足

矽谷銀行風暴後出現各種檢討聲浪,其中有一種聲音是該銀行在川普總統期間,大力遊說要求放寬各項金融監理,引發今日發生流動性危機,造成銀行倒閉。為了防止未來危機再度發生,直覺地想起巴塞爾三支柱的要求,認為必須加強資本適足率的準備或是流動性覆蓋比率要求,才能降低短期及中長期的流動性風險。但新型態的金融風險不斷推陳出新,巴塞爾的那些規定也是在每次重大金融危機後追加的規定。今天矽谷銀行爆發危機後,有人認為,需要提高資本適足率與流動性要求,但這恐怕不是唯一處方。

首先要注意的是,台灣銀行的體質與矽谷銀行完全不同,另外就是要思考規定資本適足率的目的為何。在此,以我們去登山時要準備多少的食物與飲水來做比喻。我們該帶多少食物與飲水呢?越多越好嗎?雖然帶越多,我們越不會因為缺糧而發生山難,但帶太多將過度消耗掉我們的體力,反而不利整個登山活動的安全。因此應審慎評估什麼是最適的資本適足率?不要讓它成為業者難以承受的負擔。

雖然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但經常有不理智的行為,特別是資訊不完整或不透明時,更容易被操控成集體不理智的行為。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冷卻機制的設立,例如每個國家的法律都需要經過三讀程序,並且不能在同一天內完成。就是要避免一時的激情,造成重大偏差。特別是在地緣政治風險興起的今天,金融極可能被當作前哨戰的目標,在認知作戰的操控下製造金融動亂。因此規劃合理的冷卻機制,降低擠兌風險,實乃刻不容緩的工作。(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3年5月號 No.161

本文摘錄自‎

診斷SVB風波與對策 當客戶成快閃族 金融穩定需新冷卻機制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3年5月號 No.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