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這個薪資比台灣貴的小島,竟變南向新樞紐

為了這一片純淨沙灘, 他們放棄填海造陸,改建高架橋,讓珊瑚礁繼續美麗,也讓卡車能抵達工業區,我們獨家深入全日本唯一的經濟特區,探究這個小島的平衡策略,能給台灣什麼啟示?

文●管婺媛 研究員●吳怡寬 攝影●郭涵羚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開始關注沖繩,是從一個四面八方傳來的「傳言」開始的。

我們聽說,一位來自沖繩的阿姨,講得一口流利中文,個性爽朗熱情,在台灣積極招商,深入地方,鼓吹業者去沖繩參訪;聽說,確實有台灣的知名美妝業者被說動,正考慮往沖繩設廠⋯⋯。

大多數台灣人對沖繩的印象,是擁有美麗沙灘、陽光、海洋的觀光勝地,怎麼會來台鼓吹製造業赴當地設廠?

追查「傳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台沖交流不僅是觀光旅遊。

今年初,沖繩縣政府來台舉行招商說明會,三月,悠遊卡公司宣布要前往沖繩發展悠遊卡跨境支付;七月,化妝品製造大廠太和集團發布訊息,要斥資八億日圓在沖繩設立彩妝工廠,並獲得沖繩政府兩億日圓補助金;更早的二○一五年,台灣港務公司與日本沖繩那霸港就簽訂合作意向書(MOU),促進客輪、貨輪與物流合作。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兩個月,近四百台灣人參訪

美妝、食品、電商到物流業都有


光是今年十一、十二月,台灣就有四個企業考察團、約四百多人,飛往沖繩探勘投資環境;其中一團,由國策顧問何美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吳明機親自領軍。台商參訪產業橫跨美妝、食品、物流、電商與製造業,包括森田面膜、統一旗下美妝部門都參與其中。

沖繩,早年是美軍基地駐紮重地,限制了產業發展,人均所得排名全日本之末;多年來,依賴觀光服務產業,製造業、農業與漁業合計占國內生產毛額(GDP)貢獻不到兩成,同時,它還是距離東京都最偏遠的縣。

這個人口與面積僅台灣十六分之一的群島,看似毫無優勢,卻在這幾年端出了讓人驚豔的經濟數字。沖繩的觀光業產值連年成長,去年達到歷史新高,觀光人數為沖繩居民的六倍、八百六十萬人;它的製造業規模雖小,但近年持續成長,產值成長率從一二年的負一一%至一三年轉正為七.九%;它的經濟成長率,在全日本四十七縣中居冠。

沖繩到底做了什麼?帶著好奇心與滿腹疑問,我們在冬日,飛往當地一探究竟。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它,把軍用港變物流樞紐

明年四月,至少逾十家業者進駐


第一站,我們來到距離那霸機場十分鐘車程的那霸港。

早在十五世紀,這裡,就是琉球國對亞洲各國重要的貿易港口,二戰時遭美軍空襲,完全毀損;在美軍託管期間,將其發展為軍用港口。安倍內閣在二○○七年首次提出將沖繩做為「亞洲之門」的概念後,那霸港的角色越形重要。如今,這裡要發展成日本面向國際的物流樞紐。

站在興建中的那霸港總合物流中心往外看,沖繩西邊臨海一帶,與我們印象中的沖繩海灘很不一樣。映入眼簾的,是四座橋式起重機,以及一大片正在進行中的工地,這是一個物流業的海岸。

由沖繩縣、那霸市、浦添市共同組成的「那霸港管理組合」(類似台灣港務公司)預計在二○一八年十月完成那霸港國際物流中心第一期硬體建設,占地一萬平方公尺,上下三層,其中包括冷凍倉庫、乾貨倉庫與辦公大樓。那霸管理組合企畫建設部建設課主任仲本忠,指著目前已略見雛形的物流中心說,「明年四月,我們就會開始招募物流業者進駐,目前已經有國外、國內兩組團隊在競爭,預計會有十至十六家物流公司進駐⋯⋯。」

第二站,我們前往距離那霸港約四十五分鐘車程、位於沖繩中城灣的宇流麻(URUMA)經濟特區,這是全日本唯一的經濟特區,擁有全國最高額度的免稅與補助規畫。在這裡,我們又見識到另一種沖繩海景,一個製造業的海岸。

雖名為工業區, 總占地三百九十二公頃,但光是綠地建設、公設面積就占了兩百公頃,放眼望去,一排排綠頂廠房整齊排列、井然有序,沒有台灣工業區常見的塵土飛揚、煙囪林立。特區內現有五十八家日本與海外企業進駐,而台灣首家入駐沖繩的汽車零組件公司——日本菱山股份有限公司,就落腳於此。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它,讓工業區裡沒有煙囪

半導體、高耗水等產業全都進不來


但沖繩的招商,並非來者不拒,而是有所取捨。

沖繩的觀光產值,占全縣生產總值八成四五,自然美景、新鮮空氣,是當地最重要的資產;因此,沖繩雖要發展製造業,仍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來台招商,也並非所有產業都歡迎。

「在沖繩,我們希望招攬的產業,是輕工業;像半導體、高耗水的產業,並不適合,沖繩的環境,也不適合重工業進來⋯⋯。例如那霸港的物流中心,就是完全不能用水的。」一位沖繩縣商工勞動部的官員對我們說。

招商挑產業,薪資又比台灣貴,為什麼台灣企業還願意積極組團、自費參訪?若要設廠,為何不西進、南進,卻要北進?

這與台灣面臨的關稅困境有關。台灣被排除在東協之外,產品出口至東協國家的關稅一般要一○%至三○%不等,以面膜產品為例,台灣出口到泰國須被課徵三八%關稅,但相較台灣的競爭對手如中國、韓國,對東協關稅為零,這層極高的關稅障礙,逼得企業不得不找出破口。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它,用邊陲劣勢招商引資

憑三優勢,成台商海外布局新選項


但,想突破關稅壁壘,台商選擇不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奔「東協+三」(東協十國與中、日、韓)設立公司。但,企業要到海外設廠,除了要適應當地的法規、民情,還得考量投入成本與附加價值。

此時,出口東協零關稅,四小時內可抵達東南亞各大城市,具備日本製造(MIJ)附加價值吸引力,沖繩的這三項優勢,勾住了台灣廠商的目光。藉由「北向」而「南向」,成為海外布局的另一選項。

「過去,業者在尋找cost down(降低成本)的地方,現在,也許value up(價值升級)是一個選擇,」今年十一月帶著美妝、食品業者赴沖繩考察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說,面對關稅障礙,政府也一直想辦法,剛好沖繩有意願、台商有需求,「很多廠商也希望產品升級,所以,若能在日本生產、製造,成了選項之一。」

一邊,是想在國際現實中找破口的台灣企業;一邊,是想推動觀光之外、第二個經濟成長引擎的小島。兩邊,因此發生了連結。

沖繩人力成本雖為台灣的一.八倍,卻是全日本最低,僅日本本島的七成至八成,而在零關稅與成本之間一來一往計算結果,未必不划算。例如,在台灣製造的產品單價是一百元,出口到東南亞國家的關稅是三○%;在沖繩取得MIJ,成本雖然較高,卻是零關稅,且產品單價可提高至少二○%。

換算下來,等於在東協,廠商可以用一百二十元的「日本製造」優勢,與一百三十元的MIT(台灣製造)拚,若是同樣品質,前者當然更有競爭優勢。

沖繩不只與十四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東協關稅優惠的優勢,他們也做了許多努力。負責對台招商的沖繩縣商工勞動部亞洲經濟戰略課戰略推進室主任木村政昌說,為了招商引資,沖繩政府每年五千萬日圓的固定預算用在招商項目上,並有專責窗口負責對台招商說明,同時,祭出不少租稅減免與補助政策。

對外,沖繩把位於日本邊陲的劣勢,變成台商進軍東協的優勢。對內,他們把大自然給的美麗環境,視為最大資產,謹慎評估哪種錢要賺,哪種錢不賺。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開發拚經濟,官民有共識

發展輕工業、組看守團與環境共存


我們在當地採訪,有個很深的感觸,當地人民跟官員都有共識:沖繩要招商,但不要重工業;沖繩要發展,但同時要兼顧環境永續。

自主與節制,反而讓他們走出自己的經濟發展道路。

經濟自主的意識,其實來自沖繩長年與美軍基地之間的愛恨情仇。美軍雖然在一九七二年將沖繩返還日本政府,但現在仍有十分之一的土地為美軍所用。而出於補償,日本政府每年撥出大量預算給沖繩,去年總額為三千五百億日圓,用於公共建設與徵地補償金;但,沖繩人希望美軍基地全面退出的抗議聲浪不曾停歇。

十一月三十日,我們抵達採訪的第三站。台北的天氣又濕又冷,在六百四十公里外的沖繩宜野灣市,同樣低溫攝氏十多度,落著大雨。

那天,投入沖繩環境保護運動十多年的沖繩國際大學經濟學與地域環境政策學科助理教授砂川朝陽,撐著傘、頂著海風,帶我們繞到校門口,指著大門旁一處殘垣斷壁的「遺跡」說:「十年前,美軍的飛機墜毀在這裡,毀了我們的大樓、大樹;當時美軍衝進來把現場團團圍住,不讓我們跟沖繩政府進入⋯⋯。」

回到教室,訪談到一半,她起身拉開面西的窗戶,指著近在眼前的美軍普天間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說:「平常上課時,經常會聽到美軍飛機起落的聲音⋯⋯。」

根據日本政府與美軍的規畫,為了將普天間基地移往人煙更稀少的地區,日本政府要在沖繩邊野古灣地區填海造地,建蓋新的美軍基地,引發沖繩居民群起抗議。持反對立場的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幾度為阻擋填海造地工程槓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甚至狀告聯合國,指美軍基地嚴重侵犯了沖繩的人權與環境。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沖繩政府每年接收中央大量的經費援助,得以打造基礎建設、對外招商,這是事實。但他們也意識到,要降低因為美軍基地而來的經濟依賴,就必須用這些龐大的補助金,積極發展產業,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們相信,我們的產業發展,能比美軍基地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砂川朝陽說,沖繩選擇發展輕工業、節制使用觀光資源;在經濟發展上,他們願意多花時間與金錢,選擇與環境共存的更好方式。

位在那霸市西方的慶良間諸島國立公園,是每年觀光客朝聖之地,當地海域擁有豐富珊瑚礁群,卻因遊客參訪人數暴增而遭到侵蝕。沖繩政府在二○一四年提升該區的保育層級,限制每年參訪人數,並依照生態研究調查結果,制定三十公尺深度線以下的海域,須受到全面保護。當地居民也自組環境保護委員會,形成「看守團」,定期巡查自己的海域是否受到破壞。

另一案例,是沖繩浦添市西海岸道路的開發案,為提高機場至那霸港的交通運輸量,沖繩規畫開發快速道路,但因沿線海域的物種多樣性豐沛,引發居民擔憂,政府因此與居民反覆討論、磋商;最後,這個計畫案從二○一○年討論迄今年五月,才終於定案,政府決定以高架橋道路,取代原本的填海造陸計畫,讓開發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

在台灣,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始終難以共存,但在沖繩,他們卻願意兼顧並存。

回到台灣後,我們與關注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專家談及沖繩,他們相當感嘆。

「沖繩可以,為什麼台灣不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台灣的天然資源與條件不輸沖繩,但政府開發至上的邏輯,卻把台灣最適合人居的地方都變成工業區,「彰化、雲林本是台灣米倉,現在是什麼?全台污染最嚴重的地方⋯⋯。」

類似案例在台灣層出不窮,包括例如在茄萣濕地上開路、選在黑面琵鷺棲息地擴建燃氣機組、在千年藻礁上蓋天然氣接收站、在農田裡建工廠⋯⋯。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為了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這種邏輯思維,是貪圖眼前利、圖方便而已,」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說,當國際社會都在談論環境與經濟並存永續時,台灣卻仍深陷傳統的經濟發展思維,走不出去。

沖繩的觀光與製造並行之路還在摸索著,雖然他們只挑低汙染、低耗水的產業,這並沒有讓他們的經濟「倒退」,反而因為定位清楚,更具吸引力。因為小,更沒有資源走錯路,沖繩的經驗,或許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示···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570期

本文摘錄自‎

台商揮軍東協新跳板:沖繩

商業周刊

2017/12月 第1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