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式學習 顛覆百年教育決戰數位未來

顛覆百年教育,決戰數位未來


一場新冠疫情,讓全世界都受到強烈衝擊,也迎來全球大停課。

在這場史上最大規模教育中斷期之後,數位學習成為教育的新常態。

去年新加坡政府昭告,即便疫情結束,也會持續規劃學生每個月至少數天在家學習。韓國政府將線上課程作為官方教育的一部份,並為國小及國高中各架設一個線上學習管理平台。

換個場景,來到美國威斯康辛州鄉間的休斯福德學區(Hustisford)。在過去,這裡絕不是任何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數位學習典範。二○二○年前,這裡沒有任何現成的遠距學習計劃,大約有三分之一學生家裡沒有穩定的網路。

然後,疫情來了。

就像美國五十州的每一個學區,休斯福德在去年迅速瘋狂採購裝置,發送網路分享器,制定新的教學指引。


▲教育面臨百年未見的破壞式創新,數位轉型競賽已經起跑。

教育最接近破壞式創新的一刻
百年大疫之下,數位學習加速普及


現在,當學生們都回到教室,教學卻再也沒有回復到從前。休斯福德學區教育局長克萊默(Heather Cramer)接受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採訪時說,老師們現在已經很習慣在實體上課時,使用線上問答程式Kahoot!、YouTube和抖音影片等數位工具。

重大事件往往是快速創新的轉折點,教育也是如此。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在新書《疫後大未來》中預言,新冠肺炎後,教育體系、尤其是美國大學,已具備破壞式創新的完美條件。

「很少有其他產業比高等教育更靠近新冠疫情大加速的原爆點,」蓋洛威說,以美國大學來講,這個產業在過去四十年學費成長了十四倍,但當你走進任何一所學校的講堂,會發現裡頭的創新少之又少,與四十年前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他認為教育迎來破壞式創新的核心原因就在科技,因為最新技術已經讓線上教學的好用程度,提升到市場可接受的門檻,得以迅速普及,而認真看待轉變的老師和學校,將收到巨大好處。

在台灣,科技同樣為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劇變。位於南投的草屯國小,即是以數位學習改變百年老校沒落宿命的一個奇蹟。

南投百年老校的轉型奇蹟
28台平板,學習時數佔全縣近半


草屯國小是成立於民國前十三年的百年老校,它曾在九二一地震中遭到重創,災後才重建新生。但經歷強震、鄰近新校增設、少子化連番危機打擊,全盛時曾有超過兩千名學生的草屯,一度成績直落,學生嚴重流失。最慘時每天課後要開十三個補救班,新生一度失守百位數保衛戰。而如今,從廢墟中重生的不僅是校舍,還有草屯的辦學績效。


▲因為載具有限,草屯國小精心安排課表讓各班輪流使用。結果該校每台平板平均每月使用時數高達196小時,是教育部KPI的近10倍。

草屯國小是教育部補助的種子學校之一,該校教務主任王豐彬說,最初會加入,是因為看到學力逐年下滑,試過很多方法改善,卻都沒有明顯成效。

「後來有老師推薦數位平台可能有幫助,我們到處去聽說明會,」王豐彬幾年前被校長陳文燦指派負責研究規劃,發現數位輔助能有效針對落後學生做差異化輔導,於是一頭栽進去,成為全校數位學習最大推手。

因為教育部補助載具數量有限,王豐彬向《天下》出示他精心安排的課表,為了讓各班都能輪流用到,他煞費苦心。

儘管全校七百多名學生核定補助載具只有二十八台平板,佔全縣比例僅四%。但去年一至十一月,校內有超過六成學生登入數位平台學習,累積停留近六萬個小時,一間學校就佔了全縣總時數的四三%。

「我們最大不同是,不是只有少數老師、少數幾堂課在做,而是全面做,」已有二十幾年校長資歷的草屯國小校長陳文燦說,成功的關鍵是在老師間建立起信心氛圍,「這是有用的,你們不會白做工。」

成效確實看得到。去年草屯國小追蹤補救教學的測驗結果,國、英、數三科未通過率都比前一年降低三到五成。

「我們沒有明星老師,也沒有偏鄉的充沛補助,但我們已有實際的數據,」王豐彬說得有信心,「我們確信數位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整體學力正在穩定上升中。」
這間老校連新生人數都明顯回流。今年開學,有一百六十餘位新生報到,與現在六年級的九十七人相比,大增六成。

影響未來產業人才力
適性教學,老師角色變引路人


各種跡象都在表明,數位學習逐漸成為教育主流。根據花旗調查,全球七百多家各級教育機構平均預測,到二○二二年,學生將有五成學習時間會被數位化。教育科技智庫HolonIQ預計,各國教育機構花費在數位科技的經費,至二○二四年,每年平均複合成長率將達一七%。這還只是疫情前的估計。(見表1、2)
其中以高等教育改變最快速。根據市調公司益普索去年底為世界經濟論壇針對全球二十九個主要國家/地區、近三萬名成年人所做的大規模調查,近四分之三受訪者表示,到二○二五年,該國高等教育的線上比重將至少達到一半,甚至更多。(見表3)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九月發布最新的《回到教育的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報告中,試圖想像二○四○年學校教育的四種可能情景。

分別是學校教育延伸、教育外包、學校作為學習中心,以及隨時隨地的學習。每一種情景的背後,數位科技顯然都是關鍵驅動力量。

「學校可能會消失,正規和非正規學習之間的區別可能會消失,」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針對這份報告撰文呼籲,但「這不是絕望的呼喊,而是行動的號召。教育必須做好準備。」

科技不只是顛覆教育,更直接影響人才培育。世界經濟論壇在一篇標題〈為什麼校園與線上混合的學習是最好的〉文章中說得更直接,「因為世界正在愈來愈數位化,傳統的教室講課無法協助學生在職場上成功。」

「工業化時代的教育邏輯,將無法因應未來產業對多元人才的需求,」陽明交大教研所副教授吳俊育是國內少數兼具教育與電資專長的學者。

他強調,數位學習不只牽涉到教育,更影響未來整體產業人才力,例如今天台灣半導體業很好,但下一座護國神山在哪裡?唯一的辦法就是靠適性化的教學培育不同類型的多元人才,讓他們摸索出正確的道路。

唯有靠科技取代重複性的教學工作,把老師的時間釋放出來,老師才能從傳統的教學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甚至是設計者,將更多精力用在給予學生個人化的引導、一對一的互動,培養他們頻繁思考、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教育站上歷史的轉折點,台灣不得不正視這股密集而強烈的震波。
全面數位學習的轉捩點
政府趕進度,從馬拉松到衝刺


「過去沒有任何政策力道可以這樣推動台灣的老師、學生和家長,」台灣中小學最大數位學習平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笑稱,以往台灣是「一支粉筆可以解決所有教學的地方」。

教育部雖然從一七年開始,運用前瞻計劃經費,在全台建置四.二萬間智慧教室,又陸續推動數位輔助教學政策,提升教師將數位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單是去年,即在各縣市補助七百多間中小學。

但OECD一八年公布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TALIS)結果卻顯示,各國教師運用資通訊融入教育的平均水準達五三%,台灣僅有一五%,遠低於世界平均。

線上學習平台學習吧,去年與TVBS民調中心合作調查,也發現僅有一六%的台灣家長表示,孩子曾使用過線上學習平台。

五月長驅直入的疫情,成為催化數位學習的最大推手。

教育部長潘文忠的感受最深刻,「過去大家都在跑馬拉松,然而疫情就像老虎在後面追,大家只能往前衝,」他形容。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5期

本文摘錄自‎

破壞式學習 顛覆百年教育決戰數位未來

天下雜誌

2021/第7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