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銀行App防跌倒又防詐 老派臺企銀翻身最懂壯世代銀行
文●方歆婷 攝影●郭涵羚做生意,要守住忠實客戶,還是拓展新市場?各家企業都可能面臨如此兩難,有家百年銀行卻企圖同時實現這兩個願望。 它是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以下簡稱臺企銀),其忠實客戶主要是六十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該年齡層的總戶數占比雖下降、但擁有的總資產占比卻最高,是銀行的主力存款大戶。 行動銀行App推中高齡版 介面簡單選項少但增加防護 六十歲以上族群因財富可觀,一直是金融機構爭取的重點客群,進而催生了保險、安養信託和以房養老等商品。然而,在數位金融服務的新領域,如行動銀行App的設計,始終以年輕族群為主,少見為中高齡者量身打造的產品。 但臺企銀卻在今年七月底,將其行動銀行App增加樂齡版。為什麼要這麼做? 樂齡版與一般版本最大不同是,它僅有少數選項,如查看餘額、轉帳、交易明細等,且字體放大,更加入語音助理,用口說就完成簡易金融服務。 此外,它還設有跌倒偵測與緊急求助功能,並特別設計「轉帳防護」機制,存戶可自行設定轉帳金額上限,若交易超過該數額,系統將彈出提醒,建議確認收款方身分,也可設定緊急聯絡人(如家人)確認款項用途,避免存戶因操作疏忽或遭詐騙而蒙受損失。 為何要推出樂齡版?臺企銀總經理李國忠坦言背後動機,「如果我們不做,其他銀行遲早會做,中高齡客戶就會被吸引走,失去客戶忠誠度,更將因此流失大批高資產客戶。」 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副教授、兼任校級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素華說,數位創新向來不是傳統官股行庫的首要任務,他們通常會觀察民營銀行的做法後再跟進,減少摸索成本。 但臺企銀在中高齡賽道反而率先起跑,歐素華認為,該銀行主要客群是具創業家精神的中小企業主,對金融數位化的接受度可能比一般同齡更高,若他們將官股行庫原本就擅長的金融服務,例如安養信託、家族信託等, 搬到行動銀行APP,成功機率也可能較大。 傳統老行庫與其跟其他銀行搶年輕客群,不如深入自己的主力戰場,但只穩住六十歲以上客戶不夠,許多人還提早退休,戰場年齡層必須往前推。
從臺企銀客戶年齡層結構(見下圖) 可知, 五十到五十九歲的戶數占比開始下降, 但存款規模占比上升,顯示這群客戶正處職涯顛峰,收入較高,並開始為退休規畫資產,存款快速累積。
提早蒐集中高齡大數據 掌握痛點,研發更適合功能 臺企銀這一連串的設計,目的不僅是留下舊客戶,也要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 不過,官股老行庫要作數位轉型,人才是最大的挑戰。 林士傑指出,要符合中高齡數位化需求,資訊人才除了原有的專業外,還要增加對高齡者需求的洞察力,跨域整合的培訓將更迫切。可想見,數位裝置高度使用者年紀會越來越大,臺企銀現在能透過行動銀行樂齡版蒐集大數據,就能提前知道他們的痛點,研發更適合的功能。 然而,相較民營銀行資訊人員動輒上千名,臺企銀資訊部門約二百六十幾人,而做為數位發展轉型指揮部門的數位金融部不到五十人。資源相對較少,數位轉型如何做到位? 他們的解方是全行總動員。 臺企銀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見上表),例如舉辦金融創意競賽等,將這些新點子落地,並申請專利,今年新增專利數三十二件、年增兩倍,至今全行累計達七十六項專利,雖然並非業界最多,「但證明臺企銀有發展金融科技的能力,對員工來說都有激勵的效果,」臺企銀數位金融部協理蔡育呈說。 這是改變員工思維的方式之一。當員工抱持著「多做多錯」的保守心態時,創新很難推行。但透過實際成果,如參與金融科技展,能逐步扭轉這種觀念。 雖然,數位轉型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內可能無法帶來顯著的營收成長,但卻是拉近銀行與客戶關係的關鍵。蔡育呈說,「當距離拉近了,客戶自然願意參與,無論提供什麼服務,他們都滿意,生意才會源源不斷的進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