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第二季上架,概念股暴跌三成
《魷魚遊戲》第二季終於推出,製作費是第一季的兩倍,評價卻兩極。韓劇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第三季還是會紅?背後有三大關鍵。 文—鄭景雯二○二四年聖誕節前夕,綁著雙馬尾的巨型殺人機器小女孩「英熙」,現身在首爾、巴黎、高雄等城市,轉頭唱著「一、二、三木頭人」(韓文版:木槿花開了)。 搭配令人毛骨悚然的韓文樂音,勾起全球劇迷的回憶,宣告《魷魚遊戲》第二季上線了。 三年前,國際OTT平台Netflix以兩百億韓圜(近五億台幣)投資製作九集韓劇《魷魚遊戲》,成功創造Netflix史上第一個觀看人次破億的影集,也讓Netflix市值一路大漲九億美元。 截至二四年十一月初,第一季已經吸引三.三億觀眾,總播放時數超過二十八億小時。 備受矚目的第二季,雖然上線第一天就勇奪九十二國收視冠軍,不過評價卻很兩極,相關概念股票在上線後的隔天大跌。 其中,數位行銷公司Artist United、製作公司Artist Studio的股價暴跌三成,而《魷魚遊戲》男主角李政宰正是這兩家公司的股東之一。 參與《魷魚遊戲》第二季製作的視覺特效公司,包括Wysiwyg Studios、Dexter Studios,股價也分別下跌二五%和二四%。 觀眾普遍對第二季評價不佳,爛番茄指數從第一季的九五%下降至八三%(分數愈低,評價愈差)。《紐約時報》以「第二季遭遇紅燈」為題,指出劇情過於拖沓。《華盛頓郵報》則稱,這部續作「在風格上保持延續性,但在主題表達上疲軟無力。」 從製作經費來看,第二、三季製作費三級跳,總計二十多億台幣預算,但為何評價不如以往? 原因1:沒有「季播」的概念 從創作面來看,事實上《魷魚遊戲》原先的設定就沒有續集。如同導演黃東赫接受外媒專訪時說,拍第二季就是為了錢。 意味原本只設定一季的故事線,但因為IP過於強大,投資方Netflix也看好後續能帶來的商機,使得主創團隊不得不繼續拓展劇情,卻也考驗創作能力。 擅長以經濟學角度解讀娛樂產業,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指出,韓劇過去都以單季的故事結構為主,但隨著Netflix的出現,無論是韓劇或台劇,都被要求要有美劇「季播」的概念,才得以延續受歡迎的IP。 「韓劇過去不太強調續集的擴展性,許多角色的動機在第一季就解決了,讓後續劇情難以延展,」馮勃翰指出,這也是第二季評價兩極的原因,「主角性格的突變,讓劇情顯得生硬。」 相比之下,美劇《絕命毒師》、《怪奇物語》初始設定就以季播為目標,劇本編寫也埋下可長遠發展的潛力,較能讓影集走得長久,而非曇花一現。 不過《魷魚遊戲》第一季的成功,的確讓韓劇打入國際市場。 二三年Netflix宣布,未來四年內要投資二十五億美元,擴大製作韓國影集、電影和實境節目,締造出二四年話題不斷的《黑白大廚》、《激讚網紅》實境秀。 原因2:平台宰制,風格趨單一 Netflix帶來的利多,雖提升產製量,卻也成為一把雙面刃。 首當其衝是製作成本不斷提升。一名台灣影視製作人分享過往和國際平台的合作經驗,「平台要的是大卡司,才能帶來高流量,」他說。 例如《魷魚遊戲》主角李政宰的片酬,從第一季單集三億韓圜,第二季已經飆升超過十億韓圜。 再加上疫後通膨,製作、人事等費用比以往提高三成,連資金規模不大的中小型製作,成本也變高,「但人才素質和技術不見得到位,使得韓劇品質參差不齊,」馮勃翰分析。 當Netflix等國際平台大軍壓境,一方面確實帶給創作者更大的資源和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它也在擠壓著創作者和影視作品。 內容上,創作者為了受到國際平台青睞,傾向創作血腥、暴力等動作片題材,「導致類型和風格單一化,觀眾逐漸失去新鮮感,造成審美疲勞,」一名影視從業者觀察。 全球影視產業幾乎都被國際平台主宰的局勢下,即便IP創造極大話題和商機,但創作端幾乎分不到半毛錢,導演拿到的只是導演費,製作團隊基本上只是「打工仔」,最後能分潤的,都是平台和投資方。
原因3:IP比內容重要 「創作者在乎作品靈魂,平台只在乎流量和營收,」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直言。 以《魷魚遊戲》為例,Netflix在第二季上線前,大手筆在全球各地辦大型的宣傳活動,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真實還原劇中場景,邀上千人參與真人版「一二三木頭人」遊戲。還在高雄真愛碼頭打造吸睛的巨型英熙娃娃,紐約則是付費的魷魚遊戲體驗館。 「國際平台看重的是IP,」蔡嘉駿說,以《魷魚遊戲》來說,從服裝、展覽、遊戲、實境秀到樂園等,「Netflix大手筆投資做續集,盤算的是後續帶來的IP效益,」其IP相關周邊的商業化活動,已經超越了戲劇本身。 第二季播出的同時,Netflix也推出《魷魚遊戲:殺出重圍》手遊,與第二季形成「劇遊聯動」,衝上App Store免費遊戲第四名。 然而這個強大的IP,不會因為第二季評價兩極就失去熱潮,隨著第三季預告今年上映,《魷魚遊戲》的話題還會繼續。 為避免被國際平台巨獸吞噬,韓國製作公司也和各國影視業合作,多管道地把作品與創意人才外輸。 二三年文策院就與韓國影視巨擘CJ集團共組文化內容基金,開發華語原創內容;韓國王牌製作人羅PD(羅暎錫)也計劃今年來台拍節目。 OTT時代,國際平台的商業手段影響全球影視產業發展,如何不被資本主義扼殺了創意,《魷魚遊戲》續集帶來的兩極評價是個提醒。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