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地表最安全」迷思 抗疫持久戰,開打!
告別「地表最安全」迷思,拉長戰線抵禦新冠病毒
2020一整年,台灣堪稱「防疫模範生」,普遍獲得世界肯定,國際媒體甚至盛讚台灣是「地表最安全的地方」。
但從2021年4月底,華航諾富特的防疫旅館出現管理漏洞,引爆四溢蔓延的社區感染,台灣自此從全球新冠疫情的「平行時空」回到了人間。
過去這一年半,台灣抗疫重點放在「封鎖」和「管制」。接著,疫苗問世,世人又希望藉由高疫苗施打率產生「群體免疫」,將新冠肺炎流感化,降低致死率。
但,從目前全球的疫苗接種進度,以及各國接種意願低於六成的情勢看來,不但「群體免疫」遙不可及,病毒持續變異,更將持續挑戰各國抗疫防線。
新冠元年防疫有成的台灣,因為購買疫苗卡關,防疫工程倍受衝擊,加以長時間「零確診」,讓台灣人鬆懈了戒備。
這次,除了以「全島一命」的信念,全民通力守住疫情外,最該做的,就是盤點台灣的防疫戰備,並將所有的抗疫進度迎頭趕上,這包括疫苗採購、研發和施打的進度;封城的兵棋推演;醫療量能的準備,以及疫後的全方位的復建工程⋯⋯
為此,《遠見雜誌》援引專家意見、全面性地蒐集台灣的防疫資源、借鏡國外的經驗,甚至獨家訪問了爆發院內感染的亞東醫院,擷取經驗,因為,台灣的抗疫之路,拚的不僅是解除三級,更是一場多維度的持久戰!
企畫/林讓均、邱莉燕、林鳳琪、李國盛、林士蕙、謝明彧、羅之盈、蔣濬浩、沈瑜、何晨瑋
撰文/李國盛、蔣濬浩
責任編輯/曹岡陽、羅秀如 責任美編/杜軍儀
走在空盪盪的信義區,就算是最不敏感的人,都能感覺到空氣中不尋常的氣氛。
距離「萬華茶室」十幾公里遠的101大樓裡,精品店幾乎空無一人,下了樓,來到通往辦公室的梯廳,同樣不見往日打著領帶的上班族。
抽掉了人,抽掉了車,台北的商業中心信義區,給人一種「封城」的錯覺。「只要守住兩個星期就好了,大家都這麼說,所以就自發『封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現場』,」一位正要離開101的上班族說,這一天,是他從位在22樓公司離職的日子,他抱著紙箱站在路邊,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任何車輛經過。
他開玩笑說,自己離職的日子碰上疫情,「從來沒想過離開信義區前,會看見這裡最荒涼的日子。」
本土確診案例連環爆「平行時空」已不再
4月20日爆發「華航諾富特事件」後,整整一個月,台灣從連續確診「加零」,到每日數百例確診,全世界都在問:「作為防疫模範生,台灣這次守得住嗎?」或許是持續防疫的心理狀態暫時鬆懈,更或許是新冠病毒的詭譎多變,超乎想像,華航諾富特事件後,就有不少專家斷言,台灣這一次終於躲不過了。
時間來到5月15日,這一天,單日新增本土案例首度破百,來到破紀錄的180例,雙北宣布升至「第三級警戒」。疫情持續升溫,到了5月19日,全國全面提升至三級警戒、進入半封城狀態,一步步逼近「封城」的第四級警戒。一度被稱為「地表上最安全」的台灣,終究沒能躲過新冠大舉入侵。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控制疫情有太多因素要看,但這次被病毒突破,「不在台灣的防守(防疫)太差,而是病毒的傳染力太強了。」
這次造成台灣社區感染的,主要是英國變異株。英國株的病例再生數,相較之前的盛行株在不同NPI(非藥物介入公共衛生手段)措施下,增加43%到90%,顯示這次變種病毒相對難纏。
陳秀熙也指出,台灣及加拿大研究均顯示,英國株在家戶傳染力部分,約較非英國株高出1.3倍到1.4倍,而且,英國株無症狀感染率更是非英國株1.9倍,造成症狀前期感染更達3.4倍。
從確認社區感染至記者截稿為止,台灣新增的本土確診已達數千例,防疫模範生的光環迅速褪色。尤其當疫情慘重的歐美國家紛紛脫下口罩時,更凸顯了台灣的「逆」境。
而除了每日確診案例從零或個位數,直接飆上三位數外,這波疫情還有兩個令人憂心之處。
首先,指揮中心過往以人追病毒來源的手法失效,讓個案感染源難以判定。
回顧這波疫情,從今年4月下旬開始延燒。先是一名在澳洲確診的華航貨機機師,其同居家人與相關接觸者陸續確診,截至目前,已有27位華航機組員及接觸者確診。緊接著,連華航機組員檢疫居住的桃園諾富特飯店也出現群聚感染。指揮中心雖認為,華航機師和諾富特疫情「有交互傳染連結存在」,可能有3個不同感染源,但具體的傳播途徑就是一直無法釐清。
接著,諾富特案爆發近一個月後,感染規模持續擴大,自5月15日本土確診案例破百起,往後每天的本土確診病例都居高不下,根據最新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獅子會與宜蘭遊藝場兩起群聚案,皆與華航諾富特群聚一樣屬於英國病毒變異株,指揮中心研判,群聚事件可能彼此有關,但還是無法釐清其中關聯。
存續醫療量能,是持久戰關鍵
其次,在這波社區感染過程中,隱隱浮現的第二、甚至是第三傳播鏈,讓封鎖感染源變得困難重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承,國內不只有兩條隱形傳播鏈,疫情已經非常嚴峻,就在指揮中心公布華航諾富特、萬華、宜蘭遊藝場、獅子會同為英國變異株,相關確診者足跡遍及各縣市。
面對疫情升溫,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認為,台灣防疫局勢已經改變,「就算以前做得很好,現在的關鍵是,有沒有處理緊急問題的能力。」
「在當下,提升檢測能量才能找到受感染者,包括無症狀感染者;保存醫療能量是關鍵,輕、重症病人要分開處理,」王智弘建議,可考慮在沒上課空出來的學校、空地設置抗原快篩站,提升檢測能量。
「任何與確診者有親密接觸的,最好都要先進行快篩、以利盡早隔離,然後用PCR 確認。有症狀的也都要測。此外,要提升檢測量能,政府還要趕快與企業合作,普及更多的快篩產品。」
只是,面對快篩的迫切需求,台灣的醫療量能每天是否僅能做到一萬多人上下的快篩,一名不願具名的公衛專家就批,「在萬華做普篩,等於先推代罪羔羊,避免雙北都普篩。」畢竟,雙北是共同生活圈,若普篩,絕對不只目前數字,「這是政治考量。」
在各縣市政府快馬加鞭普設快篩站的同時,接續著幾天,指揮中心確認的個案數大約控制在300位上下,「從擴散狀況判斷,政府為了避免恐慌,在每天個案通報上,採取tricky的作法,」他批評,「我可以理解,政府有安定人心的需求,但這樣會不會因此犧牲掉社會對疫情真實狀況的理解?好壞很難說。」
未知往往帶來恐懼,疫情爆發一年多來,《遠見》多次走訪各領域專家和官員、學者,報導疫情發展,發現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我們對此次病毒、甚至是疫情的理解,得重新盤整、修正了。
更重要的是,此次「病毒的逆襲」除了警惕台灣人不得輕敵,它的頑強和善變,也逼得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新冠病毒。
認知顛覆1〉病毒變異超過6600次,讓各國防不勝防
首先,這株病毒「比病毒學家還聰明」,如同人類會適應環境而演化般,病毒則以「變異」來求生。早在去年6月,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就指出,Sars-CoV-2是一隻「受到上帝特別照顧」的病毒,且有很多奇妙方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指的就是「變異」。這隻冠狀病毒變異力究竟有多強?根據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的研究,截至5月為止,造成新冠疫情的Sars-CoV-2病毒,已經變異超過6600次。偏偏,變異病毒株傳染力通常超乎以往。
拿這次台灣肆虐的英國變異株B.1.1.7來說,去年12月首次出現在台灣,旋即強勢入侵。其中,華航群聚案7位機師以及房務主管的病毒定序結果都源自英國株,其超強傳播力,造成篩檢需求大增,目前每日1.4萬件,已使醫療系統承受極大壓力。且1/3確診個案超過60歲,若發展成重症,醫療量能恐更難以招架。更遑論,目前仍有超十個來源不明的感染群。
變種病毒在世界流竄,正當台灣燃起疫情大火時,東南亞的疫情亦是死灰復燃。曾被《彭博社》譽為防疫最成功的新加坡,4月底爆發多起本土群聚感染,進攻新國的病毒株,除了英國病毒,還有印度等變種病毒,且仍有不少個案找不到感染源。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變異後存活方式及傳播途徑都可能變化。最初人們利用戴口罩、洗手、使用酒精殺毒等措施就得以阻絕。但如今的變異株,發展出新的傳播途徑,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就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飛沫傳染,也有空氣/氣溶膠傳播能力,這代表舊有的防疫手段,恐怕不足以阻絕病毒。
萊斯特大學病毒專家陳偉志(Julian Tang)在接受國內媒體專訪時就曾指稱,由於傳染力變強,就連口罩邊緣縫隙都可能成為傳染途徑。此外,英國變種病毒高於武漢病毒株百倍的病毒量,傳播力也大大增強。
另外,由於病毒持續變種,台灣就算躲得過英國株,在世界各地流竄而變異的病毒,仍可能再次襲台,造成新一波爆發。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