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電荒×大漲價!企業搶電大作戰

夏電荒×大漲價!耗能大戶4招自救

企業搶電大作戰


台灣近期2波的電價調漲,光是工業用電大戶漲幅突破30%,平均電價飆3字頭。不僅電價高漲,國家也走到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未來2年進入電廠開發、除役的高峰期。

電力是工業之母,高電價、缺電危機考驗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當便宜的水電不再,企業必須在節能、創能、儲能各環節擠出更多的電力,一波企業搶電大戰正火熱上演。



▲台灣的供電「心臟」位於台電總部26 樓的中央調度中心,24 小時運作,6 名調度員與各電廠、區域調度中心及變電所密切聯繫,維持全台電力系統穩定。

台電是台灣最大的電力公司,肩負1年8760小時供電穩定的重責大任。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孤島型電網系統,一旦發生能源危機,無法即時從鄰近的國家購電支援。台灣靠著一家國營電力公司,掌管全台2300萬人的用電需求。

近2年來,台灣的供電狀況卻如同走鋼索。2021年至2022年,台灣歷經3次超過百萬戶全國性大停電引發民怨;接著因俄烏戰爭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台灣97.7%的能源供應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然而電價並未反映成本,2022年台電虧損達到歷史新高的2675億元。

去年7月開出電價調漲第1槍,平均上調8.4%,終結國內連續7次的電價凍漲紀錄。緊接著今年4月進行第2波調漲,平均漲幅11%,且民生、產業用電全都調漲。電價調漲是為適當反映合理成本,但隨著台灣推動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所衍生的成本,外界認為「高電價」的時代來臨。

在電價調漲拍板前,核二2號裝置容量99萬瓩在今年3月14日除役,接著核三2部機組裝置容量190.2萬瓩,將於2025年5月17日除役,意思是未來2年核電歸零,一口氣少掉9%的發電量。

比起電價調漲,產業界更憂心廢核後,供電是否穩定?核電議題成為2024總統大選攻防焦點。連產業界代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疾呼:「非碳比非核重要」,希望核電延役的聲浪四起,「缺電焦慮」籠罩國內企業。


電價漲有理!中小企、耗能大戶找配套

過去台灣享有低廉的電費。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能源研調機構Enerdata在2022年最新統計資料與亞鄰各國電價資料,2021年台灣住宅電價、工業電價皆為全球第4低。

電費占製造業的營業支出平均2%,其中6大耗能產業(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電子業、紡織業、造紙業、化工業、基本金屬製造業)及塑膠製品業占比較高,約3至3.6%。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去年與今年電價漲幅,對製造業的電費占其營業支出約上升0.7至1.2%。」

雖然增幅看似不高,但對毛利率不到10%的中小企業來說,光電費就吃掉毛利約2到3%,再加上高通膨衝擊,都對企業的營運造成不小壓力。

從結果來看,今年4月電價調漲後,住宅平均電價從2.61元漲至2.65元;工業平均電價從2.91漲至3.38元,整體平均電價從2.8458元漲至3.1154元。這2波的電價調漲,工業用電大戶都成為主要目標,改變過去全民補貼工業用電的情況,電價走向合理化。

對於電價調漲,產業多數能理解,即便本身是耗能大戶的鋼鐵業。東和鋼鐵總經理黃炳樺就拋出建議:「如果大家覺得電價不合理,政府可以訂定5至10年的漲價方案;以及長期碳費的徵收期程,企業自然有準備。」



3考驗+1變數,台灣電力系統邁新紀元

合理的電價調漲,將驅動企業努力節約能源,並回頭檢視企業的節電率表現。同時,企業也期待在電價調漲後,台電能提供潔淨穩定的電力。

這幾年恰巧也是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邊進行核能、燃煤機組除役,邊發展再生能源、天然氣,目標是2025年能源配比為50%天然氣、20%再生能源和30%燃煤發電;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22年發電量占比中,燃煤42%、燃氣38.9%、核能8.2%、再生能源8.3%,是首次再生能源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再生能源發電量相較前1年成長36%。

雖然綠能發電超車核能是重要的里程碑,但近年受疫情影響,再生能源建置不如預期,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從20%目標下修至15.5%。外界擔憂再生能源進度跟不上,核能卻如期除役,每逢夏天用電高峰,恐面臨缺電危機。

趙家緯認為,從現在到2025年台灣的電力系統會面臨到量、質、速度3大考驗,「這是『電力品質大變動』的時代,若台電沒有對外溝通好,很容易被貼上缺電標籤。」

首先是再生能源的量能。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必須趕上進度,一旦落後,大眾對後續核三除役就更沒信心。

其次是夜尖峰挑戰。台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目前白天在太陽光電挹注下,發電量最高可達600萬瓩,代表用電尖峰已從白天中午時段挪移到晚上,特別是傍晚6點至9點的「夜尖峰」時段。台電專業總工程師暨發言人吳進忠指出,台電5年前就觀察到夜尖峰的問題,並在去年試辦新時間電價,新尖峰時間調整為下午4點至晚上10點,代表晚上電費較貴。運用價格機制,鼓勵用戶把生產排程移到白天,就有冷凍工廠業者導入新時間電價後,1個月省10萬元電費。

最後是建置速度。2024至2025年是機組除役的高峰期,同時有很多新增的天然氣機組準備上線,並搭配北中南3座天然氣接收站的擴建,提升供氣韌性,考驗硬體建置的速度。

同時還有一個變數——用電量逐年增加。特別是台灣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根據環團綠色和平《隱形的碳排放:電子供應鏈碳排放與電力消耗預測》報告,預估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在2021年到2030年用電量將成長236%,2030年達740億度,相當於2021年紐西蘭全國用電量的2倍。最主要來自台積電對電力的需求增加。

供應穩還不夠!潔淨能源是未來王道

企業除了追求電力穩定供應,還要求潔淨,這關乎台灣能源轉型的速度。經濟部最新公布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每度0.49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意思是台電售出的電,每度電會排放0.495公斤二氧化碳。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指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比其他國家高,約是英國的2.5倍。」意味著如果台灣企業每使用1度電的碳排比他國高,未來產品出口將面對較重的碳稅負擔。

台灣電力排碳係數較高,主要是目前仍仰賴燃煤發電。相較之下,核能在發電過程不會產生碳排放,這也是為何童子賢呼籲「非碳比非核」重要,期盼核電廠延役的原因。

身為用電大戶的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更點出:「台灣綠電發展不夠快!」對許多承諾RE100(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企業來說,綠電不足將失去產業競爭力,因為國外下單客戶都要求代工廠提高使用綠電比重、最好全綠電,以符合供應鏈減碳目標。

企業4步搶搭ESG,盤查〉汰舊〉監控〉穩供

高電價、缺電荒到綠電不足等一連串電力考題,逼迫企業正視「用電管理」的重要性。以往供電責任攬在政府身上,如今企業心態也要轉換。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直言:「政府要承認無法再打腫臉充胖子提供便宜的水電,企業也要認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追求穩定供電,避免採購不到綠電的風險,企業須投入自建綠電、儲能等能源規畫。」

應對高電價,提升用電安全,《數位時代》採訪彙整協助企業智慧節能診斷服務、長期關注綠能產業的資誠(PwC)、KPMG、綠色和平、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專家學者歸納「企業用電管理」4個步驟。

第1步企業耗能盤查。了解工廠端、店面的能源使用狀況,從空壓、空調、泵浦、風機、鍋爐系統進行能耗盤查與分析,找出能耗熱點。

第2步節能改善規畫。著手制定改善計畫,透過調整生產製程、汰換老舊設備(如空調、照明燈具、馬達等)進行節能改善。確認已不符經濟效益的老舊設備,在有備用機台的情況下直接汰換,不影響生產製程。至於鋼鐵、石化、水泥業等用電大戶,因牽涉製程調整,趙家緯建議,大戶應以2030年為目標,拉長線布局,才可真正達到…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023/7月 第350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 】夏電荒×大漲價!企業搶電大作戰

數位時代

2023/7月 第3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