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就算民調垂直下跌,該做的還是要做【封面故事-今周刊】

火線專訪》年底拍板漲健保費、 總額協商…


在抗疫任務上交出漂亮成績單的陳時中,宣示將挑戰艱難的健保改革。他務實承認,超過九成的高滿意度,未必能轉化為推動政策的助力,但因為被外界看好的「仕途」,原本就不在他意料之內,若為了該做的事而「跌下神壇」,也並不可惜。

撰文‧楊竣傑
陳時中
出生:1952年
現職:衛生福利部長
經歷: 總統府國策顧問、衛生署副署長、牙醫全聯會理事長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


陳時中穿著一四○天來從不離身的「指揮官」背心,緩緩走進會議室。儘管採訪當天,台灣已連續五十六天無本土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這位成功阻止疫情擴散的關鍵人物,卻仍要先確認記者已經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才同意摘下口罩,露出與三個月前疫情最危急時一模一樣的嚴肅面容。

抗新冠疫情,他一戰成名
從社會知名度2.1%變滿意度94%閣員


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當了超過兩年衛福部長的陳時中,社會知名度僅二.一%,在蘇貞昌內閣當中排名第七;但自從今年一月臨危受命,出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以來,六十七歲的陳時中,頓時成為全國辨識度最高的臉孔,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情緒,都因為他每天在例行疫情記者會提供的資訊而起伏震盪。

隨著疫情獲得有效控制,社會對陳時中的信任度水漲船高,「順時中」成為今年最新的流行詞彙。根據五月間的一份民調,有九四%民眾滿意陳時中的表現;近期各縣市首長更爭相邀請他行銷在地觀光與農產品;而「阿中部長」所到之處,也有如巨星般獲得萬人簇擁,人氣遠勝其他部會首長。

專訪剛開始,記者不免俗地請陳時中回顧擔任指揮官以來的關鍵時刻,他立刻用驚人的記憶力,背誦出一連串確診病例案號與處理經過,一講就是二十分鐘,彷彿要把一百多天的每一場記者會,做成濃縮精華版。

但就像疫情趨緩後,社會各領域開始逐漸「解封」,希望生活早日回歸正常,陳時中也終於有了餘裕,思考防疫之外的其他衛福部業務。在這場訪談當中,他花了更多功夫解釋的,是健保財務改革。

救健保,他態度堅定
「今年底會有調整保費、項目方案出爐」


「我要規畫健保五到六年的計畫,而且今年底就會有調整保費、項目的方案出爐。」陳時中明確地對《今周刊》揭露他預設的改革時程表與改革內容:「我知道調整保費很難,卻是必然要做的事,我確實準備要升保費。」

其實,在令人措手不及的疫情發生以前,健保改革一直都是陳時中的優先待辦事項。早在二○一七年接任衛福部長的第一天,陳時中就曾宣示將規畫以「家戶總所得」為主軸的「三代健保」;實務上,卻與多年來「一人繳一份保費」的觀念差異較大,且有「懲罰單身」的疑慮,因此三年來並沒有具體進展。

然而,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醫療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僅剩一千多億元,如果不調整收支結構,到二○二一年底,水位就會低於一.五個月健保支出費用,如何讓健保永續經營,是政府不得不面對的議題。但無論有再高的滿意度加持,「漲保費」對任何首長來說,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艱鉅任務。


▲陳時中(中黑衣者)親自督導類包機抵台狀況,和工作人員合影。

陳時中自己也很清楚,防疫期間累積的光環,未必能成為推動健保改革時的助力。

「 社會是一件一件(議題)算的,搞不好我今天民調很高,但我一講要調健保費,就『 碰』一下就下來。」陳時中微笑做了個垂直落下的手勢,混雜著國、台語說:「民調這種事,沒辦法先『寄放』。」

雖然個人聲望不是成功推動改革的充分條件,陳時中倒是認為,從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健保財務需要改革的迫切性。

他指出,過去常有人批評台灣民眾「什麼小病都在看醫生」,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但這次防疫期間,就是因為民眾有輕症就醫的習慣,讓基層診所醫師能夠藉由診斷,發揮「類普篩」作用,通報轉診疑似病例;反觀歐美國家民眾,出現輕微症狀時不會立刻求診,因此容易留在社區內,形成較嚴重的病毒傳播。


▲陳時中擔任牙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時,推動牙醫納入健保總額


▲也在衛福部長任內,積極呼籲各國讓台灣加入世衛組織

推改革,他兼顧公平正義
出國停保民眾,應先繳「前金」再復保


但另一方面,陳時中也看見,台灣確診病例雖僅四百多例,卻發生醫護人員工作負荷量過大現象,若遇到疫情大爆發,台灣現有的醫療人力恐怕難有餘裕因應。

要維持既有的診斷能量,又要增加醫護人力,當然需要更多的經費支援,陳時中希望台灣醫療體系在對抗疫情中發揮的強大戰力,能讓民眾比較願意支持調漲健保費率。這筆錢可以拿來提高基層診所診斷給付,也能讓「全責照護」、「護佐人員」納入健保給付,降低大型醫療機構住院醫師與護理人員的負擔。

除了調整費率以外,改革也需要兼顧公平正義,他提出要調整資本利得與薪資所得計算保費的機制;也主動提起,長期未歸國的民眾若想恢復健保,應該先繳一筆「前金」當成復保門票,海外國人則按照估算具體收入,以計算應繳保費。

曾與陳時中共事過的人,多半對他推動改革的能力頗具信心。畢竟早在九○年代初期,他就曾獨排眾議,率先推動兒童潔牙觀摩、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齒計畫;擔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期間,也說服牙醫界成為第一個加入「健保總額制」的科別。

一九九五年擔任衛生署(現衛福部)健保保險小組支付制度組組長的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觀察,當年陳時中為了率先說服牙醫同業,跑遍全台各地說明,還把申報項目以類似牙科使用的「牙位表示法」,例如拔牙、根管治療,編列各自對應編碼,他們再把全台病例依縣市、地區歸戶;申報健保時,就可清楚對應申報項目和醫師所屬縣市,若有人「跨區申報」,就會被發現,減少問題。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也說,陳時中很聰明、有自信,樂於也願意溝通,尤其對論述很有信心,「只要他想做,不會推不動;但他若不想做,要說服他會更困難。」

不可諱言的是,陳時中過去完成的改革,只需要說服全國一萬多名牙醫同業;但這一次,他必須說服全體社會支持健保改革,難度大不相同,一個不小心,還可能就此「跌落神壇」,打壞前景一片看好的政治行情。
談總額大鍋飯,他不走老路
「計畫好就支持,沒成果就收回預算」


「我本來就沒有什麼仕途啊!有位子卻做不出半點事,要做什麼?如果有位子,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不是『真爽快』嗎?」對於這問題,陳時中又是國、台語交雜,若無其事地回應,緊接著又把話題轉回他想講的改革方案。

在他眼中,健保預算每年的總額協商,都像是「吃大鍋飯」,所有人都不滿意;未來他不想繼續走人人有份的老路,而要把多的錢花在最需要的科別上。

「 大家把計畫拿出來, 看看可不可行,如果你的計畫好,我就給你support(支持),讓你多拿一點;但時間到沒成果,預算我還是要收回來,砍回原本數字, 責任我來扛。」他拍著胸脯豪氣喊話,與擔任指揮官的溫和鎮定截然不同。

與陳時中熟識三十年的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明裕形容,陳時中的性格一向是時而溫柔、時而直率,雖然擅長和人搏感情、拉近距離,但若有必要,也會展現霸氣,「就像他愛喝的純威士忌,不加冰摻水,入口以後能感受到多重的風味層次。」

其實,還沒碰觸健保改革議題,陳時中就因為健保署公布的「自付差額醫材價格上限」遭醫界炮轟,而親自出面滅火,並決定延後實施政策,可見民主社會對於政務官的評價,確實如他所說的,是「一碼歸一碼」。

「如果被批評就不敢做事,那就不值得了。」陳時中說,即使執行防疫工作,他也曾被批評「演很大」,心情也確實受到影響,但他不會被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困擾太久,必須繼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黃明裕透露,在入閣以前,愛好運動的陳時中,是一位多年球齡的保齡球好手,擅長球路是台灣人自創、借助瓶身互相碰撞力道,以增加全倒機率的「飛碟球」。這位史上滿意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面對健保難題,能否借力使力,再度擲出成功的一擊,不久後就能見真章。

鏡頭之外》阿中部長罕見大解放:

「看到『嘉玲』真爽!」


4個多月來,陳時中除了一度因武漢包機出現確診病例而落淚以外,鮮少在公開場合顯露個人情緒,總是擺出一張撲克臉。但他在接受專訪時坦言,自己難免會有情緒,只是刻意控制,因為情緒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例如國防部敦睦艦隊爆發群聚感染時,他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有一點不爽快。想說(當時國內疫情)看起來愈來愈『好勢』(妥當),怎麼又爆這個出來!」

不知道是否難得吐露「心內話」,陳時中又加碼透露,雖然他擔任指揮官總是三番兩次強調,指揮中心不強求「零確診」,「但接到零確診訊息時,還是『真爽』啦!」他原本就不大的眼睛,笑成兩條細線。

訪談過程中,陳時中雖然一改在例行記者會上的嚴肅謹慎態度,多次用台語的「真爽」、「真袂爽」,形容疫情期間的高低起伏。但拍照時,他還是不自覺切換回平時的無表情模式,直到攝影請他想想「嘉玲」(+0諧音)的感覺,他才忍不住笑了出來,還自嘲,「我怕等一下笑太開,眼睛會不見。」令人感受到指揮官私下感性的一面。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26期

本文摘錄自‎

陳時中:就算民調垂直下跌,該做的還是要做

今周刊

2020/第12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