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疫情 如何應對?

考慮到印度貧民窟的分布,社區感染在印度可能會非常嚴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由於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與旅行相關的感染更容易出現在城市地區。

張倩燁,哈佛大學碩士,常駐美國華府,現任世界銀行顧問。曾任非洲開發銀行顧問,曾在馬來西亞從事東南亞政治諮詢、在香港擔任政治記者。


▲考慮到印度貧民窟的分布,社區感染在印度可能會非常嚴重。

近期北京突發新增逾兩百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對病毒來源說法不一,目前認為此次發現的毒株與歐洲的病毒基因測序相似,可能是進口產品感染的病毒,也可能是潛伏期很長的「老病毒」。

明顯的歧視性政策未奏效

北京的突發病例的確令中國震驚。為了保證北京的安全,自三月下旬開始,所有目的地為北京的境外入境航班均需落地其他「第一入境點」城市,乘客先就地隔離十四天之後再返回北京。

北京的醫院也執行了嚴格的入院檢查,在疫情最嚴重時期,限制了外地病人到北京這個全國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城市看病的機會。但這些明顯的歧視性政策,並沒有使北京變得更安全。

北京的病例可以顯示新冠病毒的「狡猾」特質。在北京發現新病例後,剛剛開始重新開放的經濟活動再度停擺。尚未返校的學生也只能繼續留在家中,秋季學期是否能回到校園仍是未知數。無獨有偶,在連續多日未發現新增病例後,紐西蘭近日出現了兩例與旅行相關的新增病例。

至於美國,有人認為過去一周每日新增超過三萬確診人數是「第二波」,這一說法並不確切──美國從來沒有結束第一波疫情。

近期新增確診人數主要集中在加州、德州、亞利桑納、佛羅里達等「陽光州」,這也符合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夏日在海灘曬日光浴是海邊居民的日常。可以推理,隨著氣溫繼續升高,北部幾個疫情剛剛緩解的沿海州居民會更加頻繁地享受室外活動,在這些地區將出現真正的「第二波」疫情。

世界其他地區,近期巴西、俄羅斯、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疫情正處於上升期或峰值期,考慮到這幾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很有可能疫情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如果說中國是世界疫情的第一波、歐美是第二波,那麼上述國家應是第三波。

第四波將是非洲國家。新冠疫情第四波受到的關注將遠遠不如前三波。非洲國家長期與肺結核、愛滋病等疾病共存,近年來又出現伊波拉(Ebola)病毒,在應對疫情的準備程度上有所提高。一些國家如塞內加爾(Senegal)、迦納(Ghana)、賴比瑞亞(Liberia)等國,在中國剛剛報告疫情不久後就採取了果斷措施,進行入境檢查或居家隔離。雖然這些都是必要的舉措,但實行限制令過早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對經濟的影響太大。
過長的戒備期將讓精神疲憊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在印度疫情極早期就宣布了為期三周的限制令,但並沒有阻斷疫情來襲。除對經濟的打擊外,居民長期居家隔離也會產生精神上的鬆懈與疲憊感。

印度與非洲格外值得世界關注的原因在於,印度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而非洲總共人口也超過十二億。從經濟面向來看,印度的地下經濟(informal sector)吸納了國內超過八○%的就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超過六○%的就業發生在地下經濟。與合法的經濟活動相比,地下經濟的就業缺少醫療和社會保障,在疫情中更容易受到醫療與民生的雙重打擊。

考慮到印度貧民窟的分布,社區感染在印度可能會非常嚴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由於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與旅行相關的感染更容易出現在城市地區。

南亞與非洲這兩個地區的一個優勢是人口年齡仍然年輕,假設老齡化對新冠病毒死亡率有正相關的影響,那麼可以期待印度與非洲的死亡率會低於發達國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可以棄非洲與印度於不顧。假如病毒可以從歐洲的鮭魚砧板上傳染到北京西城區大爺身上,那麼也同樣可以從印度貧民窟或非洲草原傳到日內瓦或澳洲。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只要還有一個國家存在感染患者,世界的疫情就沒有結束。

在有效疫苗研發成功並上市前,疫情就會像在北京一樣反覆無常。除了日常的個人防護與社交疏離外,在易受感染的城市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排查十分必要。對公共衛生與全球治理的啟發,一是要幫助中國設計出真正有效的疫情通報系統,這一系統的基本要求,是避開中國基層官員因擔心政治壓力而下令瞞報的傳統制度。

單靠中國自身很難改變

可以考慮的辦法是實行「反向激勵」,即對主動、快速報告傳染病例的官員實行獎勵。激勵制度的改革單靠中國自身很難改變,需要國際合作和對中國的強大政策說服能力。

二是對容易被世界遺忘的非洲和南亞眾多貧困人口給予足夠的醫療、經濟與實物支持,確保不出現疫情後的飢荒,這也間接促使這些國家實行更嚴格的限制令。在大國關係緊張、國際組織威信下降的年代,主要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將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38期

本文摘錄自‎

「第二波」疫情 如何應對?

新新聞

2020/第17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