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電為何大停電?「三三事件」爆出台灣弱點

三月三日高雄興達電廠設備事故,衝擊全台五百多萬戶。這次大停電與去年的五一三、五一七不同,卻凸顯了新風險,台灣供電環節脆弱,若不改變,類似事件恐再發生。

文—劉光瑩

三月三日,全台爆發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數一數二嚴重的停電事故。台鐵中部以南全線停駛,台灣近四成、多達五四九萬家戶停電,半導體、光電、石化、鋼鐵等工業生產也受影響,損失恐達上百億。

這次為什麼會停電?

台電指出,因興達電廠事故,台南龍崎超高壓變電所以南的機組跳脫,包括嘉惠、核三、大林、南火等機組陸續跳脫,造成南部停電。

事故原因在於,開關場設備絕緣氣體充填不確實,造成短路。

一位電力業人士指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故,因為絕緣不確實,一.六萬伏特超高壓電瞬間接地,猶如遭雷擊,最嚴重可能整座電廠機組報廢。沒出人命,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然而,影響範圍並不僅限於南部。因為全台電網是串聯在一起的,單一電廠故障,就可能導致連鎖反應,放大成跨區域的全面衝擊。所以儘管停電戶數集中在南部,但北部與中部也受影響。

此事故導致瞬間喪失一○五○萬瓩電力,佔全台總發電量三分之一。

與去年的五一三、五一七分區大停電最大不同,在於發生的時間點。

去年五月兩次跳電,結合了諸多不利的外在因素:天氣提早進入炎熱期、下午太陽能發電量因日落漸減、水情不佳影響抽蓄水力,種種因素讓發電機組「氣力放盡」,導致分區停電。

而這次三月三日的跳電,卻發生在涼爽春日的上午九點,太陽才剛上工,水情也良好。


▲在涼爽3月天也跳電,凸顯除了公安問題,還有配電系統趕不上再生能源建置的窘境。圖為興達電廠。(Shutterstock)

經濟部在對外說明時,也多次強調,「事故發生當時備轉容量率為二四.六%,總電量充足。」

問題來了,既然不缺電,為何還會停電?

這次事件,凸顯出台灣供電的三大脆弱性。

弱點1 電網相連,一起遭殃

首先,全國電網相連,任一個設備事故,就能影響全國供電。

要避免這樣的風險,區域型電網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

對台灣目前的電力配置,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一場活動上嚴肅建議:台灣必須發展智慧與區域型電網。在歐洲,許多國家已試行區域型智慧電網,而這必須搭配儲能。

他說,台泥旗下儲能公司NHOA已經在歐洲開始做區域儲能建置,今年也在台灣東部申請儲能系統建置,「綠能增多,就需要更多儲能,才能夠平衡。」

然而,台灣電網整體規模不大,建置區域型電網的成本高昂。「大電網有好有壞,」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林德福指出,台灣幅員不大,全國電網互通有無,是較有效率的電力輸送方式。

但是,當全台再生能源建置容量與日俱增,在各地分散建置儲能也有必要,才能把風電與光電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但這投資額相當驚人,除了基礎建設,還有智慧電網。


▲台泥與統一超合作打造綠能結合儲能的電動車充電服務,在花蓮啟用。右2為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台泥提供)

弱點2 發綠電卻忽略配電

其次,再生能源的建置如火如荼,輸配電系統卻跟不上。

「發電已經進到二十一世紀,配電還停留在二十世紀,」一位曾參與智慧電網規劃的電業人士形容。原因在於,企業只對能源轉型的「商機」有興趣,例如建置電廠與售電。

然而,再生能源的特性就是不穩定,輸入電網時需要輸配電系統的更新與智慧化,才能確保供電穩定,這也是全世界先進國家的趨勢。

難就難在電網更新吃力不討好,又沒賺頭,從台電到業界都乏人問津。

「如果只投資綠能發電,卻忽略更新輸配電能力,那能源轉型根本是玩假的,」該電業人士說。

一位太陽能光電業者直言,單是一個電力開關操作就導致停電風險,意味著未來能源型態,電網系統可靠度與風險管理設計,將比傳統發電端更關鍵。

尤其智慧電網的監測、備援更須投入資源。此外,包括儲能跟自動供需雙向管理的投資,都必須更優先,不能再輕忽或只做表面功夫。

第三大脆弱,絕緣氣體充填為何不確實?恐怕仍與缺電有關。
弱點3 機組全上線、沒後援

電力業界人士指出,近年電廠大修保養,工程團隊都被要求趕工,可能因此忙中有錯。

「台灣電力系統比較歹命啦,每天操到不行,」去年時任台電調度處處長吳進忠受訪時即直言。

吳進忠說,在去年五月兩次停電後,台電不只被要求提升設備韌性,更要提高檢修效率,現在檢修工作幾乎都是三班制趕工。趕工的代價,是什麼?

一位任職火力電廠的技術員指出,過去電廠歲修期間為十一月到隔年五月,每個機組做最完整檢修至少要兩個月;但去年因五月跳電,開始要求大修只能排到四月,所有進度往前擠,更被限縮在四十五天完成,人力又沒有增加,檢查仔細程度可能打折。

球隊的球員,工作一整年沒好好休息,健檢又不仔細,身體出毛病,也是可想而知。「為了怕缺電,過去只出力八成的機組,現在每個都火力全開,」這位技術員嘆了口氣說,「所有Plan B、救援都在線上,沒有板凳球員了。」

「台灣的供電猶如命懸一線,」他說,過往服役機組有餘裕,就算兩、三座機組出問題,民眾也不會發現,更遑論限電;如今因為可用機組緊張,一個小問題就可能限電,「一個都不能少。」

然而,在分散式供電搭配再生能源的未來,再建置大型發電機組並非容易選項。但這樣的組合要能運轉,先決條件是配電系統要能迎頭趕上。

這次停電反映出的問題,並不是「缺電」這麼單純,而是凸顯了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穿著衣服改衣服的「成長痛」。必須大筆投資,假以時日才可能改善。

在此之前,儲能與綠能開發,儘管絕對必要,也是全球趨勢,卻無法避免一個設備故障,就引發全國三分之一停電的窘境。

台電責無旁貸,但用電的全民與企業也應思考一個簡單道理: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要電網更加強韌與智慧,台電勢必要新增投資;若電費持續低廉,當用電日增,發電樣態又日益複雜,要避免類似風險,恐怕愈來愈難。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43期

本文摘錄自‎

百元油價成常態 停滯性通膨來了嗎?

天下雜誌

2022/第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