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新台灣
一株病毒顛覆了世界原有運作的模組,也裂解了人類原有的臍帶關係! 當人間從全球化,撕裂成去全球化;地球從萬物寶藏,翻臉成寰宇浩劫;工業從帶來進步,變成各自掠奪;科技從解決問題,轉為取代人類存在⋯⋯。人類對未來有太多太多的徬徨和恐懼,疫情,只是催化、加速了這項蟄伏已久的情結。 但,人與人、國與國、業與業、萬物與大地、城市與鄉村、政府與民間⋯⋯,難道只能對峙與消耗? 《遠見》34週年慶專題,採訪團隊走訪各界發現,表面上,疫情讓世界變得封閉、孤獨與憔悴,但其實,人與環境、機器、國族、經濟、產業之間的多維共生關係,正在快速萌芽中。我們即將進入的,不是一個去全球化的幽暗世界,而是一個全面啟動合作模組的共生時代。從這塊島嶼的各個角落,我們看見共生的新台灣已經成形。 企畫╱林鳳琪、王昱翔、蔣濬浩 撰文╱林鳳琪 責任編輯╱曹岡陽、羅秀如 責任美編╱杜軍儀後2020新全球:經貿共生圈逐漸成形
共生新台灣,會是突圍契機?
12國承諾維繫跨境物流 巴西、法國、德國、印尼、義大利、墨西哥、摩洛哥、秘魯、南韓、新加坡、土耳其、英國 強調維持基本商品和物資流動的重要性,以及保持陸海空航線讓旅行者返國,並努力開發Covid-19疫苗和增強的檢測試劑。 5國恢復必要跨境旅行 新加坡、澳洲、加拿大、韓國、紐西蘭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防疫同時,恢復基本跨境旅行。五國並承諾最大程度地減少Covid-19對貿易和投資的影響,並促進恢復經濟。 7國互開邊境、採共同標準 澳洲、奧地利、以色列、捷克、丹麥、希臘、紐西蘭 七個國家籌組聯盟,盼採取共同防疫標準,有條件讓成員國觀光客入境,以提振觀光業和經貿往來,重建經濟。 CPTPP 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2018年12月30日生效 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澳洲、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美國考慮重新加入】 CPTPP成員國GDP高達10.2兆美元,占全球GDP之13.6%,占我對外貿易總額之25.25%。 【潛在未來成員】哥倫比亞、菲律賓、泰國、中華民國、韓國、印尼、斯里蘭卡、英國 RCEP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預計2020下半年簽署 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度(7月傳印度擬退出所有中國參與的貿易協定)16個成員GDP合計約27兆美元,涵括全球約一半的人口及三成全球貿易總額,占我總貿易額的六成。 USMCA《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2020年7月1日生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 【最新動態】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Wilbur Ross)表示,「更平衡、互惠的模式有助自由市場和公平貿易,能促進美國經濟復甦」。 FVEY 五眼聯盟(Five Eyes) 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美國 成立:1941年 【最新動態】7月8日,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五國外長召開視訊會議,針對《港版國安法》討論相關問題。隔天,澳洲總理宣布,暫停與香港之間的引渡條約;紐西蘭表示,正在審視與香港關係和有關政策。英國也發表聲明,要給300萬擁有英國公民海外護照(BNO)的港人在英居留期從半年延長到五年,未來可以轉換為英國國籍。 世界正在裂解!?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延燒以來,全球被迫切換成截然不同的運作模組。為了對抗病毒,封城、鎖國、停工、隔離、零接觸⋯⋯種種前所罕見的政策與生活,一下全成了常態,掀起人類社會一波波全面性的「質變」。 隨著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疫災遲遲未見殺青之日,「質變」,恐怕方興未艾。荷蘭總理馬克.魯特(Mark Rutte)指出,「短期看不到疫情消退訊號,1.5公尺社交距離將成為新慣性。」 1.5公尺新經濟模式、保持社交距離,「質變」之下,人類在區域、經濟、種族、社會、人際等關係都開始「變質」了。 於是,全球各地,從地緣政治的對峙、種族議題的衝擊、經濟科技的冷戰,以及社會人群間的相互猜忌、卸責⋯⋯,正逐漸翻轉以往全球化、區域合作、經濟互惠、人際共融的舊模組。裂解,對立,衝突,似乎成為世界運行的主基調。中美衝突比疫情更憂心 近六成企業不樂觀
最令人擔心是,中美貿易戰在疫後更像是被添足了火藥,雙方駁火愈演愈烈,甚至在兩強以「去中化」及「去美化」的戰略互攻下,各國被迫「選邊站」,戰火延燒全球。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瑞.薩克斯(Jeff rey Sachs)憂心忡忡地指出:「這場被疫情激化的中美衝突,恐怕比新冠病毒疫情更令人擔憂。」 世界加速裂解,合作真的回不去了? 世界看似正加速「裂解」,人類的合作關係,彷彿再也回不去了。 但事實真是如此?「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將是未來人類唯一的選項? 面對後2020疫後新時代,《遠見雜誌》委託「遠見研究調查」,針對1000位一般民眾,以及373位企業主或中高階主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即使台灣防疫有成,看似獨外於全球疫災風暴圈中,沒被波及;但事實是,對世界局勢敏感的企業,竟有六成,對未來台灣在國際貿易處境,感到悲觀。 其中,有42.6%企業,認為年底前景氣都不會好轉,還有高達17%企業,對景氣感到絕望,認為看不到好轉跡象。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健全解讀,這是因為對於不管是對疫情或兩強衝突仍看不到解方,讓大家對未來更悲觀。 疫情以來,台灣已經歷第一波零組件斷鏈衝擊,與第二波內需服務業衝擊,現已進入第三波進出口貿易衝擊,顯見,就算台灣目前已恢復內需市場正常運作,甚至還出現了報復性的消費,但缺少了與國際上的鏈結,企業界並不認為台灣能夠「獨活」。 當問及企業界人士,未來最憂慮的問題是什麼,有79.9%擔心「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也有41.8%心懸兩岸關係,害怕「兩岸發生戰爭衝突」,足見與世隔絕,並沒為台灣「安定民心」。 台灣難「獨活」,國際合作獲認同 國際情勢亦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24日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再度下修2020年全球GDP增長率1.9%至-4.9%,甚至悲觀地預估2年內,全球經濟損失將達12.5兆美元,相當於375兆台幣。 這也說明了,鎖國、反全球化,不但無益於經濟,更遑論是救世的仙丹。反倒,重啟交流、互助、合作,別想著要「獨活」,才能集體「共生」。 《遠見雜誌》獨家調查進一步分析,儘管企業對台灣防疫給予84分的極高評價,但,61.3%企業認為,防疫成功關鍵在於政府、企業與公民三方協力合作。18.1%認為關鍵在於公民覺醒。有超過九成企業,認為後疫情時代,企業、民間組織與公民應常態性參與政府政策。 展望未來,六成五的企業認為應組成同業或跨業互助關係,有47.9%表示企業間應「組成跨界互助生態圈」、17.0%認為「同業要合組聯盟」。 政府、民企、公民互助,三方協作是趨勢 可以確定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知挑戰,除了政府要開放透明,民企與公民發揮鄉民互助精神,三方協作,將是趨勢。 有趣的是,不只企業主張合作共生,就連一般大眾,也有相同的意向。 當問一般台灣老百姓,台灣能夠自給自足的程度及必需仰賴國際合作的程度,各給幾分(0∼10分)?結果後者為6.67分,比前者的5.4分高出1.32分。顯見,即使台灣這陣子有能力自立自強,民眾普遍傾向台灣仍需要仰賴國際合作。用科技打造韌性家園 喚醒「共生」普世價值
誠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所言,疫情後,人類應善用科技,讓經濟成長與大自然取得平衡,也要趕緊打造「韌性家園」,才能因應未來全球的不確定性。 正因為如此,今年8月正逢《遠見雜誌》創刊34週年,我們以「共生新台灣」為封面故事,盼能喚醒世人,唯有攜手互助,才是最佳的普世價值。 閱讀完整內容文章摘要 遠見雜誌410期
一株病毒顛覆了世界原有運作的模組,也裂解了人類原有的臍帶關係!當人間從全球化,撕裂成去全球化;地球從萬物寶藏,翻臉成寰宇浩劫;工業從帶來進步,變成各自掠奪;科技從解決問題,轉為取代人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