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抗疫到底需不需要普篩?

李秉穎:放一個偽陰性進來,將可能出現一六四個重症

學者詹長權及陳秀熙多次主張「分層普篩」,全面針對入境者檢測。然而檢測必然有誤差,入境普篩衍生出來的即是偽陽性與偽陰性問題。


◎李佳穎


▲詹長權(左)與陳秀熙(右)多次主張全面針對入境者檢測。

陸續傳出由台灣出境的日本學生、泰國移工、比利時工程師等人返國後篩檢出武漢肺炎陽性,而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也都有疑似自台灣境外移入的案例;彰化縣衛生局則在主動採檢中,發現一名自美國返台的無症狀病人。種種確診疑雲,令人質疑台灣多日零本土病例的防疫成績,到底有沒有漏網之魚?也再度引發台灣是否實施「普篩」的爭辯。

冰島與紐西蘭普篩一度控制疫情

前副總統陳建仁、衛福部長陳時中都親上火線回應。被視為正方的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與反方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在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展開辯論。


▲李秉穎(中)表示,台大公衛學院進行的血清檢測,對於指揮中心當下的決策沒有太多影響力。

目前短期赴台灣的商務人士必須在登機前自費檢驗,而長期居留人士僅自菲律賓入境者需全面篩檢,其餘皆是以出現疑似症狀為依據,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則採檢,否則居家檢疫十四天並隨時觀察。

主張普篩的陳秀熙澄清,台大公衛學院並沒有涉入彰化篩驗居家檢疫者的決策,僅共同執行萬人血清篩檢計畫。「我從來都沒有主張『全民普篩』!」陳秀熙多次強調。

較精確地說,以台大公衛學院為首的學者詹長權及陳秀熙多次主張「分層普篩」,也就是擴大目前僅針對入境有症狀者採檢的措施,全面針對入境人士進行檢測;檢測陰性者,可縮短居家檢疫天數至五天──大部分入境者被檢測出病毒的天數,可擴增檢疫旅館的量能,也有助於後疫情時代的商務與貿易往來。

陳時中:普篩應施行於大規模傳染地區

陳秀熙分析,台灣目前境外移入的三八九例當中,在入境第一時間就有疑似症狀者僅有五一%,有四一%感染者是在居家檢疫期間出現症狀才就醫;另外八%則是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若不靠篩檢及早送醫治療,不但可能造成更多人被感染,還有可能因為延遲就醫併發重症,大幅提升家庭與社會的成本。」冰島與紐西蘭的疫情都曾因入境普篩而一度獲得控制。


▲萬人血清篩檢計畫是由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共同執行。

陳秀熙曾建議針對高中低風險國家的入境者進行分層:高風險國家入境者於入境檢測一次,檢疫第五天再檢測一次,陰性者可放行;中等風險國家則是入境檢測一次,檢疫五天內無症狀即可放行;低風險國家則不用入境篩檢,隔離檢疫十四天內有症狀才採檢。減少檢疫天數所省下的防疫津貼與入境普篩所增加的檢測費用相抵,防疫成本並不會比較高。不過,陳秀熙近日解釋:「我也沒有說馬上就要做,而是提出可能性。」

檢測必然有誤差,入境普篩衍生出來的即是偽陽性(未罹病卻篩檢為陽性)與偽陰性(罹病卻篩檢為陰性)的問題。
陳時中解釋,普篩應施行於大規模傳染地區, 台灣在病例不多的狀況下, 每日得耗費四二○ 萬元檢疫成本,還將出現少部分偽陰性與超乎真正確診人數的偽陽性,若錯讓偽陰性在社區趴趴走,讓偽陽性住進負壓隔離病房,將增加醫療成本,也使得防疫出現破口。

李秉穎:應避免引起恐慌與汙名化

李秉穎表示,即便真的有無症狀的感染者入境,經過十四天居家檢疫後將大幅減少傳染力,社區還是很安全,「若因入境篩檢陰性而縮短檢疫時間,的確可以鼓勵旅遊與商務往來;但若放了一個偽陰性進來,將可能出現一六四個重症患者。」

另外,台大公衛學院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同樣是流行病學研究所的教授方啟泰指出,南韓曾實施入境普篩,境外移入案例並沒有增加,反而因沒有居家檢疫,本土病例沒因此減少。「不管有無症狀,過了十四天之後就沒有傳染力,所以關鍵仍是維持目前戴口罩、勤洗手、十四天居家檢疫的防疫措施。」

除了彰化縣衛生局自行進行的擴大採檢措施,另一項普篩計畫則是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合作的萬人血清篩檢。這是兩個不同的計畫,採用的篩檢方法與效果也大不相同。入境篩檢主要採用核酸檢測,直接採驗民眾咽喉處的唾液或痰液,再輔以抽血檢測血清當中的抗原與抗體,目的是要確認目前患者體內是否存有病毒、「是否被感染」。
萬人血清篩檢計畫是由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以彰化過去十六年來累積的萬人健檢網絡為基礎,檢測血清當中的抗體。由於抗體在染病後數天至數周才會出現,所以主要是用來了解「是否『曾』被感染」。這次調查優先針對確診個案、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長照據點與醫療護理人員等高風險群體進行採檢。

「台灣一定有以前感染過沒有驗出來的個案,而做抗體檢測才會被辨識出來。」李秉穎說,血清檢測對於指揮中心當下的決策沒有太多影響力,而學術研究應等疫情過後再進行,以免造成恐慌;特定族群也容易因此背負汙名,例如醫護人員被店家趕出、民眾不敢搭計程車。另外,抗體檢測的偽陽性比例更高,應小心詮釋,不應過度類推。

報告應經同儕審查才公布

詹長權強調,個案雖已經康復且不具感染力,但調查結果將可以做為評估高危險族群的感染風險,了解確診者抗體產生量和持續性的狀況,提供疫苗發展和治療方法研發的參考,同時做為規畫精準防疫,來因應下一波新冠肺炎流行時所須具備的抗體資訊。不過原本預計在八月二十五日公布的期中報告,已經因行政程序及未經同儕審核等問題而臨時喊停。

新任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也認為,學術研究通常是在同儕審查、被期刊接受後再公開發表,「不用那麼急著對外公布」。外界質疑計畫經費來源與學術規範,科技部稱計畫補助內容未包含血清調查,《新新聞》記者多次致電詹長權則無回應。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47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抗疫到底需不需要普篩?

新新聞

2020/第1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