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登出檢察官 拿筆當司改的鑰匙

因為對體制失望,吳忻穎離開第一線檢察官位置,出國進修。但她從未忘記形塑更合理司法體系的理想,持續以文字、論述,點出問題。
吳忻穎

經歷: 澎湖地檢署、新北地檢署檢察官

學歷: 東吳大學法律系、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

著作:《扭曲的正義》

出書是為了點出問題,就像是一把鑰匙,讓大家看檢察體系面臨困境︙︙,但能有多少改變,我不知道,這是所有法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前檢察官吳忻穎,將自己法界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扭曲的正義》一書,在今年三月出版,這本著作看似在控訴各種光怪陸離的亂象,但她內心深處期望的,其實肩負捍衛正義重任的司法體系,能以更為合理的方式運作。

曾在澎湖、新北地檢署任職三年九個月的吳忻穎認為,檢察體系面對的最大困境,是有限的辦案能量,幾乎被假性財產犯罪與濫訴案件癱瘓。

所謂「假性財產犯罪」,是指民事案件債權人「誤用」或刻意針對原本不需檢方介入的民事爭訟案件提出刑事告訴,也就是俗稱的「以刑逼民」,加重檢察官負荷。濫訴案件則是民眾針對不同對象,大量提出明顯無犯罪事實證據的告訴或告發案,導致檢察官撰文‧陳偉周

必須反覆撰寫「不起訴書」,沒辦法專心偵辦真正涉及重大犯罪行為的案件。

吳忻穎回憶,在新北地檢署曾一個月承辦逾百起案件,其中約八成是不起訴,「還有當事人收到我的不起訴書,理由寫著『宜循民事爭訟途徑解決』,當事人不服,還告我。」她認為,台灣若想從源頭改變濫用司法資源問題,必須加強國民的基礎法治教育。

在第一線體會司法資源匱乏

即使少了濫訴案件, 吳忻穎仍認為,台灣的檢察體系面臨資源匱乏問題。二○一五年,她在澎湖任職,為瞭解一名沒有病歷的偷竊慣犯,是否有精神疾病而導致犯罪行為,想送他進行「精神鑑定」,但地檢署並沒有這筆經費預算,區區一萬六千元的精神鑑定費,只能挪用事務費支付。

吳忻穎檢視當年的法務部預算,查到高檢署針對殺人案、妨害性自主案等「重大刑事案件」,有補助各級地檢署共四十件、一八○萬元的精神鑑定費用。她認為,法務部應依各地檢署需求,常態性編列金額合理的鑑定預算,而非事情發生了才專案申請補助,「像澎湖地檢挪用其他經費補缺口,長期來看很不正常。」

在一七年由總統蔡英文主導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上,吳忻穎曾滿懷期待地多次投書反映,她在第一線看見的精神障礙犯罪人鑑定、處遇與執行問題,以及更根本的檢察體系資源分配不足不均困境,在國是會議之後,她周邊的環境卻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起訴「騙票」拘提槓上警方

但比起應付繁雜的濫訴案件與拮据的經費,真正讓吳忻穎忍無可忍的,是警員為了拚辦案績效,知法犯法向檢方騙取拘票逮捕犯人。

一八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正值警政署制定打擊詐騙車手的「斬手專案」, 由於警方「拘提」詐騙車手到案獲得的積分高於「傳喚」到案,有新北市警局員警因此假造傳票與不存在的「幽靈通知書」,向檢察官謊稱車手經傳喚仍不到案,並申請拘票逮捕嫌犯。

吳忻穎發現這些拘票卷宗有異狀,馬上向主任檢察官報告,並調閱數十件卷宗,經過三、四個月過濾分析,掌握相關證據,依偽造文書等罪嫌起訴六名警員。儘管警方拘提詐騙車手的方式,明顯不符合程式正義,但在本案偵辦過程中,新北市警局竟公開力挺違法警員,批評檢方起訴將「嚴重打擊基層士氣,使詐騙集團氣焰更加囂張」。

「辦這個案子,就是要動搖體制!」雖然面對各方壓力,吳忻穎仍依證據起訴六名涉案警員;法院一審也判處六人一至兩年不等刑期。案件偵結後,她還親自撰寫一份長達二十頁、歸納如何辨別「騙票」手法的「防弊手冊」,簽呈給檢察長及襄閱主任檢察官,希望建立守則,但沒有下文。

吳忻穎認為,警政機關需要建構一個公平考評制度,實質考評承辦警員蒐證能力、勤奮程度、支援與機動能力,以及案件移送品質,讓審慎、有效辦案的警員獲得好的成績,「鼓勵大家一起努力辦案,出發點本來應該是立意良善的,不該淪落為惡性競爭。」

「書出版之後,很多員警單位把騙票案當教育案例,也有警大學生來信和我討論內容。但我更在乎的是,當他們真的進入分局,還會把這些原則放在心上嗎?」在辦完假拘票案後,吳忻穎主動遞出辭呈,她解釋自己離開的理由,固然是對制度感到失望,仍希望透過拋出問題,讓所有人共謀解決之道。

「即使離開體制,但她留下的這本書,除了讓外界理解檢察體系困境,也讓包括我在內、還留在體制內奮戰的檢察官同仁,重新檢視自己為何而戰。」共同偵辦假拘票案的新北地檢署檢察官薑長志,也認同吳忻穎的觀點。

目前人在德國攻讀法律學位的吳忻穎,分享德國檢察長批判德國司法體系的親筆著作《法治國走向盡頭》,「台灣類似這樣檢討體制的聲音,幾乎很少,但從德國的經驗可以證明,司法改革是每一個民主國家共同的作業。」

「人心才是江湖所繫。」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認為,吳忻穎的書分析出檢察體系中的盤根錯節,點出制度問題,但真正最棘手的終究是「人」,只要有人願意說出「不討喜」的真相,願意堅持改革的人也不會感到孤單。

無法憑一己之力撼動體制,吳忻穎選擇站在不同的位置,用文字與論述驅動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投入需要長期耕耘的司法改革志業。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73期

本文摘錄自‎

她登出檢察官 拿筆當司改的鑰匙

今周刊

2021/第12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