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最多確診的堡壘為何變最大群聚?

十多人染疫、發病變快,收治全台上百名確診者的部立桃園醫院,如今卻清空消毒,院內感染擴及社區,估有五千人需隔離。「小隙縫」擴大成「大漏洞」的問題在哪?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發生迄今最大規模群聚疫情,上千名病患需隔離並採檢,後續觀察期至少到2月4日。

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的部立桃園醫院,是距離桃園國際機場最近的大型公立醫院,收治上百新冠肺炎患者,全國最多。

掌管部立醫院的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形容該院是「堡壘」,自去年收治台灣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武漢返鄉的女台商開始,默默守護台灣一年。

如今堡壘淪陷、清空,國防部化學兵進駐消毒。

「身為以救人為己志的醫護同仁,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在臉書的公開信寫道。

本次疫情源頭,為一名本國籍六旬男性,去年底自美國返台確診,之後轉為重症,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從境外移入演變成本土群聚,則是院內一名住院醫師,在加護病房治療該患者時不幸染疫,是國內首名因公染疫醫師,也是引爆本土群聚的關鍵。

該住院醫師除了傳染給同住的護理師女友,更陸續有三名護理師、一名主治醫師與一名外籍看護染疫,護理師家人,甚至住院患者、陪病或同住家屬也感染。確診者足跡遍及傳統市場、速食店、大型商場、餐廳等多處,讓桃園市長鄭文燦繃緊神經。

截至二十四日,包含最初的境外個案,整起群聚已有十六人染疫,成為台灣迄今最大規模的新冠群聚疫情。

問題1同事為何沒隔離?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之前說過,院內感染只有一點「隙縫」,但後來為何事態擴大,釀成「漏洞」?

時間回到十一日,指揮中心公布桃園醫院首宗醫護確診,前一天漏夜檢測四六四名接觸者,初步結果皆陰性,陳時中當時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但如今疫情持續擴大,凸顯過去院內感染控制的SOP(標準程序),包含採檢與密切接觸者匡列,浮現問題。

依過去一份國內的新冠群聚疫調資料,所謂密切接觸者,是無適當防護下,同住、同桌用餐、面對面交談或兩公尺內近距離接觸十五分鐘以上,以及醫護替確診者執行醫療處置,或與確診者在同時段同區域候診的患者。
如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即便採檢陰性,也要隔離十四天。然而,當時指揮中心評估院內人人戴口罩,算是有適當防護,因此這些確診者的同事,未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可戴口罩正常上班,因此埋下院內感染擴大的種子。

感染症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直言,所在環境是否為密閉空間、口罩是否戴好,或者環境遭污染導致間接接觸傳染,都可能增添染疫風險。

陸續確診的護理師與醫師,都曾採檢陰性,其中一名護理師甚至第四度採檢才確診。由陰轉陽其實並不少見,其中一項可能原因,是從接觸確診者,到遭感染或發病,有一段潛伏期。

問題2為何第一次採檢沒事?

「接觸時間不太能拿捏得很準,」邱政洵說,「可能已經被感染,或者早期潛伏期,都可能是陰性。」

過去台灣的確診病例,從接觸到發病潛伏期約五到七天,但本次院內群聚感染,發病時間相隔僅兩到四天,「整體時間確實有變快,」陳時中坦言。

指揮中心也一度懷疑是否為最新變種病毒,但經病毒基因定序發現,是目前感染全球主要的變異病毒株D614G。然而,此病毒株也發現正在美國加州蔓延的L452R變異位點,傳染力是否更強,還待驗證。

如今疫情從醫院擴大到社區,指揮中心緊急宣布,將回溯桃園醫院一月六日至十九日,出院病患、陪病與同住家屬,以及相關接觸者,都需隔離十四天,估計影響達五千人。

問題3為何不發細胞簡訊?

院內群聚感染事件,再度挑起社區感染的敏感神經,確診者足跡屢次引發網友熱議。

「這已經不是醫院群聚,」邱政洵斷言,雖然目前傳播仍僅限在家戶內,但確診者都有外出活動史,接觸者難以掌握,「很明顯有擴散到社區的趨勢。」

過去鑽石公主號、敦睦艦隊事件,指揮中心都大動作發送細胞簡訊,提醒與確診者同時段出入該地點的可能接觸者,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但近期從紐籍機師到桃園醫院院內感染,都僅公布確診者足跡,並未發送細胞簡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近期的感染事件,並沒有一堆確診或可能染疫者在街上趴趴走,因此未用細胞簡訊提醒。

人數規模的差別可能是關鍵。對照去年鑽石公主號靠泊基隆,兩千名旅客入境,足跡大多在台北一○一、基隆夜市、故宮等知名景點;敦睦艦隊磐石艦集體染疫,艦上七百多名官兵足跡更遍及北中南。

相較之下,本次染疫風險地區主要在桃園,估計影響範圍與人數不比先前的鑽石公主號與敦睦艦隊。但莊人祥仍提醒,與確診者同時間點出沒的民眾,應自主健康管理。

除了戴口罩,務必勤洗手!

疫調持續進行中,感染範圍是否會持續擴大?關鍵可能還是在防疫基本功:戴口罩、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

台灣曾長達八個多月本土零確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曾歸功於台灣民眾警覺性高,早早戴上口罩,勤洗手、噴酒精。

邱政洵也以醫院感染管控為例,戴口罩、廣設乾洗手,能阻絕病毒傳播。反之,若未戴口罩、勤洗手,與沒有保持社交距離,染疫風險增加。

指揮中心定調目前仍屬境外移入引起的零星社區感染,且感染源清楚,防疫等級暫不提高。但不可諱言,本次群聚規模堪稱歷來之最,難保疫情不再擴大。

面對社區感染疑雲,即便戴口罩已成全民運動,但百密總有一疏。疏漏的關鍵可能在於洗手,「去年大家很在乎,現在都防疫疲乏了,」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觀察。

疫情嚴峻,得靠全民重新上緊發條,「病毒確實無所不在,」陳時中坦言。

社區感染疑慮仍在,有症狀務必就醫,並告知可能接觸史,穿戴口罩前,也別忘了洗手,病毒與你的距離可能比想像還近。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16期

本文摘錄自‎

收最多確診的堡壘為何變最大群聚?

天下雜誌

2021/第7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