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成為世界冠軍,是花20年做對這5件事

三月底,《親子天下》到新加坡採訪,一下機迎接我們的,不是三十度高溫的炎熱,而是樟宜國際機場強力放送的冷氣。樟宜機場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佳機場冠軍」,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新加坡世界第一」。

新加坡面積約為兩個半的台北市,從機場到位於市中心的下榻酒店,車程近半小時,我們已跨越了近半個新加坡。沿途到處可見新大樓、色彩繽紛的新組屋(新加坡的國民住宅),觀光景點除了知名的魚尾獅,更多了藝術科學博物館、濱海灣花園可逛。

走在街頭,立刻感受新加坡的人種多元、語言多元。占七成的華人,和馬來人、印度人,以及來自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國際學生或國際移民,「兼容並蓄」在這裡生活。捷運上提醒乘客的標語,不單單只用新加坡官方語言——英語來標記,也附上簡體中文、馬來語和印度淡米爾語。

親子天下 第89期

因為危機感,成就眾多世界第一


剛歡慶獨立建國五十年的新加坡,以求新求變、迅速引進全球最新潮流著稱,創下許多經濟、金融紀錄。

擠進各種國際排行榜的,還有教育。

自二○一二年起,新加坡教育在國際間嶄露頭角。二○一五年,新加坡十五歲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拿下數學、科學、閱讀素養三項世界第一;而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的小學、中學的數學與科學新加坡皆是全球冠軍,堪稱「教育五冠王」。這個曾經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在一個世代間就躋身世界第一的國家俱樂部,背後的驅力是什麼?為何要投入那麼多的資源在教育上?

「新加坡所處的環境是,我們很需要世界,但這世界並不一定需要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增值,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整個社會都知道,唯有持續不斷創新,才能有效的與世界接軌。」新加坡教育部課程司副總司長孫桭煒,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表示。

親子天下 第89期

1.「科技融入教學」推行20年,使用科技來學習不再是目的,而是每個新加坡中小學的日常。2.新加坡的國民組成非常多元,故以英文為官方語言溝通。3.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Garden by the Bay)展現位處熱帶的特色,是近年來熱門新景點。

 

缺乏天然資源和產業的新加坡,唯一的資產就是人,而且必須是世界經濟體系需要的人。

「太害怕被世界淘汰」,卻成就「世界第一」競爭力。新加坡政府重視教育,新加坡的家長也重視教育。而且,和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難以掙脫考試競爭的緊箍咒。

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再也追不上,家長只好用補習和考卷填塞孩子。育有一子一女的張志豪,是在地的新加坡人、從事銀行業,他說:「大概有八成的薪水,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了。」他補充,所謂的教育,多半指的是學校以外的補習、才藝班。其實孩子就讀學校的學費並不貴,即便選擇自主小學(IndependentSchool,類似台灣的私立學校),由於有政府補助,費用和公立小學一樣,但光是補習班的學費,就是學費的三十三倍。

張志豪的太太洪筱筠不諱言:「新加坡人,就是『怕輸』(Kiasu,翻譯自福建話)。」她舉例,女兒一升上小學五年級,學校便開始加課,補習班也發下一疊疊的測驗卷,讓學生練習從圖表和數據中推測、判斷的開放型試題,提前為小六離校會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簡稱PSLE)做準備。不少媽媽在孩子讀小學六年級時,甚至會留職停薪一年,全力「陪考」,洪筱筠更說,「在新加坡的企業、機構中,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留停理由,主管們也都會同意。」

甚至有一個政府官員都很無奈的「怕輸家長網站」(KiasuParents.Com)。一位育有三個孩子的大學教授透露,老么未滿一歲,她已被拉進家長社交群組,「大家最常貼的連結,就是KiasuParents 網站內容,像是:怎麼讓孩子小學三年級時考上『天才班』?」專門培訓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選手的天才班,其實只有一%錄取率,但每一位家長都拚了命讓孩子去試,她搖搖頭說,「KiasuParents 的文章,常常讓我看了很焦慮。」

教改二十年,做對5關鍵


面對這樣的主流價值和現況,新加坡卻做到了台灣做不到的事:無論十歲小學生、十五歲中學生,都在綜合、開放性、重思考的國際評比中,證明在學校所學,足以應用、解決問題、而且跟得上世界教育的腳步。大家都很好奇,新加坡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樣的世界第一,並非一朝一夕。新加坡的教育工程,從二十年前便開始動工了。新加坡教育成功,有五個關鍵:

1.教更少,把時間用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用出知識。


攤開新加坡近二十年來的教育政策,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的「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定調發展能力導向的教育,教育部和學校系統從那時開始減少課程內容,孫桭煒補充,「我們共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減少了三○%舊有的課程內容。」

減少傳統講述教學,是希望讓每個孩子從被動填塞知識,變為主動學習。到二○○九年,新加坡教育部分別在小學端和中學端所推出的「主動學習計劃」(Programme of Active Learning, PAL)和「應用學習計劃」(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 ALP),皆是強調「把知識用出來的能力」。延續上一波教育方針,讓老師不再一味趕課、填塞知識,留下時間和空間用來設計教學活動,落實提問式教學,開啟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

二○一○年,新加坡再推出「二十一世紀技能」教育方針。除了延續原有培養批判性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注重問題解決及與人溝通、合作的社交技能等。二十一世紀技能組成的同心圓,是所有課綱、課程的依據,每位我們採訪的校長、老師,都不斷提到,他們的課程創新,也都對應同心圓的理念來發展。

「因為光是學習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應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的能力,」孫桭煒補充,所有新政策,都是找來國內產官學三方討論後,有共識才上路。

「這二十年來,我們的教育從不重新定義、做重大改變(redefine)。我們只是整合,不斷再精煉(refine)。」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助理院長鍾光勉說…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 第89期

本文摘錄自‎

花20年做對5件事,成就國際教育冠軍

親子天下 第89期

2017/5月 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