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千人殞落在馬路 如何打贏人與車之戰?

交通事故致死攀五年新高

每年三千人殞落在馬路 如何打贏人與車之戰?


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數,比九二一大地震還要多,不僅許多家庭破碎,也耗損相當於三%GDP的生產力。這場人與車的戰爭,我們該如何搶回輪下亡魂?

文—林倖妃 李若雯 攝影—黃明堂


▲單是去年,6到17歲的兒童青少年,有逾2萬人因交通事故而死傷,交通成為孩子安全的最大殺手。

鵝黃色的牆面,在陽光映照下特別璀璨顯眼,令人有種住在幸福裡的錯覺。

屋子內的媽媽貴香蹲坐在放著孫子恩恩照片的矮桌旁,雙手忙不迭地摺出一朵朵的紙蓮花,為週末即將到來的告別式做準備,不遠處的女兒根婷儀坐在嶄新的輪椅上,左腳還打著厚重的石膏。不久前,她才從住了個把月的醫院回到家。

人生正待展開的年紀,十九歲的根婷儀卻甫經歷人世至痛。生了兩個兒子軒軒和恩恩,今年一月才跟先生許念主登記結婚,該是沉浸在幸福美滿的時刻,卻因一場車禍摧毀殆盡,失去了丈夫和大兒子軒軒,自己也重傷幾近癱瘓。

事發不到一個月,伯父根文貴載著根婷儀的妹妹根子棋和小兒子恩恩到醫院探視,回程時才開車上西濱快速道路,後方即遭混凝土車追撞起火,根子棋和恩恩當場死亡,伯父隔天也傷重不治。

兩場車禍造成四個家庭的破碎,四代人的蝕骨傷痛,一頭短髮的她低下頭,看著大腿上星星符號的淺色刺青,頓了半晌,「那天,出門前媽媽硬要我帶軒軒一起,我賭氣說,『出什麼事情,你就知道,』沒想到真的出了車禍。」

根家的悲痛,幾乎是台灣每年近五十萬家庭的縮影。根據交通部資料,二○二○年有三千人出門後因交通事故再也無法返家,為最近五年最高,另有超過四十八萬人受傷,不論死或傷,人數都比世紀災難九二一大地震還要多。

這是一場天天發生在道路上,人與車的戰爭。平均一天有八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因為是零散發生,沒有太多人注意,」已退休的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新立每次受邀演講,第一句話都是問:「你今天出門,有沒有想過一定要安全回家?」台灣人每一次出門,都像在玩俄羅斯輪盤卻不自知。

缺乏「安全文化」是主因

「交通事故人數上升,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曾任台北市交警大隊長、新北交通事件裁決處長,現為立委葉毓蘭辦公室智庫執行長呂碧宗說,前交通部長林佳龍為太魯閣事件死四十九人下台負責,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上升,既沒有檢討原因,從統計結果採取防制措施,也沒有人負起責任。」

事實上,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定政委吳澤成主持交通安全改革會議,今年已三度邀集教育部、內政部、交通部等跨部會進行協商,「我們要求要有明確課責機制,資訊要透明,讓全民共同檢視,」曾與會的葉毓蘭說。

即使如此,今年開春後第一季,才三個月即有七七七人在馬路上殞落,絲毫沒有減緩跡象,到年底可能再創新高。我們每天都須面對的馬路,為何成為令人畏懼的無聲戰場?台灣人對道路的「安全」警覺性低,未建立安全文化或許是主因。
交通事故發生,「首要是未注意車前狀態,其次是未保持安全距離,」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說,如果行車距離夠長,駕駛還有反應時間,因為車輛以正常速度,一秒行駛十六.六七公尺,也就是一眨眼間,跨越紅綠燈,人就路倒傷亡。

根家的悲劇根據事後鑑定,苗栗縣議員楊文昌透露,事發的大南埔外環道,馬路既寬又直,車上載著妻兒的許念主行駛速度過快,可能超車時沒有注意路況,擦撞前方車輛,卻造成自己的車翻覆。

根本的原因是人人都求方便、快速,未意識到安全。《天下》記者來到通往苗栗南庄的大南埔外環道,馬路筆直寬敞、放眼望去看不到盡頭,路面柏油平順齊整,烈日下發出黑色油光。隨著南庄近年觀光熱絡,地方爭取七年得以開通外環道,已是當地人返家和外地遊客到南庄必經之路。

但道路開通後,「村民常常反映,這條路限速五十公里,開車開到快睡著,希望能提高速限,」作為民意代表,楊文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會勘,還在作業流程,竟在短短一年內,接連發生五起死亡車禍。

讓楊文昌頓時改變心意,「我在村民大會公開堅持維持速限,」他很痛心返家的路變成死亡之路,「幾次車禍都是速度問題,我還要求警方要多設測速器和警告標誌。」

機車大國,法規未與時俱進

其次是台灣機車密度全球第一,交通法規和環境卻未與時俱進。翻開交通部數據,去年死亡事故有六成和機車相關,而交通意外,機車所佔比例更達七成八。

「台灣有一千四百萬輛機車、八百萬汽車,卻讓密度最高的機車擠在狹小的慢車道,」陳宏益說,慢車道有臨停、右轉汽車爭道、公車也併行,事故自然就多。

受限為汽車設計的空間規劃,「交通管理模式都沒有為摩托車設計,沒有摩托車車流理論,」張新立坦言,加上政府沒有改善公共運輸,愈往南走可選擇性愈少,駕照管理又很寬鬆,愈來愈多的摩托車就在狹縫中求生存。

張新立曾做過研究,發現國人有三分之一從國中開始騎車,不曾接受正常指導,沒有路權法規觀念,更沒有安全風險概念,「如果先騎機車、再開車,駕駛行為會比直接開車的人不好,沒有耐心、經常閃來閃去,」他說。

先天已經不良,外送大軍加入後更形惡化。「食物外送員從三年前到現在,迅速增加到每天有二十萬輛機車在路上跑,」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語重心長,他們為爭取時間拚快,事故傷亡也急速增加。

部份平台為建立送餐快速又有效率的形象,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籌備主任陳昱安描述,一旦店家備餐較慢或是路上塞車,程式會顯現延遲分鐘數,系統也會發出類似警報聲音,增添外送員的心理壓力,不得不愈騎愈快。

社會開始關注外送員車禍事故,「平台說為外送員著想,若有事故要先回報,但一回報,不管是撞人或被撞,都先停權一個月,」陳昱安說造成沒人敢回報,「一般人騎車通勤一天可能一、兩小時,我們卻要騎十幾個小時,風險自然相對高。」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25期

本文摘錄自‎

每年三千人殞落在馬路 如何打贏人與車之戰?

天下雜誌

2021/第7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