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戰役,台灣為何失守?

12 年前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豪雨,奪走681 條人命,小林村遭滅村, 對當地人是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12 年後,高雄桃源區「 希望之橋」8 月初被暴雨沖毀。這座「 希望之橋」在莫拉克風災中被沖斷,數年後重建,如今又被沖斷,凸顯台灣各縣市公共工程從設計到興建,在因應極端天氣事件上極為脆弱,不堪一擊。

◎謝錦芳專欄


▲暖化效應下,極端天氣事件頻仍,對台灣造成極大威脅。圖為颱風來襲,台灣附近海面風浪增大。( 資料照,顏麟宇攝)

「 如果莫拉克颱風再來一次,台灣有辦法因應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日前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的記者會中指出,當年莫拉克颱風帶來超大豪雨,3 天下了3000 豪米, 而8 月初,高雄地區在一周內降下的雨量超過全年平均,非常驚人。面對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台灣如何因應?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9 日發表「 人類緊急警報」指出,地球暖化加速,全球均溫在2040 年可能升高超過1.5℃。由科技部、中研院等組成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發表「 台灣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台灣從1911 至2020 年間,平均溫度上升1.6℃,明顯高於全球平均。展望未來很不樂觀,在最劣情況下,本世紀中、世紀末可能升溫1.8℃、3.4℃。

台灣百年來升溫1.6℃ 超出《巴黎協定》目標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應努力減碳, 以達成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1.5℃以內, 這是以工業革命前為比較基礎。氣象達人彭啟明解讀,台灣的暖化速度超越全球平均,根據IPCC,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增加了1.07℃,而依台灣的研究,過去110 年來,台灣平均溫度上升1.6℃,已超出了《巴黎協定》的目標。「 面對嚴峻的暖化趨勢,台灣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已經失守。」
然而,這場氣候戰役,台灣還沒開打, 怎麼就失守了?原因錯綜複雜,其中,正因為台灣長期漠視氣候危機,迄今尚未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沒有碳定價政策,沒有課徵碳費或碳稅,沒有碳交易市場,企業連自己的碳足跡都搞不清楚,政府甚至還以納稅人的錢補貼化石燃料,助長碳排放,許多政策與國際背道而馳,加速了暖化效應。


▲8 月初,高雄地區在一周內降下的雨量超過全年平均,非常驚人。示意圖。( 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灣將成為烤番薯 很快會出現40℃ 高溫

台灣將變成烤番薯。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指出,台灣平均溫度上升比全球來得快,熱島效應也嚴重,未來夏季變長,很快就會出現40℃以上高溫。

面對全球氣候暖化危機,各國紛紛提出對策,聯合國氣候峰會11 月將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為《巴黎協定》簽署5 年後的總檢討。台灣雖非聯合國的成員, 但是在國際品牌壓力下,各供應鏈廠商已感受強烈的減碳壓力;不減碳,不僅訂單飛了,未來還面臨碳關稅的懲罰。

面對氣候危機,企業很著急,行政團隊卻有如慢郎中,未展現應有的領導力與決心。工業總會日昨提出政策白皮書, 督促政府重視極端氣候風險,加速完成碳定價、碳交易制度,參考歐盟、美國的作法,把淨零轉型納入疫後振興計畫。總統蔡英文4 月對外表示,要評估2050 淨零排放可能路徑,不過,迄今行政團隊遲遲未提出減碳路徑圖,使得政府的氣候政策淪為口號,沒有實際作為。

「 希望之橋」是桃源區部落對外聯繫要道,一再被暴雨沖毀,顯然,政府相關單位並未從12 年前莫拉克風災的慘痛經驗吸取教訓。從中央到地方,各部會沒有將氣候政策納入各個領域的施政考量,缺乏上位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作為指引,這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99期

本文摘錄自‎

氣候戰役,台灣為何失守?

新新聞

2021/第17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