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經濟制裁,讓鳳梨禁令失效!

傳統上中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對象,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就因為韓戰遭到美國經濟制裁,直到1972 年尼克森訪中簽訂《上海公報》,情勢才徹底改觀。期間中國少數經濟制裁他國的例子, 大多與中國自我設定的核心利益有關, 例如1992 年因為法國軍售台灣而停止進口法國商品,直到1994 年法國政府承諾不會再授權法國企業對台軍售,才解除制裁。


▲中國以鳳梨經濟制裁台灣可謂完全失敗,不僅讓台灣獲得各國媒體的報導與同情,更造成搶購台灣鳳梨的熱潮。(柯承惠攝)

直到2008 年之後,中國開始改變態度,大幅增加對外國的經濟制裁。2008 年源自歐美的全球金融風暴,使得歐美各國焦頭爛額,相對受到較小衝擊的中國則扮起提振世界經濟成長火車頭的角色,加上該年北京奧運的成功,令中國政府大受鼓舞,認為可與西方一較短長,因此開始單邊對其他國家施行經濟制裁。

為達政治目的,中國經濟制裁暴增

習近平上臺後,野心勃勃地介入國際組織與國際事務,企圖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加上經濟實力大增,中國開始大量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制裁,根據新美國安全中心(The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8 年的統計, 中國2010-2018 年經濟制裁的數目,是1978-2000 年的3 倍之多。

經濟制裁不同於貿易戰。國際之間因為貿易或經濟衝突而彼此報復的例子所在多有、屢見不鮮,但是大多都不屬於經濟制裁,只有企圖以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企圖改變對方的行為時,才能稱得上是經濟制裁。例如中國2016 年以黑莖病為由對加拿大油菜籽出口中國加以設限,要求加國將油菜籽中的雜質從2.5%減少到1%。

這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出口的油菜籽雜質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中國之所以刻意設立不合理的標準,其實是因為當時中國油菜籽豐收, 所以刻意以蟲害為由,設立非關稅貿易障礙。但是2019 年中國同樣以蟲害為由全面禁止加拿大油菜籽進口時,則是對加國逮捕孟晚舟的經濟制裁。

經濟制裁的手段繁多,最常見的要屬貿易進出口的限制或禁止,和投資的設限或強迫撤資,其他較不常見的手段還包括凍結特定人士的海外資產或是禁止入境等。《馬格尼茨基法》(Magnitsky Act)就是用來問責侵害人權官員的法案,包括禁止入境、凍結資產與禁止交易等。由於中國許多高官富商喜歡藉由親人將財產藏匿與美國與加拿大,因此這兩國的《馬格尼茨基法》對於中國菁英的殺傷力最大。

鳳梨禁令非純防疫問題而是經濟制裁

自從習近平上臺後,中國罔顧國際法與民主人權,自行訂立了許多「紅線」與「核心利益」要求國際遵守,否則動輒以經濟制裁伺候,各國無論是接見達賴喇嘛、頒諾貝爾獎給劉曉波、與台灣交往,軍售台灣等,都會受到中國的經濟制裁。中國外交部最新的恐嚇則是任何批評中共在維吾爾暴行為種族滅絕的國家,都將受到中國的經濟制裁,中國不僅將經濟制裁的範圍不斷擴充,而且對於單邊實施經濟制裁越加頻繁與自信。

中國的經濟制裁有幾個特點:對於農漁產品大多不會直接表明經濟制裁,而會以「檢疫」、「蟲害」為名禁止進口, 再透過外交部發言人的暗示,表明這些國家必須在政治上屈服,才會解除制裁;此外,中國很少一開始就大規模制裁,而是會先挑出目標國對中國最依賴的商品加以制裁,然後再逐步擴大規模。
只有極為天真或是為中共代言者,才會認為中國對台灣鳳梨的禁止進口純然屬於防疫行為而非經濟制裁,在台灣蟲害已經逐漸減少至幾乎絕跡的情況下, 中國在尚未提出足夠證據之前就全面禁止進口,並且未能滿足平等對待所有鳳梨進口國的不歧視原則,不僅違反了WTO 的規定,更是一種對於台灣的測試行為。

如果在地協力者的藍營名嘴確實發揮功能,則可能進一步擴大制裁範圍,因此台灣在一開始便令中國瞭解台灣手上可能的反制措施(如先將車用晶片產能排給其他國家),其實是避免制裁擴大的必要措施。

中國本次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因為所佔金額十分渺小,其實更像是對於台灣的一種測試與警告,而非已經痛下決心,決定長期、大範圍地經濟制裁台灣。因為這種經濟制裁的最終本質是經濟脫鉤,中共目前顯然並無與台灣脫鉤的想法,也不符合北京的利益。

制裁成功關鍵在於激發內部衝突

事實上,國際上經濟制裁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主要原因是經濟制裁不同於貿易糾紛,後者多基於經濟理性,雙方計算得失之後,比較容易在貿易的比較利益下達成妥協。

但是經濟制裁則不然,要以經濟利益的方式迫使其他國家屈服,通常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激發目標國的民族主義, 反而增加被制裁政府的支持程度,促使該國人民願意承擔經濟損失也不願意向其他國家低頭。

例如緬甸軍事政變後,西方的經濟制裁幾乎不可能改變軍政府的行為:獨裁者在政變之前早就已經評估過經濟制裁帶來的損失,而且像緬甸這種軍事獨裁國家,在翁山蘇姬之前,早就是西方國家制裁名單上的常客,不僅因為與西方經濟整合的程度有限而限制受害的深度,而且最差不過就是回到從前被制裁的日子。

被制裁國家很少完全是被孤立者,通常可以尋求其他國家的暗中協助,或是另尋替代方案來降低經濟制裁的損失。事實上,本次中國以鳳梨經濟制裁台灣可謂是完全失敗,不僅獲得世界各國主要媒體的報導與同情,更造成各國搶購台灣鳳梨的熱潮,被制裁後僅僅4 天, 台灣鳳梨的出口額就已經抵銷中國禁止進口台灣鳳梨的損失。

通常經濟制裁要能發揮效果,除了參與制裁的國家數量、強度與時間之外, 最重要的還是要能造成目標國內不同利益團體或權力集團間的衝突,不對稱的影響,通常才是制裁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對某些老練的獨裁者而言,因為掌握行政工具與官僚體系,有時反而能夠將損失轉嫁給政敵,令其承擔大部分損失,或甚至是承擔挑起衝突的罪名, 這也是為何許多政權能夠挺住經濟制裁的主要原因。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76期

本文摘錄自‎

破解中國經濟制裁,讓鳳梨禁令失效!

新新聞

2021/第17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