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變台灣「新國球」曾被罵爆的羽協做了什麼?

全民瘋小戴、麟洋


麟洋配、戴資穎在東奧摘下一金一銀,展現台灣羽球強大競爭力。近年國內羽球運動人口大增,後頭推一把的,是曾因「球鞋門」等黑歷史被罵爆的羽協。新理事長如何改革?


▲近年羽球環境改善,歸功於協會和企業的推廣。賽場軟硬體設施接軌國際,保護選手也給予尊重。(中華民國羽球協會提供)

世界球后戴資穎在東京奧運拿下銀牌後兩天,新北市板樹體育館內,疾速的揮拍及殺球聲劃破空氣,來自各縣市的好手正在全國運動會羽球項目中激烈對抗。

在這場由中華民國羽球協會(簡稱羽協)主辦的賽事,場地鋪上標準羽球地墊,一旁立著電子計分板,與主審手中平板電腦連線,顯示出選手名稱及即時比分,場邊更配置一位發球審,「已經媲美國際賽的規格,」雲林縣代表隊教練、羽協選訓委員廖文彥形容。

台灣羽球運動人口已達三百萬人,近年賽事的軟硬體規格、參與人數也都有顯著提升,再加上戴資穎和麟洋配的奪牌表現,羽球成為台灣「新國球」的呼聲甚囂塵上。將羽球推向大眾,羽協功不可沒。

首位選手出身的理事長

過去,羽協存在不少為人詬病的爭議,例如要求戴資穎在里約奧運穿著不合適的贊助球鞋、對未配合比賽贊助商規範的球員罰款與禁賽等,在五年前政府進行體育改革時,是被列為「重點查看」的協會之一。

但在二○一七年理監事改選後,羽協出現新氣象。「改革派」代表張國祚提出符合國體法修法方向的政見、勤跑拜會各地羽球團體,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當選理事長。

五年級生、一百八十多公分的張國祚是首位選手出身的羽協理事長,從小學靠打羽球以體保身分升學,最能體會選手的處境。

他上任後將國手出國餐費補助,從每日二十美元提升到四十美元,「選手權益絕對優先,協會要成為選手最強後盾。」

單項體育協會是許多國際賽事唯一承認的台灣窗口,掌握組隊、培訓等生殺大權,容易淪為各方角力的場所。羽協教練委員會主委、合作金庫羽球隊總教練廖國茂坦言,過去羽協選訓規則的確不夠透明,存在黑箱獨裁的操作空間。

為了讓選手更專注在競技實力提升、減少外在聲音干擾,張國祚著手建立良好溝通管道,整合六大球團合庫、土銀、台電、亞柏、中租、勇源成員進入選訓委員會陣容,還納入大學教授、國中小教練等專家學者。

選訓委員之一的廖文彥是西螺國中羽球教練,他坦言當初協會找上門,希望他負責青少年選訓時,讓他嚇了一跳。

「找國中教練當選訓委員,過去根本不可能發生。我感受到協會是真的想解決問題,不是搞壟斷,」他邊說邊秀出十五名選訓委員的Line群組,互相分享奪牌喜悅和心得。

國體法修法幕後推手、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副秘書長焦佳弘認為,羽協改革目前看來是有成效的,更換想法正確的理事長以後,對於組織經營治理、選手的待遇都有巨大轉變。

教地方辦比賽,賽制國際化

照顧頂尖選手固然重要,但基層羽球賽事的推廣和升級,更是穩固羽球人才的關鍵。

「現在全台每個月都有大大小小比賽,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從事膠模製造和橄欖油進口工作的宜蘭縣羽球委員會主委楊文芳,同時也是羽協的副理事長,十幾年來默默贊助羽球學生運動員比賽經費,李洋便是其中之一。他看著羽球逐漸成為全民運動,感觸特別深刻。

尤其羽協近年輔導各地委員會,共同主辦破千人參賽的賽事,如嘉義諸羅山盃、宜蘭葛瑪蘭盃、台北清晨盃等,並提供經驗與資源。
羽協除了導入國際化的軟硬體設備外,同時調整裁判人員福利。「以前比賽賽程排得很緊、經常打到半夜,因為多一天就要多付錢給裁判,」楊文芳苦笑說。為了扭轉過去不健康的比賽環境,羽協祭出晚上八點以前必須結束賽程、超過六點就要發給裁判加班費規定,外縣市裁判還有住宿補貼。

賽制也跟上國際化。國內習慣以學齡(年級)來分級,羽協則改採用國際主流的年齡方式分級,例如U15(under 15)賽事,十五歲以下選手皆可參加。雖然有家長抗議如此一來可能會出現國中生和國小生對打,但為了接軌國際,這樣的改變確有必要。經過一連串改革,去年羽協主辦的八項全國性賽事,參與人數顯著成長,單打報名數年增一成、團體隊伍數更是多了三成。

看不見下一個戴資穎

張國祚認為,台灣羽球風氣興起,像戴資穎這樣的運動明星發揮影響力最為關鍵。

但場館優劣更是直接決定舉辦國際比賽的等級。「台灣有世界一流的球員,(跟國際比較)卻只有三流的場地,」他感嘆,在台灣棒球、籃球甚至網球都有專屬國際級場館,唯獨羽球沒有,都是用綜合體育場地搭建出來的。

台灣最高層級的「台北羽球公開賽」,屬於世界羽聯巡迴賽第五級的賽事,「跟亞洲其他國家比,比賽層級是最低的,」張國祚解釋,因為使用台北小巨蛋臨時搭建的比賽場地,燈光規格不符標準,難以再向上升等。

另一方面,當國民還沉浸在奪牌喜悅中,廖國茂已提前看到隱憂:世代交替可能出現斷層。他認為,體育署預算主要集中在國家級選手身上,青少年選手培訓資源反而不足,尤其青少年女子羽球的隊伍基數少,目前還沒看到下一個戴資穎冒出頭。

羽球的發展不能只有選手激勵人心的表現,需要政府、企業、組織協會長期支持與合作。

然而,協會還沒贏得社會大眾的信任。「論功無賞,打破要賠,」這句台語俗諺,張國祚在受訪時,無奈地講了兩次,因為民眾對於羽協曾有的爭端印象深刻,即使經過改組,仍需要承受歷史共業。

近五年羽協加強組織治理、提升選手待遇,以及對羽球活動的努力推廣,確實有目共睹,選手的成績更是最好的證明。雖然改革有了好的開始,但絕對不會是結束,羽球未來是否能成為新國球?值得國人共同期待。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29期

本文摘錄自‎

羽球變台灣「新國球」曾被罵爆的羽協做了什麼?

天下雜誌

2021/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