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維NGO,小英穩台獨,突發事件對峙升【新新聞-封面故事】

蔡英文上任後,台海兩岸關係陷入一潭死水。北京、台北雙方都保持著戰略定力,努力不讓兩岸交流交往過程中的小磨擦破壞大局。經過近10個月,今年3月間終於有了波瀾,而且是巨大的暗潮潛動。
先是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一句「台獨的盡頭是統一」,惹來台北決策高層高分貝批評,接著對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拋出「分治」氣球,似乎有意誘使蔡政府接受「一個中國」。

在台灣內部,蔡英文則用各種手法安撫獨派、把他們收納入體制,避免難以控禦。甚至陸委會主管們都向獨派大老們簡報業務。在中國內部,習近平上台後緊縮民間社會空間,維穩第一。去年又通過《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嚴控外國NGO活動。十九大之前,更不能讓中國內部出亂子;而外部,對台與對美都是敏感議題。

也就在兩岸沉穩低調之際,台灣出了一個前陸生周泓旭共諜案,中國也發生台灣NGO工作者李明哲因涉「國安」問題被捕。這是意外巧合還是兩岸博弈對峙中的一招?又將引起什麼連鎖效應?

五二○蔡英文上任周年將屆,十九大權力布局大戲將上演。台灣海峽的暗潮潛動,會震盪出兩岸什麼樣的新局?

中國對台新策》勸誘「一中」,北京部署十九大對台政策


陳德銘重提「分治」 習近平大膽出招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博鰲論壇拋出「一個國家兩個分治機構」的說法,被詮釋為北京因應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之後完全主政的努力之一。不過,北京想要以「分治」想像誘使蔡政府接受「一個中國」,恐怕還得釋出更多「裡子」。

自去年蔡英文總統五二○就職講話後,台海兩岸關係陷入一潭死水。北京、台北雙方都保持著戰略定力,既不為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起伏氣躁,也努力不讓兩岸交流交往過程中的小磨擦破壞大局。經過近十個月,到今年三月間終於有了波瀾,而且是巨大的暗潮潛動。

蔡英文的善意難以開口表明


三月間,先是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六日一句「台獨的盡頭是統一」講話,惹怒了台北決策高層,一連兩天用匿名方式,透過媒體把張志軍罵得狗血淋頭。台北決策高層的真實用意,是以此刻意製造的喧譁引起北京高層注意,提醒在過去將近十個月中間,蔡英文政府已經為兩岸關係做了多少努力。

蔡政府很多善意並不方便明說,即使決策高層匿名表述也無法攤開說清楚。以近期而論,至少包含台灣在東沙島、太平島,甚至釣魚台問題上採取較為強硬的立場與做法、推遲蒙藏委員會的裁撤。此外,蔡英文還在就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的演說中,將「兩岸文化交流」與「國際文化交流」區隔論述等。

類似的努力不止一端,蔡政府就任以來已經默默進行了將近十個月,最終不得不藉著對張志軍的反對而一股腦兒發洩,期待能得到北京高層的反饋。之後,或許是聽到了台北的聲音,或許是按著自己既定的節奏而行,北京在三月二十五日做出了反應。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當日在海南參加博鰲論壇,他在回應媒體關於台灣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一月間發出的金門訪問邀約一事時說:「我不能做為一個外國人去,我要做為一個國家兩個分治機構之間的授權代表去。」這句有些拗口的話,事後並沒有得到台灣媒體太多報導,但一些親北京的外圍媒體開始大肆炒作。炒作重點在「分治」兩字,暗示陳德銘只是北京領導層的代言人,這是北京領導層幾乎不曾說過的話。

北京始終不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分治」兩字的意義確實重大,它首先勾起的可能性想像,是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

李登輝一九九九年「特殊國與國關係」之起,在於眼見中華民國被「一個中國」的大帽子壓得喘不過氣。當北京不能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台灣繼續承認「一個中國」,只能讓中華民國消失不見。李登輝因此邀請當時的幕僚蔡英文共擬大計,得出將「一個中國」設定於「未來」,目前「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岸關係定位。

在「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不論是領銜海基會的前董事長辜振甫,或絡繹來去中南海的台灣有識之士,都一再告誡北京領導人,若不能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兩岸關係無由發展。對這些來自台灣的輪番告誡,北京置之不理,因此,在「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台灣民意走向愈來愈向獨立靠攏,主政民進黨背負的基本教義愈見沉重。

遠的不說,去年九月民進黨創黨三十周年慶時,蔡英文在給黨員的公開信中說:「有些價值,我們一定會堅守。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蔡的企圖,是在堅持台灣主權立場的前提下發展兩岸正常的經貿關係。

台北的回應搔不及癢處


北京這次出招,顯然在蔡政府意料之外。在陳德銘講話之後,海基會的回應是:「兩岸交流不應預設前提」,陸委會的回應是:「歡迎陳德銘以海協會會長名義到台灣,就雙方關切議題討論交流,進一步推動兩岸良性互動。」

如此不搔及癢處的回應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未見北京的慎重企圖;二是暫且停看聽,等待川普、習近平會面之後釋出的信息,與北京的進一步表態。

根據北京外圍媒體的推測,陳德銘以海協會會長名義提出「分治」說法,只是一種試水溫,其背景是北京因應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之後完全主政新格局的努力之一。回顧中共對台政策歷史,如果這樣的努力屬實,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中共一直將「台灣問題」定調為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的延續,台灣只是「叛離的一省」。直到二○○八年胡錦濤主政時終於踏出第一步,胡在該年底的「胡六點」講話中,將兩岸關係現狀定位為「尚未統一」,解鎖了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禁區,開始研究如何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以利兩岸未來的政治談判。

陳德銘拋出的「分治」議題,代表北京政府對台政策的大膽改變?攝影/柯承惠

「分治」想像還需要更多「裡子」


根據已知對岸學者的研究,有主張「中國」為「國」,而中華人民國共和國、中華民國兩者都為「政府」者;有主張聯邦制、邦聯制者;也有主張一個中國之下兩個政治實體者。各種主張的前提都是不能破壞「一個中國」,而目的則是將台灣的中華民國納之於內,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

不論如何,從陳德銘的海基、海協兩會「分治」到兩岸分治,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從兩岸分治到中華民國存在現實得到承認,又是一段不小的距離。北京想要以「分治」的可能性想像誘使蔡政府接受「一個中國」,恐怕還要釋出更多「裡子」才是…閱讀更多
新新聞1570期

本文摘錄自‎

新新聞

【封面故事】獨派眾聲喧譁 小英「分而治之」

2017/4月 第1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