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震還會搖半年,哪裡要警戒?

花蓮地震圖解:震央南移、深度極淺層


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的餘震原已趨緩,近期卻出現新發展,許多人一夜難眠。氣象署推估,這波餘震還要持續半年。什麼是「應力調整」?哪裡要警戒?

文/林綺薇

四月二十三日凌晨,花蓮地震搖不停,全台都有感,最大規模甚至達六.三,許多人難以入睡。

距離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不過二十天,就已發生五起規模六以上的全台有感大地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板塊應力調整,震央往南移

中央氣象署初步推測,花東縱谷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四月初大地震,主因是兩個板塊在北方互相擠壓,所以主震與餘震都發生在花蓮北邊。而現在,震央明顯往南方陸地移動。

《天下》觀察四月以來、氣象署記錄到的一一九七起地震,結果發現,震央從月初的花蓮北部鄉鎮,如新城、秀林的外海一帶,開始往南轉移到花蓮豐濱、壽豐的陸地。(見表1)

「四月二十一日早上,花蓮豐濱、台東長濱外海規模五.六的地震,就可以看出震央南移,」東華大學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彥解釋,花蓮北方釋放能量後,擠壓南方板塊,讓南方也開始累積力量,承受不住時,破裂形成地震,就是「應力調整」。

張文彥指出,只要是地震,都會應力調整。這次四月三日花蓮大震之後,力量在南方累積了兩週,才終於爆發後續地震。

而震央往南偏移,也不是第一次在花東縱谷上演。

張文彥舉例,一九五一年十月,花蓮曾在一個月內發生四起規模七的地震,當時也是從花蓮北部,一路往南震到台東成功,造成八十五人受災死亡、三千棟房屋損毀,但目前仍無法解釋為什麼先從北部釋放能量。

事實上,不僅震央移轉,這波地震發展趨勢,也超出預期。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地震監測科科長廖哲緯指出,發生在四月二十二、二十三日的花蓮地震,與四月三日地震同屬花東縱谷斷層,初判仍為四月三日的餘震。

照理說,大地震發生後,板塊活動應漸漸停止,餘震次數與規模也會愈來愈小。

但讓外界驚訝的是,餘震數量原本已降到每天十起以內、且九成規模都落在三到四之間,明顯趨緩,但四月二十三日凌晨兩點半,卻又突然出現兩次規模六以上地震。(見表2)

「這代表此次(四月三日)花蓮地震還沒結束。尤其是花東縱谷斷層的南方,還在應力調整,會有密集的地震,」張文彥判斷。

深度變淺,震度更有感

細看震源深度,也讓人擔心。分析近期花蓮地震活動,四月三日地震震源深度,從三十一至七十公里的「淺層地震」、到三十公里以內的「極淺層地震」都有。

但是,這一波的地震,有高達九成屬於極淺層地震,最淺的甚至只有一.一公里、發生在四月二十二日晚上七點。

廖哲緯解釋,當菲律賓海與歐亞兩個板塊互相擠壓,板塊變形破裂,破裂的位置就會產生地震。而本週發生的地震,破裂之處,剛好深度都相當淺。

極淺層地震的震源距離地面近,能快速將巨大能量帶到地面,張文彥提醒,不只民眾會對震度更有感,也容易造成地面災情,如建築物倒塌、路面龜裂,都要特別注意。

面對眼前新發展,四月三日地震要完全落幕,恐怕沒那麼快。

廖哲緯指出,愈大的地震,能量釋放的時間也愈長。氣象署推估,這波餘震至少會持續半年以上,從這兩天的地震紀錄來看,未來還是有可能發生規模五或六以上的餘震。

張文彥也特別提醒,隨著震央往南偏移,接下來,地震可能集中花蓮南部,必須持續警戒。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4/5月 第797期

本文摘錄自‎

餘震還會搖半年,哪裡要警戒?

天下雜誌

2024/5月 第7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