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讀懂50冊經濟學名著_0602_0702_08

要說到「經濟學之父」,說的不會是別人,一定是指這位亞當.史密斯(通稱「亞當斯密」)。

現今以「古典經濟學始祖」而聞名的亞當斯密,當時並非經濟學家,在人們的認知中他是一位哲學家。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根本還沒有所謂「經濟學」這門學問的概念。

追根究柢,一種學問的興盛與否,本來就和該種學問相應領域的發展互有連動。好比當社會的行為規範仍處在「村民共識」的時代,法學自然就不可能發展得起來。經濟學也是同樣的情況。

「可是亞當斯密不是十八世紀的人嗎?難道經濟是到這麼近代了才開始發展的嗎?」
正是如此。聽起來像騙人似的,卻是如假包換的實話。其實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到十八世紀之間,經濟只有微乎其微的發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如果把經濟和政治放在一起思考,答案就非常清楚了。簡而言之,我們的歷史發展至今,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沒有政治自由」。

世界各國由特權階級統治的歷史長得令人驚訝,有些是由國王、有些是由教會,甚至是由諸侯或領主來支配,人民的自由普遍受到壓抑。這是相當無可奈何的事。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只要聚集兩個人以上,必定就會逐漸發展成社會。有了社會結構之後,便開始產生領導者。等到有了社會與領導者,便產生了「支配與服從」的關係,最後支配者為了保有自己的地位與生活,將國家都納入同樣的體制。沒錯,在日本也有大家熟悉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種「將農民綑綁於田地,收成上貢給特權階級」的系統。一旦確立這種體制,那麼特權階級不動一根手指也能過著衣食豐厚的生活。但這種制度下,經濟將不可能發展。因為領主們的目標在於「保持現有體制」,農民對於無法收穫自身利益的工作,不會產生投入勞動的欲望。所有人都消極度日。在如此自閉的社會裡,經濟自然發展不起來。

上述的體制,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要是這樣經濟還能發展得起來,就是奇蹟了。

但這種情況下,某一天經濟突然開始向「外」擴展。這時是「重商主義」的時代了。

重商主義是一種「由專制君主來保障商業及貿易行為,並從中獲取利益」的系統。它的方式很簡單,也就是「國王寵信特定的商人」,大開方便之門,讓商人透過貿易致富,再吸取所得利益。這時最佔盡優勢的,就是由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設立的「東印度公司」,這是世界歷史上首度出現的企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整個亞洲區的貿易,起初是與王權聯手,在革命將君王拉下來後,則與巨富的股東合作;當王權與股東都派不上用場,就和殖民地當地有權有勢的人連成一氣,繼續活躍。

在專制王權興盛的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諸國君主為了「籌謀權力的成本」,紛紛推崇起重商主義,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自亞洲到非洲、南美、北美,世界的邊際紮紮實實在擴大,想以貿易來賺取利潤的想法,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當時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為各自擁有的東印度公司頒發了貿易特別准許證,各地「商業與貿易行為」因此逐漸熱絡起來,世界的經濟發展才終於自封建制度下冒出新芽。

即使如此,滿足經濟發展的條件還不夠完備。確實重商主義是促成了商品經濟的發達,但還缺少關鍵性的「政治自由」。也就是說,這時能享有經商自由的,只有國王陛下和東印度公司,大多數人民仍然無法從商業交易中獲得利益。這股風潮終究無法讓民眾產生「大家都來賺錢」的熱烈反應,談不上是什麼足夠大的刺激。

也因此,在這之後引發了革命,人民推翻了專制王權。至此才終於獲得自由的人們,在賺來的財富能夠屬於自己之後,開始熱中於投入心力與改良,逐步走向了隨後而來的工業革命與經濟學的發展之路。

亞當斯密就生在這樣的年代。就別說什麼專業的經濟學家了,在當時甚至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比他早一些完成了《經濟表》的法國重農主義者──魁奈,本來還是個醫生呢。因此,亞當斯密雖然是出身格拉斯哥大學的「哲學」教授,但退休後潛心撰寫了成為經濟學分水嶺的重量級名著《國富論》。附帶一提,亞當斯密在著手動筆前,曾前往法國與魁奈會面,向他學習了「再生產」及「資本積累法則」等觀點,據說其內容與《國富論》的思想發展路線有所關聯。

經濟學藉由吐嘈亞當斯密而發展

我花了相當多時間閱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正確來說是超超超超多時間),它是一本無處不洋溢著天才光芒的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書中不僅有亞當斯密創始的「古典經濟學」,裡面還有非常多原創觀點,成了後來各家各派經濟學說的源頭。

在亞當斯密出現之前的經濟思想,充其量就只有重商主義跟重農主義,而他能夠學習的前例幾乎等於零。即使如此,書中卻能紮實地提出分工理論、自利心的概念、均衡價格的概念、國民所得的概念、「勞動為價值的尺標」之人力資本理論、自由放任主義、低成本政府等當時極為嶄新的觀點。也就是說,亞當斯密的這些理論,幾乎都是透過他本身獨有的「經濟直覺」發掘出來的。

雖然提出了這些了不起的內容,可貴的是他並沒有用得意的嘴臉拿來一遍遍賣弄,而是乾脆爽快地一次說明清楚。「看不見的手」,在今日可說是亞當斯密的代名詞,而這個如雷貫耳的字眼,在書中也僅僅出現過一次而已。但受此啟發出的思想卻像泉水般噴湧不止。實在是個不得了的天才啊!亞當斯密這個人!能夠如此鮮明精準解析充滿私欲的資本主義,真的是道德哲學的教授嗎?
但話說回來,也因為這本書全仰賴個人直覺寫成,內容有許多漏洞。有不少前後矛盾或觀念混淆的狀況,如果把所有內容統整起來,更會發現許多道理不通的地方。不過,能夠抬頭挺胸把還有許多破綻的論著發表出來,仍然是非常厲害的事。就好像吉本新喜劇的岡八郎那樣,「這個論述結構要是有漏洞的話,你就儘管給我殺過來……啊還真的有喔?!」先氣勢洶洶大喝一句,再懦弱地彎下腰態度大轉變(沒聽過岡八郎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查詢看看)。

「天才般的直覺和滿是漏洞的理論」會刺激其他學者的「吐嘈欲」。以接下來會介紹到的李嘉圖為首,經濟學眾家喜孜孜地在找尋各種嘈點,把亞當斯密譙得滿頭包。不過,根據這些吐嘈去做修正,理論才得以不斷洗練,讓經濟學有了多方面發展,被批得滿頭包也算是有價值了。「今天採收到這些想法差不多了吧」,相信亞當斯密有這些收穫也會偷笑,重新挺直腰桿。

但這種「滿是漏洞的天才」還真是天下無敵呀!哲學家柏拉圖和棋士加藤一二三也是如此,這種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能秉持敬意,不會失去自身該保持的尊敬態度。我本人在此也會不拘泥於那些被指謫出來的漏洞,用滿懷敬意的態度去介紹這本書的優越之處。

「專業分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字

《國富論》的開章是從講述「專業分工」的優點開始。

和既往的農業不同,工業的流程是可以專業分工的。舉個例子,我們用製作大頭針的過程來思考看看,如果讓一個人負責,恐怕一天只能做好一根。

正是如此。假設要一人獨力製作大頭針,首先得從早起到山裡去挖掘鐵礦的階段開始。下山之後,點火燒融鐵礦、煉化、成型、鍛造、修邊、研磨。沒有這麼多工夫,就成不了這根針。

這實在會累死人。要是一根針能賣十萬日圓,也還算有點努力的價值,但費這麼多工夫,做出來的就只是一根大頭針,連十圓都賣不了,根本是酷刑。就算是酷刑都嫌過分了,要是讓牢裡的犯人自己選「雜工五年」、「打一百大板」、「製作大頭針」,所有人都會哭叫著:「千萬不要叫我做大頭針!」然後衝向雜工或一百大板的選項吧。

不過,就算是繁瑣到讓人光聽就要昏過去的工作,只要能進行分工,製作效率就能大幅提升。亞當斯密去參觀的大頭針工廠,實際情況是十個工人一天能做四萬八千根大頭針,也就是「一人一天製作四千八百根」。落差竟然這麼巨大!一個勞動者的生產量被稱為「勞動生產值」,專業分工就是能夠把勞動生產值大幅提高的關鍵。

然而,分工的概念在農業上卻行不通。各種作物的耕種、整地、播種、收割時期全部不同,不適合「每個人各自專心負責一環,眾人同時進行」的生產流程。因此,農業生產雖然可以在土地改良及農業機具下點工夫改善,也無法像工業那樣一舉拉高勞動生產值。

有這層緣故,工業國家的生產能力必然會高出農業國家許多,社會隨之發展,資源豐富到足以傳遞至最下層的國民,也就成為了「富國」。

此外,專業分工雖然是「與他人互相合作」,但亞當斯密認為尋找助力的訣竅,不在於期待他人釋出善意,而要從「自利心」下手。也就是說,不是走「我有困難,誰來幫幫我」的情感道德路線,而是要對外昭告:「和我合作分工的話,我和你都能賺大錢喔!」能夠滿足對方的私欲,才更能確實獲得對方的助力。

閱讀完整內容
一本讀懂50冊經濟學名著

本文摘錄自‎

一本讀懂50冊經濟學名著

喬有乾、高沛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