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談判?為何談判與《孫子兵法》有關?

(一) 小至生活,大至職場,事事都需談判

為什麼要談判?又為什麼是談《孫子兵法》?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其實回歸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談判已經成為現代職場人所必備的一個技能。

說到談判,你可能會想到討價還價,實則不然,它其實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當我們碰到一些衝突和問題的時候,我們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單獨解決,這個時候就必須跟對方協商,找到一個共同的解決方案,最後最好是大家都能夠獲利,這便叫「雙贏談判」。

所以不管你今天是談數字,擔任採購或是業務;你是談文字,比如身為法務,需要談合約且字斟句酌每一個字;或者你是名總務,需要商談許多活動,像是公司旅遊要去哪裡,該增加什麼環節炒熱氣氛;也或者你要談人,如主管與下屬雙方談論升遷等。

不管是談論數字、文字、事情或人,不管你所爭論的是一個決定、做事的方法或是要爭取資源,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有人的參與,只要出現不同的意見,它可能都需要談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談判是個歷久彌新,進入職場後永遠都需要的一門學問。其實不只是職場,就連生活日常也會用上,與房東的租賃契約、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又或者與陌生人,如車子的擦撞事故。無須上升到國家大事的層級,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任何事情都可能需要談判。

(二) 談判與溝通的區別

談判跟溝通有什麼不一樣?常常聽見很多人說,談判是否為其中一種溝通方式呢?其實不然,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溝通是談判的基礎建設」,懂談判的人,他一定懂溝通,但只懂得溝通的人卻不能稱作「懂談判」。這就好比,會打籃球的人,一定會運球上籃,然而光是學會運球上籃,並不等於你會打籃球。

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布局」。談判時通常都需要布局,有時候採取迂迴前進的方式,例如,我的目標是要跟張三談判,可是在與張三談判之前,可能跟李四先談過並結盟,以此增加我的籌碼,之後與張三談判時會更有利於己方。而溝通就沒有這麼複雜,溝通是講話,當然也有不同的層次,如什麼時間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但是跟談判相比,它只是談判的一個環節。綜合來說談判更需要整體戰略布局。因為是戰略布局,我才想到或許從《孫子兵法》可以給我們很多關於戰略的思考。

(三) 「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談判課

課堂上我常常與同學們說,談判課我基本上用的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方式。什麼是「西學為體」?許多人會質疑談判有沒有理論根據,當然是有的,只是我們通常都希望能快速進入實際應用的談判情節,因而不會花太多時間去講述很學術的理論。但是它的骨架是源自西方一套正統的談判理論。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中國傳統的東西缺乏一個完整的架構,可是西方的理論架構與中國文化傳統所學又不接地氣。

所以這正是為何我把課程設計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簡單來說它的骨架是西方的正統理論,而長出來的血肉是東方的傳統兵學。要用東方人的思維與戰略思考,去對應西方這些理論到底該如何使用?在東方與西方之學相碰的時候,又該如何對接呢?需要修正嗎?還是兩者是衝突而相互推翻的?這些都是在建構整個談判理論與課程時,我所深入思考的。

(四) 選擇《孫子兵法》的理由

為什麼選擇《孫子兵法》來談呢?其實中國古代的兵法非常多,我之所以選擇《孫子兵法》的主要原因是:《孫子兵法》層次比較高,進一步則有三個具體理由說明為什麼我選擇談《孫子兵法》。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些孫子的背景:孫子是春秋末期齊國人,成名在東吳,因為他幫助吳王闔閭練兵,所以後來過世時,他的墓等等的都在蘇州。但是他的成長、發跡,都源自齊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孫子身處春秋末期與齊國的背景相當重要,這點我們接下來就會看到。

我選擇《孫子兵法》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它不僅所處的管理層次高,也有著不同的管理方式,且提出的方法也相當務實。孫子的背景在春秋末期,而這個時代有什麼特殊意義呢?在春秋末期,有個重點必須要強調:在當時,春秋有所謂士農工商之階級分別,而打仗是貴族的事;到戰國時代,貴族集團崩解,才有很多平民參與戰爭。所以春秋時代的兵法所講的是貴族事務,在論及這些貴族事務時,有各種的優先於實際情況的身段方法必須實行。由此可見,《孫子》作為春秋末期的兵法,在管理層次比較高。

例如:以前常常說「宋襄公之仁」,或有人稱之為「婦人之仁」,這是什麼意思呢?當年宋襄公與楚軍交戰,敵人的部隊將要過河。此時宋襄公的軍師與幕僚就說:「在他過河過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攻擊他,這時候我們就會獲勝!』宋襄公卻說:「不行,我們要堂堂正正地打,我們要等他過河。」等到敵人過河之後,楚軍正在整隊,幕僚與宋襄公說:「那我們現在攻擊他!』宋襄公還是說:「不行,我們當然要等他整隊完之後再發動攻擊,我們絕不趁人之危。」結果,等到敵人整隊完之後,宋襄公與楚軍的戰鬥就輸掉了。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宋襄公的做法實在是難以理解,因為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取勝,如果攻其不備能夠提高取勝的機會,那怎麼能夠等他整頓完了、全部過完河之後,再開始進攻?在之後才進攻,就很容易導致失敗。然而,宋襄公注重的不只是取勝,他也注重:「身段」。所以宋襄公他講的,基本上是:作一個貴族,打仗必須要有一定的章法。所以回過頭來看第一個理由,為什麼說《孫子兵法》的層次比較高?因為《孫子兵法》是為貴族所寫的,它注重不只是表面的事物,他注重的層次比較高,所以裡面有很多可以應用在管理上面的方法。

選擇《孫子兵法》的第二個理由是:春秋時代所用的兵器是青銅器。這有什麼重要性呢?因為青銅器比起鐵器還要軟,所以沒辦法很輕易地砍殺敵人!到戰國時代,武器改為鐵器,鐵器比起青銅器還要堅硬銳利。所以在春秋時代,打仗的差異不只是在於打仗是貴族的事而已,在戰場上,士兵所用的青銅器也是重點。因此《孫子》作為春秋時代的兵法,它跟戰國時代的兵法著重的概念完全不一樣。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戰場上的傷亡比較多,因此戰國時代整個兵法思維都不太一樣。所以就可以循線明白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為什麼主張要這樣打仗,而不是那樣打仗——例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一個與戰國時代不一樣的方法。因為孫子注重的層次比較高,所以很多時候,他的觀點就讓很多東西有不同的解讀或管理的方式,這就很有意思了!

選擇《孫子兵法》的第三個理由:《孫子兵法》是「兵家」之書。從孫子的背景來看,齊國當時的思維是「面海」、「重商」,所以《孫子兵法》的基調講的是「利」。如孫子說「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則止」(〈火攻篇第十二〉),這點就可見一斑;他也講「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虛實篇第六〉),白話來說,就是要能夠讓敵人自己過來,我就必須拿小利去引誘他。由此可以看出,兵家講「利」的重要性;但我們熟知的儒家卻不是這樣講的——儒家會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也就是說,儒家講仁義,兵家講利。然而,我在此並非把「利」當作「勢利」來看,我所說的「利」是「務實」。所以《孫子兵法》作為兵家之書,是用一個比較務實的角度,將視野、層次拉高,不將戰爭理解為純粹的殺人,而是考量我們要怎麼樣在戰爭之中留個餘地。這一點用管理的角度來看,很多地方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五) 如何解讀《孫子兵法》最為合適?

《孫子兵法》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講法,而很有趣的是:很多解釋跟我們談判上戰略可以互相呼應。當然,《孫子兵法》終究是古代的兵法,古代兵法要用在現代的談判上,有些東西就必須改以現代利益來進行詮釋,這是首要的第一步。這樣來看,每一個人、每一個《孫子兵法》讀者,也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來詮釋它。

舉例來說,只要有一點中國文化的陶冶,多多少少都會吟上、背上一兩句《孫子兵法》。雖然不見得整本都背得完,但總會信手捻來一兩句——比如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謀攻篇第三〉),對不對?

可是《孫子兵法》終究是古代的兵法,所以某些時候,「字音到底怎麼發」是個問題。像是它到底講的是「將(ㄐㄧㄤˋ)」還是「將(ㄐㄧㄤ)」?是將軍的「將」、還是將領的「將」?還是我將去哪裡的「將」?破音字的不同讀音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解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關於《孫子兵法》的解釋多到不可勝數,甚至到現在還有很多台灣、大陸的學者解釋都不同。

但是我跟各位談《孫子兵法》的時候,我談的是「運用」,而不是要訓詁考證。如果這個解釋可以給我們點啟發,那它就是不錯的解釋;如果另一個解釋也可以啟發我們,那麼這兩個解釋其實可以同時並存,因為它們都是在幫助整理我們的談判戰略。不同的解釋可以並存,我們不必講說誰對誰錯。所以如果今天讀完兵法,你認為:「老師,我是另外一種解讀。」這樣也很好!你如果是另外一種解讀的話,那你就告訴我:你是怎麼讀的?我們一起可以思考。

在兵法界有很多關於如何解讀的辯論,例如:我們常講「奇正」,那你說的是「奇(ㄑㄧˊ)正」還是「奇(ㄐㄧ)正」?如果你講的是「奇(ㄑㄧˊ)」的,那可能是出奇兵;如果你講「奇(ㄐㄧ)」,奇就是多的,多的一個,我多用一些兵要擺在什麼地方。由此來看,「奇正」在兵法界就有兩種解釋。有人傳統上用「奇(ㄑㄧˊ)」,但大陸有些學者說:「不對,應該唸「奇(ㄐㄧ)。」我會認為這沒有關係,都可以用!因為在這些解讀裡面,都有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的成分。

但是有一件事情需要特別留意:就算你讀了《孫子兵法》,你還是要曉得《孫子兵法》基本上還是為了要打仗取勝的,孫子寫的時候並不是為了談判。我常作個比喻:你是要拿它來打網球還是打桌球?你要拿它從打網球(tennis)變成打桌球(table tennis)時,當然有些思維、有些尺度(scale)、規模的東西必須要隨之改變。所以,有時候時代的不同也會讓結果也不一樣,我在這本書裡會告訴你說:有哪些地方我認為現在可以通用,而有哪些地方現在有可能不通,或是有什麼問題,這些我都會展示出來。

我不會告訴你說《孫子兵法》都對,因為如果《孫子兵法》都對,那我們就可以直接把所有我們看到的談判案例,全部都塞到《孫子兵法》框架裡面,然後以此證明《孫子兵法》的歷久不衰。《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人智慧的寶藏,但也不必如此,因為還有其他很有價值的兵法。只是一般來講,國內外特別鍾情於《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簡單簡潔、提綱挈領,又有很多可以自由解釋的空間,而這點實在非常有趣!

《孫子兵法》的有趣之處,可以由我這個故事看出來:我現在寫下的是現在我讀《孫子兵法》的感悟,但這也不排除我以後可能有別的感悟。我採用的《孫子兵法》是《宋本十一家注》,我把它放在電腦旁邊,每次有空的時候,我就再讀一下、寫一點眉批。我現在看到二十年前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我所寫的一些眉批,才驚訝發現:「喔!原來我以前我是這樣想的?」這就很有意思!現在的我發現:「欸,以前讀這段沒感覺,怎麼現在有感覺呢?這真的太有趣了,太有趣了!」於是又加上不同顏色的眉批,所以我說:「欸,這東西真的有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下這本《孫子兵法與談判謀略》。

今天我寫這本書,是要說明現在我讀《孫子兵法》的感悟,但也許十年後我會再寫另一套,因為我可能又有另外一種感悟。但現在,我要把現在的所思所想結合談判,跟大家作一些分享。希望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進入到兵法和談判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會將《孫子兵法》打散於各章節中闡述,不是按照《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順序,會根據該章討論的主題與核心的概念思維,並在《孫子兵法》中相互對照,而你將會發現無數可以呼應的句子,將整部兵法立體化,而不是平面的背誦與閱覽… 閱讀完整內容
劉必榮的孫子兵法與談判謀略

本文摘錄自‎

劉必榮的孫子兵法與談判謀略

劉必榮

由 聯經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