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


安東尼.羅賓的「激發無限潛能」(Unleash the Power Within)講座有個關鍵時刻,就是參與者挑戰走火。

(好吧,那更像是走「有點燙的火炭」,但「火」聽起來更危險、更有男子氣概,也更有凱蒂.佩芮所唱的「怒吼」〔Roar〕感。畢竟安東尼確實對建立品牌略知一二。)

(其實,安東尼對建立品牌所知甚多。)

(其實,這是我最後一次奚落安東尼了。我想。)

羅賓描述走火是「一種象徵性的體驗,證明你如果能通過火,你就能克服一切。」1這個前提聽起來很不錯:走過滾燙的火炭,能激發你內心沉睡的神奇力量,給你恆久的信心與動機。

其實不然。

走火是一次性的活動。那就像聆聽一場勵志演講:你備受鼓舞又激動興奮地回了家,鬥志昂揚……但是隔天醒來,你還是跟前一天沒有兩樣,因為你沒有真的完成什麼事。

(只除了聽講,還有花錢參加講座。)

大部分人對動機的來源困惑不解。他們以為動機是點燃行動的火花,會讓你自動湧現一股不墜的熱忱、促使你揮汗努力。因此動機愈強烈,你願意投入的努力就愈多。

其實,動機是結果。動機是你從已完成的工作中獲得自豪感,而這又刺激你願意做更多。

那正是那些激勵人的訣竅,往往達不到效果的原因。那些建議大多可以歸結為「你可以更受激勵。因此你只需深入內心,找出內在動機即可。」

(同時雙腳有些灼傷。)

自信的道理亦然。人們認為自信與動機密不可分,其中的思維如下,「你可以更有自信。你要做的,就是決心要更有自信。」而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壓抑消極想法,抑制負面觀點,重複一些超酷炫的自我肯定說詞,然後……轉眼間,你就像安東尼.羅賓了。

或者不然。

上述兩種情況的主要問題在於,我們對動機的思考方式。

關於「動機」的大部分定義,都會提到如「導致某人做某事的力量或影響力」。動機被視為一種火花、先決條件、必要前提,是我們起步之前事先需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動機,我們就無法開始;如果沒有動機,我們就沒有辦法任何事。

胡說八道。

真正的動機出現在你著手施行之後。動機不是聽了一場演講、看了一場電影,或清脆地一跺腳就會有的結果。動機並非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

缺乏動機的行動指南

獲得動機的最佳方法,就是揮汗苦幹(不管是實際上還是象徵性的)。

著手行動通常是最困難的部分。財務規劃師通常建議案主先清償小額債務,即使那張帳單的欠款,利率可能是你所有債務中最低的。理性來看,那樣的做法毫無道理。如果你有三張信用卡的帳款未繳清,第一個要清償的應該是利率最高的那一張。但是在你一個月只能省下二百美元的情況下,想要清償一筆,比方說,七千美元的帳款……唉。這償債期太長,似乎不太值得。而「不理性的」方法通常效果更好。畢竟,償清金額最少的債務,應該更為容易。而一旦著手開始,你就會看出差異。若你積欠八百美元,成功償還二百美元會使你有成就感。再下個月,你就償還一半了!等到清償了這張卡,你便有動機繼續清償下一張卡。

想想你為什麼有時候會拖延。(別說你從來不會拖拖拉拉。跟我說有誰不拖延的,我會給你看機器人。大家都會拖延。)

我當然會拖延。

比方說,我發表過的文字超過七百萬字。(拜託別把這個人真是囉嗦、廢話多的笑話說出去。)你或許以為我輕易就能坐下來寫作,但有時候根本不然!我會打電話、處理行政庶務、做一點「研究」(在我這一行,任何閱讀都是研究,對吧?)、玩一下貓……我熱愛寫作,但有時候光想到寫作,就令我驚恐,尤其在一項計畫的開端,我必須找到適當的寫作語氣和最佳的素材處理方式時。

除了玩貓以外,我都可以辯稱那些是具生產力的行為,但通常我只是在拖延。

另一個例子則是,我喜歡騎自行車。過去這五、六年,我騎了大約五萬六千公里。我熱愛騎車,但有時候我會竭盡所能地不騎車。

這兩件事都沒有道理,對吧?畢竟,拖延喜歡的工作更合乎常理。但事實是,儘管我熱愛寫作和騎車,可是有時候我會想辦法盡量逃避。

我熱愛騎自行車,但有時候我只要一想到騎車就覺得畏怯。尤其當外頭寒風刺骨,我得拖著僵硬的雙腿、心臟撲通狂跳地騎著最初那幾公里時。騎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我,總是不解自己「為什麼要騎這無聊的自行車」……但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不知道為什麼,在努力爆汗後,我也不再排斥「苦功」。

腦內啡開始作用。我的雙腿熱身完畢。我很自豪可以做些辛苦費力的事,還表現得相當出色!同時,我內心也湧現一股熟悉的滿足感(當你開始處理拖延事項……並赫然發現沒有想像中可怕時,一定會湧現的滿足感)。我知道那股感受一定會出現。因此,我訓練自己迎接那自然的「快感」,不是想著「唉,這一定很難……」而是告訴自己「我等不及要享受從無到有的歷程中,會出現的小小快感;我等不及要體驗完成待辦事項後,由內湧現的滿足感。」

關鍵在於,享受小小進步時的成就感,並反覆再三地重複同樣的過程。

為什麼?進步的感覺很美好;進步孕育信心;進步締造出勝任感,而勝任感能激發自信。不管是在你的領域,有時甚至是在所有領域,成功都能誘發動機。進步的感覺沁人心脾……你自然會想要繼續進步。

你可能延宕了一項工作,最後終於開始著手……等你實際處理後,反而想著,「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直拖延。一切進行得相當順利,事情根本沒有我想的那麼難!」

重點就在於:它從來就不難。

為什麼?因為一旦你開始著手,一旦你積極開始做某件事──不是泛泛瑣事,而是你知道會讓你更靠近目標的事,過程就變得輕鬆些了。由於你已經著手實行,動機也會隨之作用。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我們稍後會再詳細討論),便開始運作。你感覺良好,是因為你投入參與了。

你覺得自己受到激勵,是因為你採取行動。動機是結果,不是先決條件。你不需要動機來揮汗苦幹。揮汗苦幹後,你會更有動力前進。

一旦你開始了,就很容易繼續下去。「起身到屋外慢跑」,通常比真正跑計畫中的八公里困難;「坐在書桌前寫企劃案」,通常比整理二十頁資料困難;「拿起電話」,通常比打電話給二十個潛在顧客、推銷產品困難。

萬事起頭難,而「動機」不會讓起頭變得容易。相反地,是當你起步後,才激發出走完全程的動力。

走火儀式無法提供你恆久的動機,揮汗苦幹才會給你源源不絕的動力;

演講無法提供你恆久的動機,進展才會給你源源不絕的動力;

海報標語無法提供你恆久的動機,成功才會給你源源不絕的動力。

如果你沒能實現目標,問題不在於缺乏動機或信心。事實上,缺乏動機或信心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當你接受自己的弱點,當你接納自身的缺陷,當你肯定自己的不完美……這時候,你就能激勵自己改變與進步。

逃避自己的弱點,你會一直軟弱下去。當你接受自身缺點並努力改善,你最終會變得更強大,而且會更有動機持續改進。

但你必須做對的事,才能真正改善問題。在接下來的章節,我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只是在我們繼續之前,得先破解一些阻礙你前進的迷思。

成功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

現在,你已嫻熟此道理,但是我仍需要再次重複:閃電般的靈光乍現,只出現在電影之中。或者在那些想要你相信,他們能夠啟發你的人的心裡(當然,如果你還為了那種特殊待遇付錢的話)。

倘若空等靈感迸發,那你永遠不會著手開始……就算你真的設法搭上第一波高糖效應,也不可能繼續保持下去,因為高糖效應絕不持久。

尋找捷徑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無法快速「劈」出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喜歡企業家提摩西.費里斯(Tim Ferriss),但是請你別欺騙自己:他辛勤努力得超乎想像。他的《一週工作4小時》(The 4-Hour Workweek)的真正前提是,每小時將你的產出提升到十倍。提摩西是第一個承認自己能接受辛苦工作的人,而其中關鍵是努力在對的事情上。但是這個前提卻被扭曲為,「我只需要找到迅速成功的祕密。」

當然沒有速成方法。的確,你可以學會更有效率地剝香蕉皮(謝啦,提摩西!),但真正的成功、有意義的成功,絕對無法立竿見影。你應該尋找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來完成目標。而我將告訴你幾種方法,但當中沒有捷徑。

對我來說肯定沒有。

我跟所有我認識的人一樣惴惴不安。若用一到一百來衡量信心和胸有成竹的程度,一百就是歐普拉,而我是一。

幾年前我受邀發表一場約一千名聽眾的演說,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好!」第二個念頭是「噢,不行!」畢竟,我從來沒有對超過一百五十人的聽眾發表演講。此外,我還被要求講一個自己不太熟悉的主題。

但我知道這個機會太難得,不該放過。於是我廣蒐資料,找了一些「吸引大批聽眾的祕訣」的文章。從資料來看,我似乎只需要運用一些非言語的誇張手勢,搭配抑揚頓挫的語調,然後就能,轟──完勝全場!

但沒有。我一敗塗地。

沒錯,大家都對我說,我做得不錯。(身為演講者,被人家說你做得「不錯」,就像一個青少年被人家評論個性好。)當然,我願意相信他們。我迫切地想忽視那股提醒著自己能力不足、令人失望,以及失敗的感受。

然而我發現,如果我不接受自己失敗的事實,並賣力改善,就永遠不可能反敗為勝。於是我決定重新來過,比方說,我想辦法向當地民間團體毛遂自薦;我對當地大學的學生演講;我強迫自己講述不熟悉的主題,學習鋪陳引人入勝的梗、鍛造說好故事的技巧。

有時候我表現優異,有時候則差強人意,但久而久之,我練就一身能力與技巧。

那麼,我現在面對大批群眾還會緊張嗎?噢,會的!我還是會局促不安,不過我可以與那些感覺共處。但並不是因為我懂得與自我來一番胡扯鬼話,或走了一趟虛張聲勢的火炭冒險,而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經歷過、完成過,所以可以再做一次。我有信心,是因為我篤定會成功;我有信心,是因為我做了功課。

信心來自周全的準備。猶豫、焦慮、恐懼……並非來自你內心某個幽深、陰暗、不理性的角落。你感覺到的焦慮、缺乏信心,源自於準備不足。歸根究底而言,一旦你發現任何目標都是一門能藉由學習、精益求精的技藝,因此自己能未雨綢繆、可培養技巧去做任何渴望企及之事、得以藉由學習補足任一欠缺的技能,那麼你自然會因更充足的準備,而倍感信心。

比方說,福斯體育(Fox Sports)的賽車維修站記者、首位完成數個賽車運動轉播里程碑的女性──潔米.蕾托(Jamie Little)。

「我和我媽搬到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她說,「我遇見凱瑞.哈特(Carey Hart,越野摩托車賽車手、自由式摩托車越野賽車手,與女歌手紅粉佳人〔Pink〕結婚)。他對我影響很大,更是我認為有史以來最厲害的人了!我原本就很喜歡摩托車,又透過他了解超級越野車賽(Supercross)。我會帶著越野摩托車的雜誌到課堂上……我愛極了。那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樂園。」

「我在一場比賽中,找上了一個在ESPN工作的人,問他,『我能怎麼進入這個產業?』他讓我不支薪跟了兩年,以建立個人品牌。我學會寫作、採訪運動員……那是很好的訓練場。我沒有薪水,但是沒關係。」

但這並不代表她一路順遂。當潔米開始為ESPN報導NASCAR賽事時,挑戰有增無減。

「在我的職涯中,高級別的NASCAR賽事是最困難的報導題材。」她說。「如今回首過往,我也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勇氣。我走入了一個很少人嘗試(尤其少有女性)的報導場域──賽車維修站……我只能獨自摸索。儘管這是最好的方式,卻也是最艱鉅的方式。」

「我的信心源自超量準備。我至今依然超量準備。我給每位賽車手整理出一頁的筆記,找賽車手和賽道上的技師長聊天……再運用那些資料幫我整理思緒、去蕪存菁,只剩下最切題的事實和最好的角度,以便在轉播時分享給觀眾。我將同樣的方法用在其他類型的競賽。超量準備讓我信心十足、從容自若。」

而促使你著手準備的動能從哪裡來?答案是:成功──頻繁出現的小小成功。

那就是良性循環。

信心是一種感覺,但刨根問底,信心是知道自己不但願意努力工作,而且真的會努力實踐所產生的結果。你不能企圖劈出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

當你需要執行簡單的任務,抄短路很好。但在你需要習得複雜的技能,或完成重大目標時,抄短路就沒有意義。此外,抄短路不像獲得技能或專業知識一樣,能提供強烈的動機,更無法激發你的信心。反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他遠大目標,並在奮鬥過程中取得成功,才能引爆更大的信心與動機,面對生活的各種議題… 閱讀完整內容
動機迷思:成功取決心態而非動機,高成就者的自我驅動法則

本文摘錄自‎

動機迷思:成功取決心態而非動機,高成就者的自我驅動法則

傑夫.海登

由 大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