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孩子面對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帶領孩子面對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


在某次的親職團體中,成員敬庭說起他的煩惱。

「這兩個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總是衝突不斷,兩個人肚子都像放了炸藥似的,出口的話都滿滿的火藥味……我想過,會不會都快到了青春期,情緒比較不穩定……平時小吵就算了,但最近也真是太離譜了,兩兄弟還會動手,我們好說歹說,處罰斥責,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我們撂下狠話說:『我不管你們了,你們只有兩兄弟,如果真得那麼想打,那是你們的事。』沒想到前天,竟然打到皮破血流,哥哥把弟弟的脖子抓出了一大條瘀青……我那天氣炸了,把兩兄弟抓起來痛打一頓,他們從小到大我沒那樣打過他們……這兩天我還想著這件事情,不知道怎麼教他們才好?」

敬庭,一家電腦公司的中階主管,不只有工程師的理智,為人更是幽默開朗,特別說起孩子時,常透露出為人父深厚的愛,在團體中,是大家都喜歡親近的一位夥伴。那天他說起這件事,卻是一臉煩惱。

現場十幾位夥伴都是為人父母,我問大家:「在你的成長過程裡,跟手足有過衝突的舉手。」

約九成舉手,包括我。

「曾和手足打過架的舉手。」

約五成舉手,包括我。

「你家的孩子曾因手足衝突讓你煩惱的舉手。」

現場家中有手足的家長,有七成舉手,當然,我也舉了手。

我帶著大家一起說說手足衝突的情況,以及每個人如何面對的法寶。討論到最後大家覺得好像不管怎麼樣,要手足間不爭吵似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夥伴富男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家人互動多,又親近,就容易有衝突,就像我們夫妻都是成人了,有時候都會爭吵,更何況是孩子,這也算是一種『人之常情』吧!」

這句話說得大家頻頻點頭,我也才發現「人之常情」這句話原來這麼美,充滿對人性中不完美的接納。

「是人之常情,但就不用處理了嗎?」敬庭發出疑問。

「我想這是那種要處理的人之常情吧!」富男笑著說,大家也跟著發出會心一笑。

我很喜歡這樣的團體討論,充滿智性,接著,我帶入一個討論:

「如果手足衝突是一種要處理的人之常情,那麼在處理手足衝突的過程裡,你最想傳遞什麼給孩子?也就是如果我邀大家把眼光從『問題如何解決』移動到『在這裡,你想教導孩子什麼』,用『教育』的眼光來看,在這過程裡你最想讓孩子知道什麼,體會到什麼?」

我請大家在白紙寫下,並在團體中一一分享。

敬庭說:「其實我最想讓兩個孩子知道,『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

「玉琴呢?」玉琴是敬庭的太太,我邀請玉琴也說自己的答案。

玉琴:「我的答案也很類似,我最想告訴孩子,即使會吵架,都要記得我們是一家人。」

哇!這是當父母的放在心裡頭最意味深長的話語了,現場的我們聽了都很感動。

我說:「管教孩子時,知道『我們最想傳遞的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會只有『管』沒有『教』,常常管了(處罰、責罵)孩子,卻沒有說出我們真正想教他們的話語。接下來,我想邀請大家思考的是……

「如果你想讓孩子好好的收下你想傳遞的,例如敬庭想告訴孩子的是:『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那麼你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也就是怎樣的你出現,孩子會更有機會接收到你想告訴他的?」

那天課程的最後分享,敬庭有感而發的說:「……說到這裡,我知道這兩天我為什麼懊惱自責了,原來我生氣地打他們,自己也很懊惱,我像在示範怎麼『生氣打人』,這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今天更知道我的好好說、有情感的說、先安慰他們的情緒後再找機會說,這些會是更重要的。我過去的經驗確實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得聽進去。」

那天,我用這個討論活動,讓這群父母學習在親子困境中聽見自己真正想傳遞的,並找到合適的管道,好好把重要的事教給孩子們。

用敘事的語言來說

「帶領孩子面對這樣的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你自己會喜歡?」

我常在父母遇到困難時,訪問他們這個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父母當然會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哪個答案才是對的,而是當我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採取行動時,我們當起父母,不論困難是否已解決,我們都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樣子。

找到「想要」的故事,這是敘事治療發展支線故事的概念。

所以當敬庭表達處理手足衝突時充滿了不喜歡的故事時,我就把焦點挪回到:「那什麼是你想要傳遞的?」、「什麼是你最想告訴孩子的?」用此來碰觸敬庭想要的故事。我透過這樣的問句,讓他們探詢問題底下更核心的渴望與看重的價值。

知道自己想傳遞什麼之後,接下來重要的路就是「實踐」了。怎麼讓想要的事情發生更多一點?在此,我來談一個與父母諮詢時很重要的概念:在關係中我們只能負責自己的百分之五十。

我們都知道在(兩人)關係中,我們無法掌握全部,也就是說我們只占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但我們也會知道,在關係中我們並不是沒有影響力,因為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在關係裡,當一方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人的不同常常也就會跟著發生。所以,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若我們能啟動自身這百分之五十的變化,其實就是把問題改變的力量移回自己身上。

回到這個案例裡,當我邀請父母把焦點先回到自身,思考著:「如果你想讓孩子知道這件你想傳遞的事,例如敬庭想告訴孩子的是『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那麼你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孩子會更有機會接收到你想傳遞的?」

透過問自己「我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如此我們就會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開始準備自己這邊的百分之五十,有了這樣的準備,像是為孩子的變化放進了一種酵素,讓想要的故事有了更多發生的可能。

第八篇結語

1.若我們不去解讀在問題背後的「學習提示」,只想要趕快解決,往往會發現許多努力都徒勞無功,錯了方向,甚至為了快點解決問題使用強烈的手段,常帶來更多的困難與傷害。

2.「穿越」像是我們不只看得見眼前的「問題」,我們還會把視野再往前延伸一些,去看見問題背後帶來的重要學習。而我們會發現,當生命課題的學習完成時,問題如何解決也常就有了答案。

3.敘事治療專注探索人們的「在地性知識與技能」,因為敘事相信人們的生命經歷遠比自己所知的更為豐富珍貴,只要好好地探尋整理這個人生資料庫,常能發現如珍珠般的禮物。當我們陪著父母回到自己生命的資料庫裡提取故事、整理帶回珍貴的體會,常常就能擁有就有一份「關於如何陪伴孩子經歷挑戰」的智慧。

4.我常在父母遇到困難時,訪問他們這個問題:「帶領孩子面對這樣的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你自己會喜歡?」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父母當然會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哪個答案才是對的,而是當我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採取行動時,我們當起父母,不論困難是否已解決,我們都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

5.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在關係裡,當一方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人的不同常常也就會跟著發生。所以,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若我們能啟動自己這百分之五十的變化,其實就是把改變問題的力量取回自己身上。關係的經營,是如此,管教與親子關係,亦是如此。

6.用認識的心情來與問題接觸,常可以看見問題的更多層次,於是理解到問題常不是黑白分明的兩端,而是有好有壞的同時存在,人面對問題不一定要採用對立的消滅態度,而是讓此過程成為一種充滿學習的旅程。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本文摘錄自‎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黃錦敦

由 張老師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