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有韌性的孩子

下面這幅幅精巧細緻的畫作是得獎畫家提摩西.錢伯斯(Timothy Chambers)的作品,畫的是南卡羅來納州的兩個孩子。成為職業畫家已三十多年的提摩西用油彩、炭筆和粉蠟筆,生動刻畫人物、描繪風景。提摩西已喪失七成聽力,而且是美國的法定盲人。
如果你坐著讓提摩西為你作畫,而他望著你的眼睛,他其實看不到你的唇部。所以他作畫時,不是觀看全景,而是一點一點逐步掃描,盡可能記下所有細節,然後靠記憶來填補視力遺漏的部分。「好的畫要仰賴很多好的決定。」他解釋。

提摩西罹患遺傳疾病尤塞氏綜合症(Usher syndrome),而且很早就出現症狀。他從五歲開始,就全天戴著助聽器。中學時代,他晚上在外面走來走去時,朋友會不時出聲示意,免得他撞到樹。三十歲的時候,眼科醫生介紹他去看一位專家,才診斷出他的病況。專家告訴提摩西,這種病無藥可醫,並直接建議他:「你最好換一種職業。」

被醫生澆了一盆冷水後,提摩西飽受恐懼折磨,噩夢連連。有一次,他花了兩小時完成一幅炭筆畫,兒子走進來問:「紫色是幹嘛的?」此時提摩西的視力已經無法分辨紫色和灰色了。他努力尋找其他方式來應用自己的知識,開始在網路上開課教藝術。他的課大獲好評,地球另一端的學生為了上他的課,會在凌晨兩點鐘起床。提摩西和妻子金姆將線上課程進一步擴大,成立網路學校。有一天,金姆看到亞當在演講中探討韌性,她覺得亞當描述的正是提摩西的情況。於是她寫電子郵件給亞當,表示:「提摩西是我有幸認識的人中,最不屈不撓的一位。」

亞當很好奇提摩西如何養成這樣的韌性,提摩西說起初要拜父母之賜。提摩西的父親很懂得轉念,換個角度來看痛苦難堪的經驗。有一天,提摩西放學回家時非常沮喪,因為其他孩子老盯著他看,問他耳朵裡是什麼東西。父親指點他: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他可以壓一壓助聽器,振臂高呼:「太棒了!小熊隊第九局二比一領先!」提摩西試著照辦,結果那些孩子全部很忌妒他能在沉悶的課堂上,聆聽球賽轉播。讀高中時,提摩西在約會結束前,傾身向前想吻女生,不料助聽器卻嗶嗶聲大作。父親叫他不要擔心:「可能她現在正在跟媽媽說,『我以前和別的男孩親吻時,看過煙火,卻從沒聽過警報聲大響!』」

提摩西聽從父親的忠告,碰到尷尬場面時,總是幽默以對。他發現自己面對身體殘疾的態度會影響別人的反應,換句話說,他可以控制別人對他的觀感。重新審視這樣的時刻變成他的第二天性。「我很幸運擁有這樣的父親,每當我覺得自己愚不可及時,他的話都會讓我轉念:『當你似乎碰到路障或走入死巷,你一邊想辦法解決,同時也會變得更強大。』」

經歷重大變故的孩子

大維過世時,我最擔心的是孩子從此不再快樂。童年好友明蒂.列文(Mindy Levin)十三歲時母親自殺。那天晚上,我睡在明蒂的臥室裡,摟著不斷哭泣的明蒂。三十年後在墨西哥的醫院裡,明蒂是我第一個打電話通知的朋友。我歇斯底里地對著電話筒尖叫:「快跟我說我的孩子會沒事,跟我說他們會沒事!」起初明蒂完全搞不清狀況,等到她明白來龍去脈後,她告訴我她真心相信我的孩子會沒事的。在那一刻,沒有任何事情比她的話更能安慰我,因為明蒂長大後是個充滿愛心而且快樂的大人。看到她復原,讓我相信我的一雙兒女也能走出喪父之痛。

搭機返家時(我對這段過程的記憶幾乎空白),媽媽和妹妹在機場接我,她們流著淚,扶我坐進車子裡。之前即使最可怕的噩夢都沒有包含接下來要發生的對話。你要怎麼樣告訴七歲和五歲的孩子,他們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從墨西哥回家的路上,瑪恩曾提醒我:我們的好友卡蘿.蓋斯納(Carole Geithner)是一名社工,專門輔導悲傷的孩子。我在回家的車上,打電話給卡蘿,她提議我先讓孩子知道我要說一個令人傷心的消息,然後簡單明快地直接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很重要的是讓他們安心,知道他們的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他們仍然擁有許多家人,每天還是和朋友一起上學。她告訴我,讓孩子主導談話,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問,我是不是也會死掉。我很感謝她讓我預先有心理準備,因為這正是女兒問的第一個問題。卡蘿勸我不要給他們虛幻的希望,以為我永遠不會死,而是要跟他們解釋,其實很少人會這麼年輕就過世。她叫我要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說我愛他們,我們會一起度過難關。
我走進屋子時,女兒彷彿沒事般,像平常一樣歡迎我回家。「嗨,媽!」她說,然後就往樓上走,準備回自己的房間。我則站著動也不動。兒子立刻察覺一定有什麼不對勁。「你為什麼回家了?」他問:「爹地呢?」我們全都坐在沙發上,我的父母和妹妹都一起坐著。我的心怦怦跳著,幾乎聽不到自己的聲音。父親用他強壯的手臂環住我的肩膀,一如往常地想保護我,我終於鼓起勇氣開口:「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可怕的消息,很可怕,爹地死了。」

直到今天,他們的哭喊尖叫聲仍在我耳邊揮之不去——呼應著我心底原始的哭喊與尖叫。沒有任何痛苦比得上此時此刻痛徹心扉的感受。即使今天回想起來,我仍然渾身顫抖、喉嚨哽咽。不過儘管如此可怕,我們還是走過來了。儘管這段經驗帶來看事情新視角,我絕不希望任何人獲得這樣的視角。

我的孩子雖然因為無法挽回的失去而飽受折磨,仍然算是幸運。雖然他們的父親再也無法起死回生,但我們的環境緩和了他們所受的衝擊。許多心碎的孩子卻不是如此。在台灣,每十二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屬於貧窮家庭,在美國,每十個孩子中,就有兩個孩子過著貧困的日子,此外,有三分之一的黑人孩子和將近三分之一的拉丁裔孩子生活貧困。單親媽媽撫養的孩子有43%生活貧困,還有兩百五十多萬個兒童的父母入監服刑。許多孩子面臨嚴重疾病,備受忽視、虐待或無家可歸。由於這些孩子飽受傷害、生活匱乏,可能也阻礙他們的智識、社交、情緒及學業上的發展。

四個信念,培養韌性

我們應該讓所有的孩子安全長大,獲得支持,擁有機會,同時幫助他們找到往前的道路,尤其需要協助遭逢重大不幸的孩子。完善的早期介入非常關鍵。在東帕洛奧圖小學(East Palo Alto Primary School)這類「創傷高敏感」學校中,訓練有素的人員能察覺壓力毒素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孩子行為不檢時,他們不會責怪孩子、羞辱孩子,或重重處罰他們,而是給他們安全感,讓他們能專心學習。這些學校也為孩子提供心理輔導和危機支援服務,同時也協助教導他們的父母。

眾所皆知,優質的學前教育有助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愈早提供這方面的協助,愈能有所改善。在美國各地推行的「護士家庭夥伴關係」(Nurse-Family Partnership)已透過嚴謹的實驗證明,投資於兒童能發揮極大的價值。如果弱勢家庭從媽媽懷孕初期一直到小孩兩歲大時,都會有護理師定期家庭訪視和輔導,未來十五年,孩童受虐待和受忽略的案例將會減少79%。等到這些孩子十五歲時,平均而言,他們被警察逮捕的頻率低於同儕,而且他們的母親接受現金補助的時間也比一般弱勢家庭少三十個月。這類計畫有助於建立家庭的韌性。這些投資除了是道德正確的選擇,也十分符合經濟效益:每投入一美元來作家庭訪視,都能產生5.7美元的效益。

我們都想教養出韌性十足的孩子,希望他們在人生路途上克服大大小小各種挫折。韌性能讓孩子更快樂、更成功,也更健康。我從亞當那裡學到的是,韌性不是固定不變的人格特質(提摩西的父親似乎本能上就明白這點),而是一輩子的功課。

要提升孩子的韌性,端視孩子擁有哪些機會,以及他們與父母、照顧者、老師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先從幫助孩子培養四個核心信念做起:(1)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2)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3)他們很重要;(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這四個信念會對孩子產生實質影響。有一項研究追蹤高風險兒童長達三十年,這些孩子都在赤貧家庭中長大,周遭環境中充斥著酗酒或精神異常的問題,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之前,已出現嚴重問題。儘管成長過程如此艱辛,三分之一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仍然成為「能幹、有自信、懂得關懷別人的年輕人」,沒有任何違法或精神疾病紀錄。

閱讀完整內容
擁抱B選項

本文摘錄自‎

擁抱B選項

雪柔‧桑德伯格、亞當‧格蘭特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