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獨行俠──卡達


飽受質疑的東道主

在世界盃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主辦國受到如此規模龐大的質疑,雖然卡達的人均GDP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因為卡達豐富的石油資源,並不代表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二〇一〇年世界盃的主辦國南非,也被認為是一個資格不足的主辦國,但至少在足球實力上,南非有座非洲國家盃冠軍在手,也有參加過世界盃的紀錄,同時在打破種族隔離政策後,在南非舉辦世界盃,有著世界邁向和平進步,非洲與世界攜手共榮的大義名份。

然而卡達的問題是更為全面性的。卡達在申辦世界盃舉辦權的時候,手上沒有任何一個像樣的大賽獎盃,在亞洲足壇雖然是成績排名中上的勁旅,但從來沒有在亞洲盃上進過四強,如果是在國際足壇,更是幾乎沒有地位可言,甚至連在友誼賽擊敗強隊的機會也近乎零,由於世界盃的主辦國可以自動進入決賽圈,對於從未打進過世界盃的卡達來說,其實力自然飽受質疑。

在硬體設施上,卡達的公民人數只有三十多萬,雖然名義上號稱有兩百八十萬人口,但實際上多半是來卡達從事採礦、建築,以及大量基礎勞務的移工,因此卡達並沒有足夠的大型運動場館,無法滿足世界盃多達三十二隊的比賽需求,必須重新建造八座以上高容量的足球場,這跟過去世界盃主辦國本身就有足夠的硬體設備與球迷基礎完全不同。

不合天時

卡達的氣候對於舉辦比賽而言,本身就是一大障礙,夏天卡達的平均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有時甚至會出現超過五十度的高溫,在申請主辦世界盃時,卡達提出了「場館全空調」的方案,也就是所有比賽的場館,都是室內或是開合式屋頂,在比賽時球場使用空調降溫,然而在取得舉辦權之後,卡達卻表示這樣的方案在技術上不可行,首先是付出的成本過高,全部的場館都是封閉式,會增加昂貴的建造費,其次是就算連電費都毫不吝嗇,大手筆的使用空調,也很難將四、五十度的高溫,降到適合人體比賽的溫度。

於是卡達最終並沒有大規模興建室內場館,而是提出將世界盃改到北半球冬季時再舉行的方案,這也是世界盃史上從來沒有的先例,世界各國除了質疑當初卡達憑藉「場館全空調」的謊言取得主辦權,如今不但跳票,還要將比賽時間挪移到十一月、十二月,這與全世界主流足球聯賽的時間衝突,等於各國必須在這段期間暫停聯賽的進行。除了期程安排的煩惱外,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職業球員的訓練及休整頻率,很可能造成球隊成績下滑,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球員受傷,這樣前後不一的賽期處理,自然受到嚴厲的批評。

沒有地利

舉辦世界盃這麼盛大的賽會,其實對於區域的繁榮與足球發展,應該會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二〇〇二年日、韓世界盃期間,由於比賽時間較為友善,以及鄰國距離接近的媒體效應,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掀起一波足球熱潮,二○一○年首度在非洲主辦的南非世界盃,讓整個非洲為之沸騰,過去非洲曾經有著被視為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在世界盃順利舉辦之後,整體非洲國家的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卡達不但跟幾個鄰國,包括巴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之間,一直有著領土糾紛,而且長期以來,位於卡達的半島電視台,一直站在反西方的立場,這也讓過去在兩次海灣戰爭及反恐戰爭中,採取支持美國立場的其他中東國家非常感冒。二〇一七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與巴林,指控卡達支持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破壞區域穩定,紛紛宣布與卡達斷交,這也讓伊斯蘭世界成為國際足壇最後一塊共享榮耀拼圖的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

缺少人和

前面提到卡達實質上的傳統阿拉伯裔公民只有三十多萬人,其餘人口多半是來自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的低價勞工,卡達為了達成在二〇二二年完成八座比賽場館的建設,在過去十年引進了更多的建築工人,但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這些南亞的建築工人,據統計已經有超過六千五百人死於卡達的建設工程之中,這數字顯然過度不合理。

外界推測原因是卡達過度炎熱的氣候,加上施工單位違反勞工權益過度趕工,同時也沒有提供適當的居住及醫療條件,導致國際人權、勞權組織,一再聲稱卡達世界盃是一次「血腥的世界盃」。雖然各國足協並沒有如這些國際NGO一樣,直接表明應該抵制這次賽會,但是挪威等國家的球員,也多次在比賽場合中表達應該對卡達舉辦世界盃的勞動條件提出調查,當然最後國際足總表示經過調查後,沒有顯示卡達世界盃的舉辦,有明顯違反人權的嫌疑,但是在輿論上,對卡達的批評聲浪從來沒有平息過,卡達歧視同性戀、限制女性參與運動、禁止飲酒、禁止一夜情等問題,同樣無法受到大部分足球迷的喜愛。

拋開紛擾默默前進

與主辦世界盃的紛擾相比,卡達國家隊實力的進步,則是有著非常明確的軌跡,從二〇〇二年日、韓世界盃之後開始,卡達便有計劃的規劃外籍選手轉籍卡達,並且讓卡達聯賽引進大批的世界級退役選手,如同九〇年代日本J聯盟剛成立時的作法,包括了阿根廷戰神巴提斯圖塔(Gabriel Batistuta)、法國世界盃鐵衛德塞利(Marcel Desailly)、荷蘭中場大師施耐德(Wesley Sneijder)、西班牙王子勞爾(Raúl)等都曾經效力卡達聯賽,目前執教巴塞隆納的哈維(Xavi)、執教曼城的瓜迪奧拉(Josep Guardiola),也是榜上有名。

二〇〇四年卡達成立了Aspire 學院,開始大力培養青訓球員,雖然他們陷於人口基數,沒辦法有太多的球員產出,但卡達因此採取菁英制度,把最好的青年球員留在國內,同時建立現代化、科技化、數位化的運動訓練中心,從二〇一〇年開始,卡達的青訓逐漸開花結果,二〇一四年的U19亞洲盃,卡達贏得了歷史上首座冠軍,當年在決賽中踢進關鍵致勝球的小將阿費夫(Akram Afif),如今正是整個卡達國家隊最重要的核心。

多管齊下爭取晉級

卡達毫無疑問是世界盃史上戰力最弱的地主國,但是經過超過十五年的發展,似乎有了一絲轉機,藉著全力發展青訓、廣邀球星振興國內聯賽、四處尋找可能歸化的海外選手、加強硬體設備等手段,卡達已經厚植實力,二〇一九年亞洲盃更是一舉擊退日、韓、沙烏地阿拉伯等亞洲傳統強隊,一舉贏得冠軍,這也是卡達足球史上,第一個具有份量的冠軍獎盃,能在二〇二二年世界盃之前奪下桂冠,絕對是重要的翻轉契機。

在海灣國家中的特立獨行,與世界主流價值的格格不入,在足球歷史上乏善可陳的成績單,最終都沒能阻止卡達前進的腳步,甚至在決賽圈的抽籤,看起來都對卡達有利,撇開各種賄賂傳聞、涉及違反人權等議題,在足球的軟硬體發展上,卡達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對國家將來的發展是好是壞,或許未能立刻有所定論,但在世界盃的足球戰場上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卻是值得期待。 閱讀完整內容
Road to World Cup足球應許之地:朝世界盃奔馳的人們與他們的國度

本文摘錄自‎

Road to World Cup足球應許之地:朝世界盃奔馳的人們

石明謹

由 堡壘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