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餐從哪裡來?——透視需求與供給的市場力量

討論需求供給面、市場的神奇力量(偶爾出現),以及為什麼超市糖果是經濟學教育的開始。


這是一個星期六上午,你要和幾個朋友一起吃早餐。選擇五花八門,你可以到廉價餐館,買一份便宜到令人不安的油炸食物;也可以到連鎖店買一份早餐麵包,然後坐在公園長椅上享用;或是可以前往當地的手工咖啡館,買一份被認為是都市千禧世代愛吃的早餐:酪梨醬吐司。

你是否曾想過這些早餐選擇從何而來?所謂「經濟」這種抽象的東西如何提供我們這麼多眼花撩亂的事物可以消費,有蛋、麵包和酪梨?這些東西如何從世界各地來到你的身邊,在你想要吃早餐的這一刻,住家附近就有這麼多選擇?還有這一切怎麼會這麼便宜─你和所有朋友都能接受的價格?

或許,這些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在一個資源稀少的世界,如何確保自己需要或想要的東西,能在我們需要或想要的時候到達手中?經濟學家的答案和市場有關:人和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有為了帶來身邊看到的所有商品、服務及價格,兩者聚集在一起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的核心,是你和你的油炸食物、早餐麵包和酪梨醬吐司。你是經濟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了解早餐從哪裡來,就需要先從選擇的經濟學開始。

眼花撩亂的每日選擇

每一天你做的決定沒有幾百個,也有數十個,有些看來很小:我要買貝果當午餐,還是在家做沙拉?我要搭公車還是開車?有些可能大一點:我要不要應徵新工作?我要存錢買房子,還是再買一份酪梨早餐?19

你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決定?因為我們住在一個有限的世界裡,不能擁有一切,不能做任何事,我們一直遇到抑制欲望的約束。可能是我們必須花多少錢的約束─預算限制;可能是可以使用的物理或自然資源約束─資源限制;或是一天就只有這麼多的時間─時間限制。

這些決定經常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想想你身為員工所做的決定:你是工作優先,還是玩樂優先?工作會讓你賺更多錢,緩解預算限制,增加你能買東西的選擇,但也會消耗你的時間,你工作的時間越長,享受勞動成果的時間就越少。

或是想想你身為消費者所做的決定,你要把錢花光,還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如果是後者,你要存多少錢?要存多久?如果你花錢,要買藍色還是紅色洋裝?花生醬還是巧克力醬?可口可樂(Coca-Cola)還是百事可樂(Pepsi)?油炸食品還是酪梨醬吐司?根據你的選擇,你或許需要做更多工作,甚至轉職,才能得到足夠的錢。

想要知道這些決定如何在實務中發揮作用,一起回到二〇〇九年初,回到漫長世紀結束的那一刻。在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沃爾沃斯超市(Woolworths)最後一袋Pic’n’Mix糖果以一萬四千五百英鎊的高價賣出。對那些還記得每週拿零用錢上街買糖果和零食有多快樂的人而言,這是悲傷的一天。在上個世紀,沃爾沃斯超市的Pic’n’Mix糖果成為英國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標誌,布滿整面牆的糖果,有著各種尺寸和顏色,有可樂瓶軟糖、糖豆及巧克力豆,那是大多數人在書本外最接近《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威利.旺卡(Willy Wonka)的巧克力工廠時。

在這些糖果熱潮中,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其實你正展現消費者行為的完美縮影。你有預算限制,也就是從家人和朋友那裡賺到、拐到或敲詐到多少錢;你有一系列的糖果選擇;你也有自己的個人偏好,有些人可能非常喜歡可樂瓶軟糖,所以會用所有零用錢買一袋可樂瓶軟糖;有些人可能偏好巧克力葡萄乾;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綜合口味,不過喜歡的糖果會多挑一點。

假設你的預算有限,可能會遇到取捨的問題。Pic’n’Mix糖果是依重量計費,如果糖果很重,例如硬糖,你是想要一顆硬糖,還是三顆較輕的糖果?如果你的袋子太重了,不得不選一些糖果放回去,你應該不會拿出袋子裡唯一的糖果,最好是選已經有二十顆的。每個面對Pic’n’Mix糖果牆的人,在無意識中都會面臨同樣的挑戰:根據自己的偏好取捨利弊。

我們每天都會結合偏好與各種限制,決定要把金錢、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什麼上面。而你做決定的準則是什麼?在各種限制下,你要從中獲得最大利益,也就是過最好的生活。經濟學家傾向假設消費者決定的基礎,在於每個人都試著從擁有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效用最大化與機會成本

這個想法可以概括為一個有點抽象的概念:「效用」(Utility)。效用有時被定義為從行為或消費得到的愉悅、滿足或利益,也可以是你重視的任何東西:從讓你看起來和感覺都很好的衣服,到吃完漢堡就不餓的感覺。根據經濟學,效用是你想要最大化的事,準確來說,是你在取捨各種Pic’n’Mix糖果選擇時試圖做的事:從不同糖果組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悅,因此它們對你的價值也不同。

「效用最大化」這個想法,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超然。工作的效用不只是你能賺多少錢,雖然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但它是一種享受、一種刺激、一種有價值的感覺。所以當你看到有人接受比其他地方更低薪資的工作,這不是基本經濟學模型的失敗,只是意味著他們能從新工作中得到更多效用─更多好處,他們考量更廣泛的因素。最終,這個基本的經濟模型建立在每個人都希望透過一連串的取捨,將效用最大化的基礎上。

實際上,這代表要考慮事物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有多種形式,購買東西最明顯的是貨幣成本─它的價格,價格通常和效用緊密相關。你從某件事物中獲得的效用越多,越願意為它付費,因此你同意的價格可被視為效用增加的訊號。

但這不是唯一一種成本,經濟學家考慮成本的方式略有不同,不只是你付出的金錢,還經常討論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這個框架中,某件事物的成本不只是金錢,而是你因為做出某個選擇而放棄或失去的事。舉例來說,讓理髮師剪髮比自己剪髮更花錢,但是你因此必須放棄的時間呢?你花費的時間可能是熟練理髮師的兩倍,而你可以把這個時間拿來做其他事。自己剪髮是以你在那段時間能做的其他事為代價,如果你用不專業的技術為自己剪髮,不管多英勇,這代表你在求職面試上不會被認真對待,你不會得到那份工作,結果和你找時髦、專業的理髮師可能會不一樣?現在自己剪髮的機會成本似乎很大,而且真的不值得。

記者暨作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提供一個有用的描述,說明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善生活中做出的幾乎所有決定─尤其是往往很難拒絕他人的人。20他建議翻轉你所做的選擇:當你同意某件事時,不要考慮說「是」的機會成本,而要考慮說「不」的成本。同意加班工作,代表你拒絕為女兒讀睡前故事;同意在暢飲時光多喝一杯,代表拒絕早起的晨跑,還有隔天清醒的腦袋。

這些機會成本在經濟學裡是普遍存在的特徵,人們經常談論購買廉價商品的「虛假經濟」(False Economy),或是昂貴產品在提供的機會中能夠「回本」,這是日常機會成本。在本書的各種情況下,會反覆提及這個概念;從上不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到專注於自己擅長或不擅長工作的機會成本。

需求決定你的取捨

這些選擇和取捨的結果,是你最終決定每樣東西想要多少:你對它的需求有多大。每次你決定買什麼早餐,或者是否不吃早餐時,都在決定你的需求。需求是經濟學的基石,想要理解經濟學中的需求,要從所謂的「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開始。

需求法則幾乎是經濟學世界裡的普遍法則,指出當某樣東西變得越貴時,我們就越不想要;當它變得越便宜時,我們就越想要。這就是公司想要賣出庫存時,會舉辦特賣折扣的原因。它在經濟學中並不常見─直觀看來是正確的,但也有大量資料和理論研究支持。

以你當地酒吧的暢飲時光為例,暢飲時光的折扣都在傍晚,在人們真正想要大喝特喝之前,但酒吧有超過六成的酒類業績都來自暢飲時段。21為什麼?飲料一模一樣,酒客的喜好也沒變,改變的是價格。暢飲時光讓飲料更便宜,依據需求法則,這讓我們更想要了。同理,亞馬遜(Amazon)Prime Day會員日大打折扣銷售Echo Dot智慧音箱,銷售額也明顯高於其他時候,儘管提供的產品一樣。

經濟學家傾向將這種現象分解為兩個不同的元素:第一,較低的價格代表你可以買更多產品,與高價時相比,你相對更富有─你的十英鎊可以買三杯啤酒,而不是兩杯,22這稱為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第二,你現在買的東西比其他東西便宜,所以它變得更有吸引力,因此你用它代替其他東西。在暢飲時光的例子裡,人們可能不再選擇不包含在暢飲時光中的飲料,像是紅酒,轉而選擇調酒,或者更令人擔憂的是,把以後買飲料的錢拿來現在買更多飲料。我們都曾在暢飲時光最後兩分鐘跑進酒吧─那些人就是用未來相對昂貴的飲料換取現在相對便宜的飲料,這種某物變得相對便宜時發生的轉換,稱為替代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

雖然需求法則通常正確,但依據買賣的內容還是可能產生很大的變化。對某些東西來說,價格的微小變動可能導致需求的巨大波動;對其他東西而言,劇烈變化的價格對你決定購買的數量影響不大或是毫無影響。你想買多少對於價格變化的敏感性,稱為「價格需求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以塑膠購物袋為例,二〇一〇年威爾斯地方政府宣布塑膠袋收費,在此之前,塑膠袋大多免費。後來北愛爾蘭、蘇格蘭政府跟著開始收費,最終英格蘭也是如此。收費的目的在鼓勵人們不要使用塑膠袋,減少一次性塑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但是價格漲幅相對很小,至少在絕對數字上很小─從零到五便士。各個政府預期對塑膠袋的需求會對價格特別敏感,它們是對的;即使是微小的漲價,也讓一次性塑膠袋用量減少九〇%以上,包括樂觀命名為「可回收塑膠購物袋」在內的所有袋子,都減少超過二〇%。23

另一方面,想像有一隻寄生蟲威脅要爬進你的腦袋,可能會害你失明癱瘓,甚至可能讓你喪命,所幸有種藥物能安全殺死寄生蟲並保護你,你願意為這種藥物花多少錢?可能很多。至少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前執行長馬丁.施克雷利(Martin Shkreli)這麼認為。施克雷利被稱為「製藥兄弟」(Pharma Bro),他將達拉匹林(Daraprim)的價格從十三美元提高到七百五十美元,這種藥物可保護免疫系統脆弱的人不受弓蟲感染。24他認為人們的這種需求對價格不太敏感,即使價格大幅上漲,仍會想要相似數量的藥物。結果,施克雷利誤判市場:民眾的強烈反彈和便宜替代藥物的開發,代表幾年內圖靈製藥的業績會不斷下降,利潤也是。然而,有些無彈性需求(Inelastic Demand)的較不極端例子可以看到,在價格上漲時,需求也不會明顯下降。油價要上漲多少,你才會決定少開車上班,並少用汽油?

這種無彈性需求也可能是由某種具上癮性的事物構成,香菸就是典型範例。任何曾感受早期尼古丁戒斷症狀的人會告訴你,在那一刻為了確保能再抽一口菸,你不太會為了多五十便士而爭執。二〇一三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香菸價格每上漲一%,需求就會減少〇.三三%。25這代表英國平均一包二十支香菸的價格上漲一〇%,大約每包會多一英鎊,需求就會減少三%,或是一包少一根菸… 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

英格蘭銀行, 魯帕‧帕特爾, 傑克‧敏寧

由 商周出版 提供